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由这一话题延伸的——开国将领们的功绩,开国将领们让衔的故事以及开国将领们功劳与军衔不对等的讨论比比皆是。

民众对开国将领敬爱、崇拜,同时也带着好奇、疑惑,不知不觉中许多刻板印象就产生了。

关于授衔,从最初的商榷到最后的评定,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最终的军衔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只凭借军功就可获得,还要在1952年3月正式评定的“军队级别”基础上做决定。

将领们都“德”、“才”、“资”兼具,可是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还是有五位开国中将留有遗憾,与上将军衔擦肩而过。

他们分别是莫文骅、郭化若、廖汉生、程世才、李天焕。

莫文骅、郭化若投身革命较早,一个生于1910年,广西壮族人,一个生于1904年,福建福州人,两人来自于红一方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莫文骅将军

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此二人驰骋疆场,都有红色“儒将”的称号。

相比于郭化若,莫文骅家境更为富裕,早年间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家里不仅有田有地,还有布店,日子阔绰有余。

他读过洋学堂,古文、英语和体育样样精通,肚子里有些墨水,对于新思想也更容易接纳。

一路顺遂的读到中学,莫文骅接触到的人和事激起了他的革命之心。

每日到图书馆读《新青年》、《向导》的他,在国民大革命愈演愈烈时,投笔从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蒋介石倒戈后,他更是不畏强权,被国民党军逮捕,度过了将近一年的牢狱时光。

吃馊饭、犯疥疮,被释放的莫文骅因身体受到摧残,只能暂时在家里养病。

病好后,他说服了父亲,只身前往广西陆军军官学校(南宁军校)学习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0年11月初,莫文骅正式加入共产党。

尔后,他参加了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踏上了长征路,并于抗日战争时率领八路军第三八五、三五九旅和警备第一、三旅、骑兵旅及保安司令部与边区的各地警备团等部队保卫边区安全。

郭化若的革命情况与其相类似,只不过,因为年龄比莫文骅大,他早莫文骅6年入党,且协助了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他主要在后方培育军事人才。解放战争时期两人均担任过解放军的兵团政治委员。

廖汉生是湖南桑植人,出身红二方面军。

此人1911年出生,1928年开始闹革命,是经贺龙、关向应等人推荐入党的老党员。

湘鄂边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开辟湘鄂川黔苏区、长征、抗日战争中比较有名的晋西北反扫荡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他都有率部战斗。

再就是程世才和李天焕两位将军,分别来自湖北大悟、红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程世才将军

他们是随红四方面军南征北战的杰出将领,早期就被委以重任,基本上都官至政治委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各司其职,做了不少贡献。

从以上的叙述的革命经历来说,这五位将领不仅资历老、军功多,还有才有德,战斗经验丰富,深受倚重,怎么会没有评到上将军衔呢?

有人可能会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上将中将少将人数有限,只能择优而选。

这句话固然没错,但是他们一开始确实是在上将的预授名单中。

根据史料显示,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中央军委们就军衔事宜商议多次,与会人员拟定了对应的授衔名单,预授上将的人员包括了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李涛、洪学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诚、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莫文骅、郭化若、廖汉生、程世才、李天焕等诸多副兵团级干部。

其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五位将领的名字。

但这毕竟只是预授名单,在授衔之前,变数甚多,军衔又进行了调整。

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各大时期的职务和军队评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郭化若将军

先来说一说各大时期的职务。

莫文骅、郭化若都上过军校,郭化若更是黄埔四期生,可以说是军队中拔尖的人才。

当时的红军队伍,出身穷苦家庭的农民工人偏多,很多人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只能上战场打仗,而文人极少。

这两位去往前线,还不如多在后方管教育,教出更多优秀的学子。

可能是这层原因,莫文骅、郭化若两人虽然很早就加入了红军,但却一直在军队的机关院校工作,担任军政主官的时间较短,进而影响了职务的提升。

而廖汉生、程世才、李天焕三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的职务较低。

廖汉生解放战争时只担任过军级干部,而程世才、李天焕当时均是在地方部队和军区任职,没有当过一级军区的司令员,这就影响了后面军队级别的评定。

1952年3月,全军进行军队评定,将等级划为了十一等二十四级,正、副、准兵团级分别隶属于三等一、二、三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廖汉生将军

一般高于军委委员级别(二等二级)的,通常都评为了大将、元帅,而正兵团级就成为了能否迈入上将军衔的门槛。

根据当时的诸多指示,明令规定: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副兵团级和准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中将。

再加上让衔的人很多,邓子恢、张鼎丞等老资格都主动退出大将军衔评选,正兵团级干部徐立清也三次申请降衔为中将。

元帅和大将在临近授衔时都缩减了人数,元帅减1人,大将减12人,原本是大将的往后挪成了上将,上将也只好往后挪,成了中将。

这就是为什么莫文骅、郭化若、廖汉生、程世才、李天焕与上将失之交臂的几大因素。

有人提到这几位将领时长吁短叹,感慨他们的军衔或高或低。

可是,千古留名不是军衔来决定的,是人民来决定的。

他们从土地革命时期就为国为民效忠,立下了汗马功劳,老百姓们看得到,感受得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李天焕将军

即便是只评为了开国中将,也不能磨灭他们的付出,他们都是后辈学习的楷模。因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本文由大荟师红色文化【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