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是一座红色故都,它常常出现在历史的课本中,革命的影像与歌谣中以及开国元勋的回忆录里,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

毛泽东、朱德以及邓小平同志,对这片土地爱的赤诚,一段段军民一家亲的故事,化作后人追思时无尽的泪水,滋养着一方水土。

革命烈士纪念碑长满了青苔,但它始终在那里,高级将领们曾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一些革命战斗遗址,依然有迹可循。

关于苏维埃的记忆,这里是整个国家最清晰的地方。

梦回1931,苏区陡然崛起

1931年的瑞金,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村,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在当地播撒下革命的火种,为穷苦人民带来新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背靠着好山好水好田,接触着和气善良热情的客家子弟,军民成了一条绳子上的蚂蚱,成了一根藤上的瓜。

一月份,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同年年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落户瑞金,红军开始了振兴苏区经济、宣传以及扩红等一系列动作。

1932年于当地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在发展中扩展业务,从最初的供给革命战争的需要演变成发行货币、存款、低利借贷、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公债等,相关公职人员也从最初的5名增长到了70-80名。

瑞金的货币在银行规模壮大后,逐步趋于统一,为商人与农户带来了便利。

战士们每日东奔西忙,在围墙、石头、牌坊上撰写标语,《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报》以及《斗争》约200多种报纸、刊物陆续出版。

以李伯钊为首的女红军不落于人后,创办了“八一剧社”,将打土豪分田地、勇斗敌军的事迹搬上了戏曲的舞台。

舞文弄墨的儒将为剧社写写剧本,提供些新鲜的点子,不善写作的就上台表演,为宣传略尽绵薄之力。

一时间,瑞金的红色文化愈发浓郁,并以此为中心,向周遭的县城辐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军对人民实打实地好,帮群众种地插秧,严格遵守纪律,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扩红在这一前提条件下,进展顺利,队伍的新兵蛋子也多了起来。

机构慢慢完善,战士日渐增多,经济迈上新的高度,红军庇佑苏区,人民回馈红军信任与依赖。

每逢扩红突击月,瑞金总是苏区一带走在最前面的县市,老百姓们唱着《送郎当红军》、《十送郎》等红色歌谣,手捧鞋帽手巾,支持自家亲人报名入伍。

国民党大搞“困死”、“饿死”的手段,红军联合瑞金群众垦荒造田兴修水利,提早春耕,度过了危机和难关。

就这样,经过三年的相处,红军秋毫未犯,和当地人民处成了亲人、朋友。

梦回1931,英雄初露锋芒

红一方面军出身的开国将军中,有不少人将瑞金视为第二个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片红土地承载了战士们舍生忘死、敢于为人民奋斗拼搏的回忆,难忘是必然的。

兴国籍开国少将邹衍说:“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那片照亮我人生信仰的热土——瑞金,它既是长征的起点,更是我革命生涯的开始!”

1614位开国将帅中,元帅除了徐向前,大将除了王树声、徐海东、许光达,共有9位元帅、7位大将、35位上将、114位中将以及440少将曾在瑞金生活、战斗过。

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在这里打响,游击战、运动战在这里运用得有声有色,家喻户晓的将领在这里扬名,无名的烈士在这里初露锋芒。

如果你听过十七棵松的故事,知道坐落在319国道边的华屋村,了解过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大把的居民自发去祭奠曾经参军牺牲的17位儿郎,看到过蛤蟆岭上的国旗飘飘,你大概就能明白瑞金人民对这段历史、这些英雄怀抱着怎样的情感。

如果你听过八子参军,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的故事,了解到作为长辈、妻子等待儿子、丈夫归来时的心情,看到过他们因不见人儿归而夜夜落泪,你大概就会懂得他们当初同意亲人参加红军,为穷苦人打天下,到底是下了多大的决心,忍受了多少思念的苦楚。

相关的数据显示,苏区时期,瑞金全县人口总数为24万,加入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就有5万人。

红军长征时,瑞金有约3.5万人参加这一壮举,其中约1.08万人牺牲在长征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后,被录入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花名册的本县籍烈士高达17166名,许多人没有留下姓名,家庭住址,就倒在了战火中。

他们牺牲在哪一座高山,哪一条河流旁,家人无从知晓,有些人,从亲人参军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漫无边际的等待,一等就是一辈子。

1935年,一位留守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委员——李才莲,在瑞金铜钵山战斗中牺牲,年仅21岁。

他的妻子池煜华拿着他临别时送的一面小镜子,一边做好老家的支前工作,一边期待着他早日归来。

有人听到李才莲离世的消息,转达给池煜华,可是她置若罔闻。

她说,李才莲叮嘱过:“战争时期,消息不是很确定,如果有人说我死了,千万不要相信,记住,等着我。”

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池煜华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回,寒来暑往间,转眼48年过去了,池煜华发已斑白,却仍然每天站在老屋的门槛上眺望远方,期盼一个熟悉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政部的工作人员证实,李才莲确实已经牺牲,并颁发了一张烈士证,每个月按照标准,发放抚恤金。

池煜华不信,她说,这是丈夫寄回来的生活费。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如同这样的故事,在当时那个年代,并非个例,且每天都在轮番上演。

梦回1931,以真心换真情

时代选择了瑞金作为长征的起点,成为共和国的摇篮,让新中国从赣南的这座小城走出,不是必然的结果,只是一切刚好那么合适。

红军刚入驻瑞金时,没有人知道,这支部队能在将来解放全国,创立一个属于人民自己的国家。

他们只知道,沙洲坝的红井是毛泽东同志挖的,于是便有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

他们只知道,在苏区工作的干部们,在第五次反围剿危急关头,自备伙食去机关上班,于是便有了“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的俗语。

正因为口号与行动一致,以瑞金为首的苏区子弟,才宁愿担着失去亲人的风险,也愿意他们投身革命。

而今,十七棵松的故事已改编成了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的故事也搬上了大荧屏,走进了千家万户。

一曲曲动人的红色歌谣飘荡在瑞金的上空,这里有小桥流水,岸上是青瓦白墙江南烟雨深的风景,这里也有屹立不倒的红色英雄魂,后世的人们不应该忘记。

本文由大荟师红色文化【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