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革命年代比作一部电影,开头的铺垫是黑暗的社会,中间的转折被开国将军扛起,结尾的幸福与和平由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缔造。

如果为这部电影选一位主角,这位主角满足文韬武略、屡出奇兵的要求,对革命文学颇有研究,被多位首长夸赞过,那么他极有可能是郭化若。

也许,郭化若的名字在中将中并不是最突出的,但是单独把他拎出来讲,便能发现他的独特魅力。

首先,开国将帅中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只有33名,郭化若是其中之一;

其次,他在国共两党间的名气都很大,北伐战争时曾被蒋介石点名去当秘书,中央苏区反围剿时曾辅佐毛泽东同志指挥作战。

最后,首长们对他的评价很高,毛泽东同志夸他是“党内的一支笔”,还直接称其为“古有孙子,今有郭子”,周恩来同志也不吝啬溢美之词,认为他是部队中的军事高参。

他投身革命,却不仅用枪打仗,还用笔打仗。从加入部队到新中国成立,他留下了许多值得一读的诗篇。他的品格,他的过往,凝成“儒将”二字。

郭化若字可彬,曾名俊英、化玉,1904年8月10日出生在福建福州的一户破落的书香世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道中落后,郭家转而以务农为生,其父郭则揆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母亲姚氏靠织布补贴家用,一家人过得十分拮据。

没过几年,郭父积劳成疾,撒手人寰。家中断了收入来源,姚氏一介女流,不知如何是好。

郭化若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

迫于无奈,姚氏忍痛将大女儿卖给富农家当童养媳,后又将祖居售卖,才换得了一段时间的饱腹。

可坐吃总会山空,钱花完了,出于文人的风骨,不食嗟来之食,姚氏只能带着两个孩子,有上顿没下顿的挨日子。

穷这个字,是童年时期郭化若家境的最好写照。

但人穷志不短,姚氏虽没能改变现状,却一如既往地在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郭父还在世的时候,夫妇俩教他们读书识字,诵读古典文学作品,长达七年有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姚氏的敦促下,郭化若一刻也未放松,求学之心日盛。

家里没有书桌,他就用门板搭成桌子,伏在上面看书。

夜幕降临,没有灯用来照明,他就把旧棉絮拿去卖掉,用一个铜板换煤油来点灯用。

为了让母亲不那么辛苦,他苦练书法,闲暇时间去报社抄通讯,去菜市场摆设字摊写写春联,以此来赚取一点零花钱。

14岁那年,广州的叔叔得知郭家的近况,不忍孩子没有书读,故伸出援手,资助郭化若上学。

一切有了转机,一直未曾上学堂的郭化若成了插班生,直接入学五年级。

由于之前父母的耐心教导,郭化若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学习进度一丝没有落后于旁人。

他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不知能够读多长时间,会有怎样的变故,于是抓紧时间自学数学、物理、化学,成绩优异到被十里八乡传为神童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卷诗书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对比现实社会中地主们的欺行霸市,郭化若有了报考军校穿上戎装的想法。

21岁,黄埔军校第四期招生,郭化若应声而去,凭第一名的好成绩,从3000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顺利入校学习。

当时,国共两党尚在合作期间,军校内部虽然有站队现象,可是也并没有明的挑起过争端。

在平静的学习生活中,郭化若结识了一些共产党员,并在他们的推荐下,接触到了马列主义。

在捧读这些带着进步思想的书本时,郭化若内心泛起层层涟漪,他认识到,共产党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劳苦大众的救星。

于是,入学第一年的冬季,他在缪纭人和廖翰平两人的介绍下,被党组织吸纳。

黄埔军校第四期能人众多,郭化若仍旧名列前茅,这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

老蒋以校长之命,两次要求郭化若去他身边当秘书,已是共产党员的郭化若以“军人应当战死在疆场”一句话婉言拒绝了,转而投入北伐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待到四一二武装反革命政变爆发后,政坛风云变幻,国共两党表面和平的假面被揭下,蒋介石派部清剿共产党员,郭化若赴苏联深造。

一直到朱毛红军于井冈山顺利会师,郭化若得知消息后,选择中途辍学,回国尽自己的一臂之力,发展工农革命队伍。

那时,读过小学的将领在部队中都算是香饽饽,更别提郭化若这般正经军校出身,留过洋,肚子里墨水满满的人了。

郭化若的回国,无疑是给红军注入了一股活水。

很多军事迷都知道,中央苏区反围剿是前三次比较成功,第四次和第五次日渐式微,原因是军事指挥权慢慢过渡到了三人团的身上。

而第一、二次反围剿,郭化若是毛泽东同志的左右手,起到了很好的协助作用。

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虽然他未曾参与指挥、协助,可是他也上了前线,最后跟着部队踏上了长征路。

他的几个雅号——军事高参、党内一支笔以及儒将,都不是浪得虚名,是实打实的“真功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著作,红军队伍里很多将领都读过,可是他们有些是临时抱佛脚,抽空读一读,有些未曾参透其中的真正奥义,只能讲个大概,无法全盘托出。

可郭化若不同,他是这本书的研究专家,和毛泽东同志一样,对于战术的运用恰到好处,还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军事理论。

有一段时间,他在毛泽东同志身边当军事秘书,两人时常大刀阔斧地聊些有的没的,他的求学若渴令毛泽东感慨不已:“大家都跟你这样学习、理解,我就不折本了。”

一路走来,郭化若做到了“上马杀敌,下马草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既上得了战场,端得了枪杀得了敌人,又能拿起纸笔,伏案撰写文书,记录好诸多军队事务,两不耽误。

如此的能文能武,属实是不多见的。

为了培育出更多的军事指挥人才,郭化若一直在军队的机关院校工作,为前线输送人才。

尽管他加入党组织、红军的时间很早,可他服从命令,甘于为他人做嫁衣,致力于军事教育,八年抗战与解放战争中极少担任军政主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务的提升,也就影响了最终的军衔评定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郭化若被授予中将,荣获三枚一级勋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会扼腕叹息,说他原本可授上将,因为最初的上将预授名单中,他的大名赫然在列。

但那又怎样呢?青史留名,从来都不是单单一个军衔就能决定的。

本文由大荟师红色文化【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