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發表雙十講話,當晚大陸外交部與國台辦嚴詞批判,大陸商務部兩天後稱,正依據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結論,研究採取進一步措施。外界預期,大陸可能會全面終止ECFA早收清單,以反制賴清德,屆時台灣地區的傳統產業恐將受到更多的衝擊。值得注意的是,大陸並未直接宣布哪些商品暫停或取消優惠關稅,仍然留有餘地的表示“還在研究”。
其實,大陸在今年1月即曾警告中止ECFA早收清單產品關稅減讓,這次商務部的表態,顯示大陸已做好準備,可隨時祭出經貿反制。溯自大陸商務部從去年4月12日起,宣布就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並於同年12月15日公告認定台灣地區構成貿易壁壘。之後,大陸已分3波陸續停止ECFA早收清單部分項目的關稅優惠。
唐山港京唐港區集裝箱碼頭堆場
(圖源:新華社)
由於大陸堅持“九二共識”是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背離此一基礎,兩岸貿易爭端難以透過協商解決。而賴清德堅持兩岸是“兩國互不隸屬”,否認“九二共識”,台海風險有增無減,致使大陸採取一波波的經貿反制,最終不排除會走向中止ECFA。若真走到這一步,能否如賴當局所言,已預先作好準備,會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確保風險可管、損害可控,令人質疑:
一、自2021年大陸宣告禁止台灣地區鳳梨進口以來,台當局信誓旦旦硬說,大陸明顯違反WTO規範,會狀告WTO。然而,向WTO提出申訴一事,後來台當局已幾乎不提了。為了避免兩岸事務國際化,大陸一直不願透過WTO來解決ECFA爭議。
二、對於大陸接續禁止台方農漁產品進口,台方一再呼籲大陸應盡速依WTO規範與台方進行協商,大陸則無此意圖。而兩岸相關貿易爭端早有ECFA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等相關機制可處理,更何況台灣地區是賣方,且產品非不可替代性,繼續僵持對台灣地區實在不利。
高雄市大樹區果農在採收鳳梨
(圖源:新華社)
再者,台方經濟部門曾表示,ECFA早收清單產品占台灣地區出口金額約6%,若大陸以此作為反制手段,對總體經濟的影響尚屬有限。這明顯低估ECFA的影響力,尤其石化、塑膠與橡膠類的產品對大陸出口值達53億美元,電子資訊類對大陸出口值約26億美元,且對大陸出口集中度均高,一旦中止,很可能因此失去價格競爭力而逐漸退出大陸市場,所造成的實質影響將遠超過帳面貿易值,實不容輕忽。
從蔡英文到賴清德,民進黨當局一再強調ECFA對台灣地區影響有限,然而,根據賴當局委託的機構調查,從ECFA早收清單的項目所牽涉到的關聯產業推估,一旦ECFA停止,影響到的就業人口近200萬人,約占全台勞動人口數1140萬人的18%,將近兩成的就業人口會受到波及,賴當局竟然說ECFA早收清單停了也沒關係。又根據台方財政部門統計處資料顯示,電子業、新興科技等出口附加價值比率高達67%,亮麗的表現掩蓋了大量傳產中小企業所面臨的窘迫壓力,一旦其產品被大陸取消關稅優惠,應變不及的業者恐怕就會減產甚至關廠,當然會衝擊台灣地區的就業。
台北市夜景
(圖源:台灣“交通部觀光署”)
大陸之前以台灣地區禁止約2500項大陸產品輸台,形成貿易壁壘為理由,已先後兩波取消ECFA共146項早收清單產品的關稅優惠,雖然項目還不及早收清單項目的3成,但台灣地區已約有70%的早收清單之出口被取消關稅優惠,已經大幅減損ECFA的效果。而大陸宣布自9月25日起取消對台水果、蔬菜與水產品等34項農產品的關稅優惠,屬於取消非ECFA項目的關稅優惠,涵蓋範圍進一步擴大,算是第三波。
台灣地區長久以來,基於安全理由,對大陸全面性經貿限制,即使2002年台灣地區加入世貿組織(WTO),也沒有改變此立場。以近期第三波取消的34項農漁產品關稅優惠為例,可追溯到2005年大陸單方給台灣地區的免關稅優惠。但在兩岸關係緊繃下,大陸只好以台灣地區不取消禁止大陸進口的歧視待遇為由,而以增加對台經貿限制做為反制。亦即,大陸想改變所謂“兩岸不對稱經貿關係”,以取消對台優惠,來反制台灣地區對其的經貿限制措施。未來大陸會擴大範圍,進一步減損台灣地區的貿易紅利。
至於要如何改善兩岸關係?在雙方各有堅持、難以復談的情況下,以經貿社會文化為槓桿尋求關係的和緩,仍是台灣地區最佳的戰略選擇。因爲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的數據,即使兩岸關係不佳,今年前三季兩岸貿易額仍呈現增長態勢:以美元計,大陸自台灣地區進口額年增8%、台灣地區自大陸進口年增10.6%,整體貿易額年增9%。與此同時,根據大陸文旅局統計,上半年台灣地區入境大陸約為254萬人次,僅次於香港、韓國,高居境外旅遊客源地第三位;且暑假伊始的7月就有超過50萬人次台灣地區旅客赴大陸。亦即,即使目前兩岸呈現政治對立、軍事對峙的態勢,但兩岸的經貿、社會、文化交流,仍維持一定的熱度。
台灣2024大稻埕夏日節
(圖源: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在改善兩岸關係方面,並非毫無作為。例如,針對陸配在台生活的相關權益,主動關切並提供了許多保障。然而,在兩岸經貿社會文化多年奠基的基礎上,賴當局尚有一些工作可以更積極來推進,包括:
一、放寬大陸專業人士來台交流,避免呈現台灣地區旅客赴大陸的單向交流狀況。
二、檢討並適度開放台灣地區對大陸限制的2509項產品,以緩解後續大陸可能的貿易反制。
三、加強與在台的大陸駐台機構、企業互動,並比照陸配提供在台的陸籍人士合理的生活保障。
四、台灣地區的旅遊陷入困境已是不爭的事實,巧的是,今年大陸“十一”黃金周假期各旅遊景點消費降級趨勢加劇。既面臨相同問題,在地理上僅一水之隔、同文同種,又有過去“大三通”締造雙邊旅遊榮景的基礎,此次兩岸能否齊心協力以共度難關?眾所皆知,陸客來台人數大減是造成島內旅遊慘淡的主因之一,故解除“禁團令”應是挽救台旅的良方;目前台方堅持“只放寬、不解禁”,除衍生“地下團”化整為零赴大陸的亂象外,直航點更隨之劇減。反觀大陸僅准許福建民眾赴金門馬祖旅遊,但據統計,直到十一假期結束,陸客申請赴金、馬旅遊的人數累計1100多人,實際入境則僅528人。
廈門“小三通”客輪駛向金門
(圖源:新華社)
以上在顯示,兩岸大幅解除相關旅遊禁令已刻不容緩。若兩岸能不再計較先後,同步展現善意,讓彼此人員密集交流,相信拉抬振興旅遊產業之餘,應該也能有助緩和當前緊張的兩岸關係。
總之,大陸去年4月即已宣布要啟動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然而,民進黨當局並未調整對大陸貿易來縮減關稅不對等的差距,而所謂協助業者轉移市場也尚未看到顯著成效。事實上,對賴當局而言,前述這些可操之在己,且不會損及台灣地區利益的舉措,都是緩和兩岸關係、可增進兩岸對話契機的可行方式。兩岸不應是敵我矛盾,無論如何看,對大陸交流對話,對台灣地區來說,仍是不可輕忽的安全保障。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作者:潘錫堂 台灣輔仁大學兩岸關係學暨國際關係學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編輯:馮吉宏
審讀:劉妍伶
監製:舒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