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永不止步,本盖帮亦然。明代,戏曲、小说插图的需求继续推动着盖帮的发展——套版印刷的闪亮登场,正是雕版印刷从单色向多色发展、技艺益发成熟的标志,也是本帮发展史上又一重大突破。它的出现,既有社会文化对“美”的需求的促使,又受印刷工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套印
广义上,凡以衔接或重叠方式进行印刷,皆可称之为“套印”,而“套印术”则是以衔接或重叠方式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期,套版印刷已广泛用于织物印花了。1983年,广东南越王墓出土了西汉时期的印花织物,织物上的花纹图案与同墓出土的两块铜质印花凸版上的图纹相吻合,为西汉时期已采用凸版和孔板套印织物提供了不容置疑的实物证据。
雏形时期的套版印刷,严格来说只能算是填色、涂色和漏板印刷,还不能称之为“套印”。填色是先用单色印刷将花纹图案的线条轮廓印出,再根据设色要求手工填色制成双色或多色印刷品,类似于现代的填色游戏。而涂色,也有人称之为“敷彩法”,则是将不同颜色涂在同一块雕板对应的不同部位,这样就按压一次就能印出多种颜色,但随之而来却是晕墨、混色、交界不清等质量问题。最后的漏板印刷工艺更为复杂一些,是将花纹图案按设色要求,以正像形式分别雕刻在特指、较薄的板材上制成镂空印版,再将印版与承印物紧密贴合,印刷时可在一块板上刷上几种不同的颜色一次施印,也可制成多块色板逐板逐色套合印刷。
套版木板
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整版印刷
使用上述方式制成的印刷品看似已满足盖帮信徒们的基本印刷需要,但精益求精的盖帮帮主绝不会拒绝每一个进步的机会,经过不断地实践改进,到了宋朝,较为成熟的分版套印工艺终于出现。准备规格大小相同的雕版若干,按照原稿设色区分,分别雕刻成不同的色板,一版一色,然后按规矩进行固版,再逐板逐色将内容印到同一张纸上。这种始于宋代纸币,盛于明清多色书籍的套版印刷,也被称为“整版印刷”,“套印本”即使用套版印刷出来的书籍。
年画《麒麟送子》
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饾版”印刷
与套版印刷类似的还有“饾版”印刷,不同于套版印刷雕版大小规格相似,对齐线框就能哐哐直盖,“饾版”印刷讲究技巧,工艺更为复杂,印刷出来的作品也更加精致,细节更加丰富。它的工艺大致是先根据原稿的情况进行分版设计,按不同的色调分别勾描转移,将每一层颜色分别雕刻制版形成形状各异的印版,最后遵循“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由淡到浓”的原则依次逐色套印,最终形成一幅细节丰富、层次分明,能还原再现原稿笔墨质感与神韵的彩色印刷品。因为这些分色印版面积比较小,有如饾饤,顾名“饾版”,明代称这种印刷方式为“饾版印刷”或“彩色雕版印刷,清中期后发展为“木板水印”。
饾版印刷用材讲究,制作成本较高,印刷过程中定位较困难,还需注重分版设计、用色浓淡、压印轻重等,旧时多用于制作精美的诗笺小品。在套印术逐渐被各类新式印刷式替代的现今,雕版却因其富有国画气韵、印刷即再创作的特点,始终在“盖帮”占有一席之地,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古籍修复及高级印刷品的制作中。
饾版印品
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云蓝阁”笺纸雕版
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饾版板块
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回到现在,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印章运用到方方面面,当代盖帮也早已打破职业身份地位的次元壁,人人皆可当帮主,抓起印章即信徒。木章、铜章、玉章、钢章、原子章、回墨章、渗透章、光敏章、滚轮章、套色章、多段拼接章...各色各类的印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盖章攻略,各大景区、博物馆每推新章,信徒蜂拥而至。“盖”帮永存,入股不亏,不得不感叹上一个如此努力集章的还是西游记吧?!
公众号 | 广州博物馆
撰稿 | 叶懿漫
美编 | 秦 阳
校对 | 邓颖瑜
审校 | 刘颖颖
审核 | 朱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