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国宝九龙杯失窃,周恩来巧用一计,让外宾主动归还
DELIXI
2024-11-10 11:42越南
1971年3月,罗马尼亚的国家领导访问中国,为彰显我国对于罗马尼亚外交人员的重视。
在当日晚宴中,酒店特意使用了国宝九龙杯作为外国访团的餐具。
但在宴会散去后,工作人员整理餐具发现丢失一只九龙杯,这让酒店负责接待的人员都惊出一身冷汗。
此时,周恩来总理正好在上海陪同越南领导人参观。听到此事后,周总理指示酒店务必追回国宝。
但因当时参加宴会的都是外宾,强行搜查的话,一旦处理不好,很可能上升为外交冲突。
面对这样的进退难局,周总理显现出超高的外交智慧,想出了一个即让对方诚心归还,又让这件事得到完美解决的方案。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宝餐具,能让周总理知道后下达务必追回的命令?周总理又使出了怎样计策,从外宾手中拿回了丢失的国宝?
九龙杯失窃引起重视的原因
我国古代历史悠久,在各朝代发展变革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文物不仅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更展现了一国的文化尊严。建国后,我国对于文物的保护也是格外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国力尚待晚完善,国家对于建交事宜格外重视。
在1972年3月25日的外宾来访的晚宴中,丢失的仅是一个招待贵宾的餐具,为什么工作人员还是会如此紧张呢?
这就要从这个物件本身来看了。
古代,龙是一直流传下来,代表天子的动物,象征飞黄腾达。九龙寓意九州,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通过这个杯子的名字不难得知,杯体全身共九条龙,其中一条龙头由上而下延伸至杯底,形成杯子的把手,另外八条龙两两承兑,每对龙头一条朝上一条朝下。
制作讲究,且细节极其精美。
通过其外观的的复杂程度就知道,即使在现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这样的物件制作也并不容易,况且九龙杯的材质还是瓷器。
瓷器本身的制作就不同于金属制品,易碎也难以成型,对于制作方法十分考究。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史悠久,对于瓷器的研究也比较深入,直到宋代发展鼎盛。
在宋代,瓷窑还被区分为“汝、官、定、钧、哥”五类,其中汝窑出产的瓷器品质极高,专向皇家特供,九龙杯就出自宋代的汝窑。
古代皇家所用之物大多考究,不仅材质要求高,而且制作要精美。物件的本身不仅要保证其正常功用,而且要保证其做工精美,静置时更应易于观赏。
九龙杯还有一个特点更值得一提,杯子本身不仅制作美观,且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意义,至今流传。
当杯体内装满水时,液体通过其内部的U型管,由头朝下的四条龙口喷出。
因其内部的U型管构造,导致其内部产生虹吸原理,当液体高度低于U型管的高度,则杯子可以正常使用,若液体过量超过管体,液体就会通过U型管流出,一滴不剩。
这种现象在古代引申为适可而止,不可贪杯,因此,九龙杯也有“公道杯”之称。
因其工艺制造复杂繁琐,所以能制造出来的成品并不多,在宋代后,曾有大量的工匠想要仿造,但并未成功。
直到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景德镇寻得一位专家,经过不懈研究后终能制得近似于宋代的九龙杯。
但在此之后,九龙杯的制造工艺在此失传,即使随着时代发展,制造工艺和制造环境已经远超古代,但或许是没有古代工匠的耐心和琢磨技艺的方式,九龙杯在之后再没被复制。
物以稀为贵,九龙杯极其稀有,且制造工艺繁琐,制作手法难以复制,自然价值连城。
况且九龙杯文化寓意颇深,自然它的文化价值也不是普通市面上的工艺品可以比拟的。
在接待贵宾时,用九龙杯招待,一方面是为彰显我国对于外国宾客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展示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考虑使用九龙杯招待外宾主要是考虑到了积极影响,但似乎没有考虑到现实因素。在如此精美的文物面前,还是有人产生了不好的想法。
外国来访者在用餐之余看到如此精美的九龙杯,便把玩起来,随之也就产生了占为己有的想法。
在这次宴会期间,九龙杯只是一个餐具,但脱离这个环境,九龙杯还是我国的文物国宝,她的丢失已然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