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记者日前从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获四川省政府批复,成为全国首个省级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的国家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标志着成都都市圈“1+1+N”规划体系全面形成。

规划协同 优化提升总体格局

成都都市圈由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共同组成,是四川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2023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2.78万亿元,占四川省全省比重的46.3%。《空间规划》是成都都市圈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其实施将充分发挥成都带动作用和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纵深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做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都市圈。

据悉,自2020年3月启动《空间规划》编制,成德眉资四市构建起从规划研究和编制协同到规划联合审查审议全流程的都市圈规划协同机制,实现专项合作组推进,积极探索“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工作模式,加快报批程序。

成都都市圈重点领域区域的协同联动发展,在《空间规划》中得以明确体现。优化提升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方面,《空间规划》提出构建“三区两山,三轴三带”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打造“都市圈中心城市—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功能节点城市—中心镇—其他镇”五级城镇体系,统筹融合四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格局,夯实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空间基础。

《空间规划》提及,要加强优质农田保护,建设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携手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强龙门山—邛崃山、龙泉山等生态空间保护,协同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升成都极核功能,完善德阳、眉山、资阳宜居宜业功能,增强功能节点城市承载能力,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

《空间规划》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明确到2035年,成都都市圈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316.38万亩。保障重点领域发展建设,从要素流动和同城生活两个维度系统总结同城化成熟区域具有人流往来密切、产业统筹共生、交通方便快捷、公共服务共享等八大特征,并相应构建8类12项指标,测度同城化发展水平判识发展阶段。

协同发展 锚定重点领域区域

《空间规划》着重助力成都都市圈重点区域协同发展,其中“两廊”“三带”“交界地带”是三个值得关注的关键词。

“两廊”建设在《空间规划》中得到保障。2023年成德眉资四市提出,将天府大道北延线科创走廊打造成为“成都都市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导区,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将天府大道南延线科创走廊打造成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将成资协同开放走廊打造成为“成都都市圈未来产业技术创新集聚区,链接全球的临空智造新高地”。

“三带”承载的重大核心功能得到强化。《空间规划》作出“引导产业用地向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起步区及核心区布局,原则上新增产业用地面积占新增经营性用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40%”要求,发挥产业共生效应、空间布局联动效应,形成同城发展先行示范。

同步打造“交界地带”。《空间规划》明确,在城镇空间邻接区域着重推动两侧城市功能、交通和形态统筹协调,推进区域规划布局融合;在郊野空间邻接区域,着重共同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控制区保护;在都市圈2批12个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启动项目,共同争取政策支持,探索按照“整体立项、分类实施、整体验收、分别使用”的原则开展跨区域土地综合整治。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