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旸
季节的脚步已经迈进冬天,人们更加关注取暖这件冬天里的大事,自从供暖开始,大家都在谈论“暖气热不热”。得到的回答都是:“我家的温度很好。”我也有相同的感觉,屋子里温暖如春,阳台上摆放的花儿绿意盎然,花开争艳。想想我的童年,这种情景简直不敢想象。
童年里,最害怕冬天的严寒,简直无处躲藏。学校的教室是砖瓦砌筑的,到了冬天,四处透风,清晨进了教室就像进入冰窖,手脚冻得发麻。教室里的取暖设备是一个火炉,值日生来得早一些,先要清除昨日炉膛里的炉灰,再放进引火柴打底,上面放上煤块。炉子点着后,不一会儿的功夫,屋里的暖流开始蔓延。在炉火的烘烤后,身体也慢慢舒展,不再冷的僵直。那时,生炉子的引柴是很缺的,都是学生们放学后到山上捡来的,一根小木棍、一截玉米杆、一个玉米瓤都不放过。至于取暖用的煤炭更加稀缺,每天早晨学校给班级按量发放,每个班级都要精打细算,才能用上一天,否则下午就要挨冻。生火炉解决了班级的取暖,但也有弊病,火炉周围的学生烤得受不了,最后面的学生还是觉得温度不够,冷热不均,尽管这样,有了火炉我们也都心满意足了。
回到家里,一进屋,我们就把冻得通红的小手放到炕头暖一暖,或者双手搂住火盆的外边。那时候,农村的烧柴极其紧张,生产队的玉米、谷子的秸秆都留下做牲畜的饲料,到了深秋家家户户就到山上搂草、搂树叶,回来烧火做饭,一铺火炕就是取暖的设备。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坐在火炕上,母亲在灯下做针线活,我们围着灯写作业。到了三九天,火炕的温度难以保证屋里的温度,父亲在屋里用几块砖搭个地炉子,上面是几圈铸铁的炉盖,燃料是木块、玉米瓤,有时也买少量的煤炭。等炉子烧得火旺时,屋子里暖暖的,一家人围炉而坐,父亲和来串门的邻居喝着茶水,谈论着村子里的趣事。那时生炉子,屋子里是很脏的,时间不长,屋子里到处都是灰,有时遇上风向不对,屋子里“狼烟”滚滚,呛得人鼻涕一把泪一把。可是,由于当时人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条件,对生活谁也不抱怨。
上班后,我的单位用上了暖气,取暖的条件简直是一步登天,暖气的好处是屋里干净、温度均衡,人们不容易感冒。
城市里实现了集中供热,它是国家倡导的一种供热方式,热电厂集中供热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国家能源合理分配节能环保的重要举措。
如今,不仅暖气,空调也走进千家万户,寒冷的冬天屋里温暖如春,家家的小环境在述说一个个浪漫的故事。所有这些,都标志着社会的进步,让我们越发感到生活的美好。
喜欢就点个赞吧!
编 辑:宋子光
美 编:房斌
责 编:孟梓棋
出 品: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
偷得片刻之闲
与您悦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