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组画卷,涌现万千画卷。
两百多年前,西班牙人请画师绘制的一组“清代广州海幢寺外销画”,凝聚当时中外交流、丝绸之路、禅风佛境乃至岭南风俗种种历史片段。
今年夏天,它作为珍贵展品,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它“同款”者,则藏于大英图书馆。它究竟画了什么?为何珍贵?又是如何回归的?
一组画册,可说出千言万语。
让我们先从一个字说起:海幢寺的幢,怎么读?
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定制海幢寺外销画册中的海山门。
外销画类似“伴手礼”,让世界了解中国
海幢寺的幢,读chuáng。因为,“这是我们祖师从《华严经》中取名而来,经幢经幢,应发chuáng音”,海幢寺堂主释光泽介绍。这是记者从“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展”承办方获得的信息。
展览于7月25日在国博举行,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局联合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海幢寺承办。三年前的2021年,《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艺术展》(下称“禅风雅意”),曾在粤博掀起观展热潮,这也成为前者今年亮相国博的一个缘由。
“一系列大而漂亮的殿堂或独立的庙宇,都建造在石砌的平台上”,这是那个时期外国人关于海幢寺的文字记录,它,印证着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展品“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订制海幢寺水彩画册”。
画册共四十八开,其中四十四开为水彩画,每一页均以图解形式,用水彩及描金,详细描绘了十八世纪海幢寺中各庙宇的近景以及庙宇内所供奉神像。扉页以西班牙文及中文记录其所有者及册页信息,并附折叠式海幢寺全景地图。
它是当时的“高级定制”。
收藏周刊记者从展览中获悉,该册页为西班牙皇家菲律宾公司首席代表曼纽尔·德·阿格特于1796年定制。阿格特自1787年起驻守中国,并于1792年参与澳门地图样稿的绘制,此样稿五年后被乔治·斯坦顿复制在为英国使馆团制作的地图册中。画册被阿格特带回欧洲之后引起轰动。
陈设在海幢寺门口的“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展”海报。潘玮倩摄于2024年10月23日。
当时,正处清代嘉庆年间,鼎鼎大名的“十三行”,正位于广州口岸的核心地带,向全世界闪耀它的光芒。位于珠江南岸的海幢寺,则与洋楼成排的十三行商馆区“隔江而望”。
寺中景色秀美,清代广东按察使王令,就记载其园林有花田春晓、古寺参云、珠江破月等“八景”。因当时清朝的相关政策,海幢寺成为官方指定的外国人唯一可游览的去处。
那时,他们游览着、游览着,就喜欢了吧,于是,把这景观“画下来”,作为一种“伴手礼”带回自己的国度,也应是当时的风尚吧。
释光泽称,这里的外销画,就类似于一种“伴手礼”。它们成为当时世界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的很好载体,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是一组外销画与过去、现在、未来时空的重叠
“海幢寺作为外国人在广州难得的游览胜地,不仅反复出现在西方人的游记中,还经常出现在当时的外销画中。”(《清代广州海幢寺外销画》,释光秀编著,中华书局2023年8月第1版)
那么,海幢寺又从何而来?该寺方丈释光秀,在上述一书中说起缘由。南汉(917-971)时,刘岩等人以广州为都城(又称兴王府),当时城里有28所寺院,其中城南第七寺“千秋寺”就是海幢寺的前身。世易时移,千秋寺毁于战火,寺院变成民居。明末,“有光半、池月二位僧人在此建造了佛堂,取名海幢寺,经弟子们和居士外护的努力,寺院渐渐跻身为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
释函昰(天然和尚)行书五言诗轴 广东省博物馆藏
而且,禅风雅意,皆出海幢——
“自唐代以来,岭南佛门中就不断出现能书善画之人。尤其是明末清初,以天然和尚为代表的岭南寺僧迅速崛起,他们在佛事之余,潜心诗文书画,以海幢寺等为主要活动场所,或聚众赋诗讲学,或与文士雅集,名噪一时,历经几代而风雅不减,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宗教及艺术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这是今年7月在国博举行的“禅风雅意”所展示的相关信息。
于是,因缘际会,生出盛境——
“海幢寺作为清代广州五大佛教丛林之一,早期得益于天然和尚等开创的禅门宗风,积累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后又因缘际会成为清代第一座对外开放的寺院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代表性梵刹之一,在外事接待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座融宗教文化、海丝文化、书画艺术及外事功能等多元一体,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岭南名刹”。
感人的还有众人接力、文物回归——
在《清代广州海幢寺外销画》的序言中,记者看到,2020年,原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曾任海幢寺方丈的新成长老(1919-2021)曾留有文字,写道:“年前,得大英图书馆馆藏海幢寺外销画一册,甚喜,用放大镜,一幅一幅,慢慢看着。”
而在该书的后半部分,其弟子释光秀则这样回忆:从明末到清初,一直以来众人为海幢寺“无私奉献”“挥汗盈石”,“历史不应该被忘记”,所以这些年,“笔者力所能及地在海内外回购海幢历代遗物”,其中,就有开篇提到的“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订制海幢寺水彩画册”。“此画完整而详尽地绘出海幢寺全景,目前在全世界,仅大英图书馆有类似的珍藏,其历史价值之珍贵由此可见。画册回寺当天,即送去给恩师过目。”
“海幢寺前后近四十年,积极推动海外文物古籍落叶归根,全数成绩,皆归功于诸多内外护法的无私支持,一切功德,福不唐捐。”
如今,当我们来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华中路188号的海幢寺,还能看到这册200多年前曾风靡欧洲的外销画之山门图,被做成展览海报,陈设于如今山门处。(山门:寺院正面的楼门。)
这是一组外销画与过去、现在、未来时空的重叠,当人们走进山门、了解历史、纵览古今,他们也会感受到,“传承”正在路上。
采写: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