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挺不错的书。
特别让人深思,带给我跟多启发,特别在经营自己、养育孩子方面。
是李雪老师的《当我遇到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以下简称“当我遇到一个人”)。
书中主要讲述了:
早期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内化成我们的性格,决定了命运。
人的一生,就是在一遍遍轮回童年的幸或者不幸。
而想要打破这一轮回,就从看见自己和孩子开始。
其中第五章“外在:你配得起更好”,更是直接直戳我心窝。
现摘取其中印象深刻的点,与大家分享:
01.
01、你配得起更好
如果有人告诉你:
你配得起更好。
你第一反应可能是一愣吧,然后陷入沉思吧。
在我们生活周边,有太多人告诉我们:
认命吧。
普通人养家糊口就多么不容易啊。
贫穷孩子,早当家,谁家孩子都得吃苦耐劳啊。
但,《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则告诉我们:
当我们从各种限制性信念中解脱,就能轻松创造丰盛的人生。
在现实生活,很多家长,他们习惯性把匮乏感和愧疚感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未来对赚钱、生活以及人生感到无比焦虑与沉重。
世世代代,就是如此,将匮乏与贫穷继承下去。
曾有个孩子,他想要一样东西,但他妈妈总是找各种理由拒绝。
孩子对妈妈说:“你为什么见不得我开心?”
一句话让妈妈语塞。
是啊,你看,其实孩子很聪明,一眼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一直拒绝孩子的妈妈,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她们隐藏着很深。
她们看似很爱孩子,给孩子买漂亮的衣服、各种学习用品,但实际上却不在意孩子的真实想法。
明明孩子只想要一件不值钱的玩具,对父母来说,这是一件毫不费劲就能做到的事情,但父母就是不愿意满足。
有些父母觉得让孩子多吃点苦,让孩子明白父母赚钱不容易,希望孩子能学会感恩和珍惜。
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这真的是好心做坏事。
在充斥匮乏感和愧疚感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是胆怯的、畏惧的、空洞的、拧巴,总有一种“不配得感”,无法真正面对自己的欲望,更无法享受自己的人生。
有时候,我们总是感慨,穷怕了。
其实,心穷的孩子,长大后,再多的物质,也填不满他们空洞的心。
富养、穷养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
你和你孩子配得起更好的生活。
别不信。
02.
02.从‘无为而治’开始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人的一生,仿佛是一次次的回归与轮回,走过的每一段路,都在重新审视童年的幸福与不幸。
而想要打破这一轮回,真正的突破,并不是改变孩子的未来。
而是从看见自己开始——看见自己曾经的父母关系,了解它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自己的信念与行为,进而理解如何打破这一代代传递下来的“匮乏感”。
《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直接点出:
“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积累三代财富才能培养出贵族,而是指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经历三代以上才能转变。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将来能否丰盛。”
书中的这一观点,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庭背景。
我的父母那一代人,从小生活贫困,很多时候他们的焦虑与匮乏感就像一种无法言说的阴影,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成长。
在这种背景下,我早早地学会了自我保护,也培养了一种对物质和未来的焦虑感。这种心理的传承,仿佛是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们一代代地束缚在某些信念和局限中。
直到今天,我仍然在与这份深植心底的“匮乏感”做斗争。
当然,这些匮乏和愧疚的信念,会限制我们的人生。
那么,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怎么样的教育呢?
作者直言:
“就是无为,无为是最好的“为”。
不给他任何信念,任由他全然自由地发展,他就会拥有最丰盛的人生。
就像特斯拉汽车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妈妈所说:“我就是凭直觉做事的人,我的孩子自然也凭直觉。”
是啊,我们没有试图去改变孩子的天性,而是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去感受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这种“无为而治”的智慧,正是对孩子最深切的爱与尊重。
03.
03. 写在最后
《当我遇见一个人》提醒我们:
请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与他分享工作并获取金钱的乐趣;
请不要再唠叨“珍惜,不浪费”,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拥有富足美好的生活”;
请不要再向孩子倒苦水“养家多么不容易”,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和满足。
为了孩子将来物质和精神的丰盛,请父母收起自己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传递给下一代。
是啊,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让孩子成为某个“理想中的自己”,而是帮助孩子保持最真实的自己。
这是一种深刻的爱,也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觉悟。
书中的一段话让我特别动容:“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要看见自己,理解自己,突破自己。
因为,你的每一份情感,每一次反应,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印记。”
当我们开始看见自己,理解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接纳自己的不足与过去,我们就能够带着更多的平和与自信,去迎接孩子的到来。
孩子所需要的,正是一个内心丰盈、情感充沛的父母,而这种丰盈,正源自于父母的自我觉醒与成长。
总的来说,《当我遇到一个人》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育儿的书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更好自己、如何打破命运轮回的启示录。
当我们看到孩子时,或许首先要做的,不是去改变他,而是去反观自己,去看见那个曾经迷失在母婴关系中的自己。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自由与爱中,找到最丰盛的未来。
好书推荐给你,愿你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