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瑶,是瑶族中古老的一支。

族中的女子,着装艳丽如花,因此得名“花瑶”。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瑶族的祖先“积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瑶分布并不广泛,聚居在湖南溆浦与隆回两县交界处,雪峰山东北的崇山峻岭之中。

这里海拔1300米左右,号称隆回小西藏,而这里生活的人们,也被誉为”云上花瑶“。

据2000年普查统计:隆回共有花瑶人口6347人,包括刘 、沈、奉、步、回、严、兰、丁、梅、蒲等各姓。

隆回花瑶属瑶,可他们不知瑶家鼻祖“盘王”,也不知何为“盘王节”。

他们保留有自己传统的“讨念拜”和两次“讨僚皈”三大节日,保留着没有“媒婆”,只有“媒公”的

古老习俗中。

而当我们走进小沙江边的花瑶古寨,发现在很多古屋遗址和花瑶人家堂屋的门楣上镌刻着“桂林世第””郡望桂林““桂林山水”等字样。这些文字,显示着隆回花瑶,来自广西桂林等地。

这是为什么呢?

曾经的花瑶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他们对自己历史的了解,都是代代口耳相传。

随着岁月流逝,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精髓渐行渐远了。

关于花瑶的历史渊源,学术界并没有太确凿的定论。

本文参考的,是现存不多的文献《雪峰瑶族诏文》和《奉氏族谱》。

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大体了解到:他们的始祖自江西吉安府逃来雪峰山簏,先祖的坟墓在鹅颈大丘。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隆回花瑶先祖被官军包围。

七月初二这天,很多人躲藏在鹅颈大丘的黄瓜、白瓜之下,更有一些小孩子,出生在了这里。官兵追到瓜田边,见到这个情形,动了恻隐之心,插旗于瓜田之上,传令不准斩杀瓜田中的人。

瓜田救了花瑶先祖的性命,从此花瑶人七月初二这天不吃黄瓜白瓜,同时奉“黄瓜”为生灵。

此后,花瑶先祖开始了逃亡迁徙之旅,他们分为三个方向:广西、云南、贵州。

时间来到明朝初年,为鼓励垦荒,明朝廷实施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移民活动---江西填湖广。

相关数据显示:来自江西的移民,占到江、浙、闽、皖、赣五省迁至湖南、湖北两省移民总数的60%。而这其中,尤以吉安、南昌两府最为集中。

在元末劫难中幸存下来的,仍留在江西吉安的花瑶先民,随之进入湖南。

随着他们落地生根,繁衍发展,流落在贵州、桂林等地的花瑶先民与他们取得了联系,随后迁来汇合。

我们如今在花瑶古寨中看到的”郡望桂林“”桂林世家“等门楣匾额,便源于此。

虽然没有太多文字记载,但在花瑶人口口相传中,他们都还记得自己的祖地,那是一个叫做鹅颈大丘的地方。

鹅颈大丘,也被叫做鹅公大丘、鹅头大丘、鹅掌大丘等等。

在很多湖南人的族谱中,都记载着自己是从这里迁出来的,刻骨铭心。

族谱中的表述并不一致,有的是“江西泰和十八都鹅颈大丘”;有的是“江西吉水鹅颈大丘”;有的是”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更有《鲜氏族谱》具体一些记载为”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上坝村“。

但,具体是哪里?谁也说不清楚。

如今,湖南、广西、贵州等地的刘、谢、萧、张、肖、等姓氏人家,都循着族谱来到江西,他们能够追溯到的地点,只有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十八都中龙乡,但更具体一些,没有人能找到。

我们认为,或许鹅颈大丘本不是一个具体的村庄,而是一处集合地,是明朝初年,江西外迁移民的集合地、出发地。

这个集合地,与”家在洪洞大槐树“是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只有这种解释,才可以说明,为什么有太多人的族谱中,记载祖地在鹅颈大丘。

毕竟,一个村庄,甚至一个乡,都不足以容纳如此多的人口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