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蘑菇心理 第3312天 】
经典电影《教父》里,老教父有三个儿子。
其中大儿子桑尼和小儿子迈克性格反差很大。
桑尼虽然很能干,也是老教父未来的接班人,但为人冲动、易怒、性格火爆,结果因为一次鲁莽的行为,导致被人设计死在乱枪之下。
迈克虽然在家族中年纪最轻,但是为人沉着、冷静,且富有谋略。最后他成功地清除了家族的敌人,并成为第二代教父。
所以,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心智有多成熟,虽然有很多的衡量标准,但不可或缺的一条就是如何处理情绪。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那些越是强大的人,看起来反而越温和,你很少看到他们闹情绪,也很少见他们被情绪的问题所困扰。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简单来说,有如下几点。
首先,懂得避免问题。
在人际交往的时候,其实80%的冲突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能避免这些冲突,你的负面情绪就会少很多。
那么,这80%的冲突主要来自哪里呢?
它们主要源于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一些不当的互动方式。
比如有的人比较敏感,内心很脆弱,所以他们很容易把别人一些很正常的行为看作是针对自己,然后产生对立的情绪。
电视剧《都挺好》里,姚晨饰演的苏明玉去美国看望大哥苏明哲。当时苏明哲刚丢了工作,正在失业中,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向苏明玉隐瞒自己的工作情况。
因为一次机缘巧合,苏明哲失业的事败露了,这时他的反应是很生气地指责苏明玉,认为她来看自己只是想看自己的笑话。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样的反应就是用指责他人的方式来掩饰内心的脆弱。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很多误解和矛盾。
我们经常说,你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当一个人在关系中总是关注负面的东西,喜欢从坏的、恶意的角度来诠释别人的言行时,那么看到的就是一个对自己不友善的、心怀叵测的人。
于是,他就可能敌对或疏远的方式来与别人相处。这样的态度也会激发别人的不满,于是矛盾和冲突就会越来越多。
相反,当一个人在关系中更多关注的是积极的一面,习惯从好的、善意的角度来理解别人的言行时,那么看到的就是一个阳光、亲和的人。
于是,他就愿意在这段关系中多付出,多维护,这样的积极态度也会激发别人的好感,于是形成更亲密的关系。
所以,那些成熟的人,会用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的产生。问题少了,负面情绪自然就少很多。
其次,学会读懂问题。
生活是复杂的,有很多问题是可以避免的,但也有一些问题是无法消除的。
这个时候,怎样看待问题就很重要。
在影视剧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十足的反派,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坏人,让人恨的牙痒痒。面对这样的人,人们的本能反应就是怎样打败他们,而且只有这些人被用最严厉的方式惩罚了,我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
其实现实生活,人都是很复杂的,都是善与恶的复杂统一体。
但是当一个人惹自己生气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就会让我们的意识进入到一种视野狭窄的状态当中,也就是只看到对方不好的一面,而看不到对方好的一面。
这时,那个让你讨厌的人就会因为这种“过滤机制”而被塑造成了一个十足的坏人。
于是,你的反应只会是一种,就是攻击TA,打败TA。
如果你这么做了,那么虽然你觉得这样很正当,但实际上是被情绪绑架了。
那些厉害的人,不会轻易地掉进情绪“设计”的陷阱中。
当一个人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我被伤害了,而是对方为什么这么做?
他们会先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对方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TA体会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等等。
这样看待问题的方式就是有同理心,有同理心的人,不仅能看见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同时也能跳出自我,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样用“两只眼”看问题的方式,就不会陷入到偏激的状态当中,而是能保持理性。
人在理性的状态中,就能发现很多之前忽略的事情,尤其是别人的所思所想。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当你对一个人的真实情况懂的越多的时候,就越容易接纳一些事情,内心也变得更包容一些。
所以,当我们能看到一个立体的人的时候,看待问题的态度和反应也会有很大不同。
最后一点是,学会放弃问题。
有一句话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人身上。”
同理,我们也可以说,不要把精力浪费在不重要的问题上。
很多人经常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投入过多的精力,比如别人一句无心的话,或者一个不太友好的眼神让自己感觉不舒服,或者感觉受到了伤害,于是就在这些事情上反复的思考和琢磨。
这样做不能说错,但它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是:当你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时,就可能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对你更重要的事情上来。
成熟的人知道,每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上来。
因此,有些问题即使是问题,但如果不重要,也要有舍弃的能力。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面对一些人的挑衅能一笑而过呢?
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人对自己不重要,因而连搭理的必要都没有。
这就是取舍的智慧。
总之,如果你能做到以上这些,不要怀疑,你也可以成为别人眼中那个厉害的人。
文 | 实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