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北非战场,虽然投入的兵力不如苏德战场,但是作为二战中最适合装甲作战的战场,战争的双方均有出色表现。然而即便他们获得大胜之势,却也没有一次击败对方,这样的原因在哪呢?

一.机动战的威力

北非确实是二战中,最适合装甲作战的地方,沙漠地带无论如何都比苏联那些烂泥地来的方便得多。如果刨除酷热的天气和沙子对坦克的侵袭,那么这个地方几乎就是装甲战的天堂。而漫长的战线,行军距离都决定了,双方此时能够依赖的只有坦克。

步兵在沙漠的机动力和战斗力都受到了恶劣天气的影响,而后勤保障也同样受到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欧洲战场,步兵的标准行进距离可以是三十五公里,如果是急行军状态可以翻一倍。但是在北非,步兵们的行进距离理论上不超过四十公里。因为在酷热的沙漠里,体能会飞速下降,以至于士兵们的耐力大幅度受限,水的消耗变得异常迅速,但在沙漠里却很难得到足够的补给。

在这种战场条件下,坦克和装甲车要比步兵有效得多。一支装甲分队的快速突击,甚至可以击垮一整个战斗团,而这是常规状态下做不到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团刚刚抵达北非时的第一场战役,也就是沙漠之狐在昔兰尼加的首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1941年2月初,隆美尔刚刚抵达非洲,手上的兵力并不足够,他唯一可以动用的是第五轻装师的第五装甲团。在纸面上他们拥有50辆一号坦克,45辆二号坦克,71辆三号坦克,20辆四号坦克,另外还拥有意大利阿里埃特装甲师的八十辆坦克可供使用,这就是隆美尔的全部兵力。如果对比英军,隆美尔不占优势。

但隆美尔迅速展开了行动,1941年3月31日,隆美尔派出装甲部队沿着海岸线发动了攻击,部队从艾阿格海拉开始迅速突破,英军毫无防范,被连续击退,在攻克里梅尔沙隘道和艾季达比业之后,隆美尔的部队迅速开始分进合击,而英军则被打的找不到北。最终除去托布鲁克外,非洲军团在短短八天内就迅速夺回了昔兰尼加,重新控制了利比亚的局势。

可以说隆美尔的胜利看似是胆大妄为的冒险行为,实际上是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的,他的部队以装甲力量为先导,快速进攻,空中攻势取代了地面炮火,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和隐秘性。英军因为对隆美尔的兵力估计错误,加之部分部队以调往希腊,而认为隆美尔无力进攻,疏于防范,最终导致了失败。其中坦克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它弥补了隆美尔兵力上的不足,并且为隆美尔赢得了胜利和荣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当战争从机动战变为阵地战

然而此时,北非的另一个特点就被显现了出来,装甲力量确实可以对缺乏防御,且在行军状态的敌人实施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当敌人有所准备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典型的例子,仍旧是隆美尔在1941年的表现。

在昔兰尼加的胜利,大大的鼓舞了德意联军的士气,其中隆美尔更是深受鼓舞。隆美尔写给妻子的信中如此写道:“自从开始进攻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黎波里和罗马,甚至是柏林,都不免对我的胜利感到惊异……因为机会太好了,所以我不顾一切命令上的限制,让我的部队发起追击……英军已经逃走了,战利品还无从估计,我高兴的连觉都睡不着了……”

然而当装甲狂飙告一段落之后,战斗进入到了托布鲁克围城战。托布鲁克是一座坚固的要塞,背靠大海,可以获得物资。在意大利人丢失这里之前,这里已经被结合优良的地形,变成了一个坚固的要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隆美尔眼里,托布鲁克是必须夺下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托布鲁克是英军在昔兰尼加最后的据点,更是因为它距离埃及边境只有一百公里,且拥有良好的港口。笔者在之前的文章曾经说过,北非战场的战场态势存在钟摆效应,战争双方的态势沿着海岸线来回的摇摆。港口就是关键,谁获得了优良的港口,谁就可以获得更持久的攻击能力。为此,隆美尔必须攻克托布鲁克。

然而战争的态势就从这一刻发生了变化,机动战变成了阵地战。整整一个月,隆美尔都未能攻克托布鲁克。到了5月2日,隆美尔被迫承认,他的兵力不够强大,他的损失远远超过了在昔兰尼加的装甲狂飙中的损失。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就在于英军在防守中对德军的杀伤。在机动战中,物资和兵器远远大于人力,而在阵地上则与之相反,人力是第一位的。如果具体描述,就在于毁伤目标上,在机动战中,倘若没有飞机坦克和装甲车,那么即便拥有士兵,也无济于事。此时战争以毁物为主,毁掉了对方的技术兵器,则胜利唾手可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阵地战与之相反,它的目标是杀人。在阵地战中,要对付坦克,要比在机动战中简单许多,反坦克堑壕和障碍物,都可以有效的限制坦克的行动,并且使用燃烧瓶,反坦克炮,手雷都可以有效摧毁坦克。而进攻阵地的步兵,则面临机枪火力和炮火的屠杀,当进攻方人力损失惨重,攻势就必须停止,以防止遭到防守方的反击。可以说在北非战场,这种攻防的调换所带来的优劣转换,是拉长了战争的主要原因,德军无法复刻他们在西欧的快速胜利。

三.后勤和兵力的困扰

而此时困扰战争双方的,也拉长了战争的另外两个原因——后勤和兵力的困扰。北非的战斗以机动战为主,而对于坦克,装甲车而言,如果没有油料,它们和废铁毫无区别。而北非的钟摆效应,恰恰也是后勤所引发的。

北非漫长的距离,导致了后勤线的漫长,从遥远的后方将物资拉上来,所耗费的物资就可能要耗掉三分之一,乃至是一半的物资。这就大幅度的削弱了物资的储备,缩短了前线攻势的持续时间。双方都必须掐着自己的物资,来进行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隆美尔的后勤远远不如英国人的后勤,原因就在于地中海几乎是被英国人所控制,而隆美尔并没有占据进攻路线上的港口,这就导致隆美尔的后勤陷入困境。当然,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隆美尔自己造成的,原因在于他被昔兰尼加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至于没有去拿下当时脆弱的马耳他岛,如果拿下马耳他岛,则后勤状况将得到解决。

然而没有拿下马耳他岛的结果是毁灭性的,马耳他岛地势险要,位于地中海的中央,从马耳他岛起飞的空军,可以攻击任意方向,无论是北非海岸线,还是意大利的弗罗伦萨一带,而整个航线也都被控制着。当马耳他岛从轰炸中缓过劲来之后,意大利的运输船队损失高达30%,这种灾难性的损失,无疑造成了隆美尔的后勤短缺。

当然,另一个问题则是兵力的不足,这受限于两个原因。第一,隆美尔的后勤难以支撑大量的技术兵器,如果油料不足,则部队抵达也不能发挥足够的作用,仅能用于防御。当然这是一个悖论,如果隆美尔的兵力足够,他完全可以以更为雄厚的兵力发动攻击,拿下港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另一个问题在于,德军陆军总参谋部没有给他调配更多的部队。托布鲁克围城战期间,隆美尔向柏林发报,要求陆军总参谋部调拨两个师给他,以供他攻克托布鲁克,进而进军埃及。然而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对于任何海外派遣都持反对态度,希望予以限制。最终,他们宁可将北非的战局托付给命运,也不愿意给隆美尔一兵一卒的增援。

其结果是灾难性的,隆美尔最终错失了进军埃及的最好时间,整个北非战局也就被无限期的拉长了。在之后的加查拉战役胜利后,隆美尔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但是隆美尔却表示:“我宁愿他给我一个师的兵力,也不想要这个空头衔!”隆美尔的话是对的,因为他知道自己胜利的希望,越来越少了。

结语

隆美尔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他自己放弃了马耳他岛的进攻,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隆美尔始终匮乏他获得胜利所需的一切,缺乏后勤物资,缺乏技术兵器和兵力。这都让隆美尔无力在北非夺取最终胜利。而远在柏林的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的老将们,做梦都想不到,正是他们的做法无限期的拉长了战争,最终造成了噩梦般的后果。

参考文献:《北非战场》

《第三帝国系列:非洲军团》

《隆美尔战时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