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宫里,一个女人喃喃自语着“我在这个世上,现在除了路人,就是仇人。在这个世上,我就没有亲人了,就剩我一个人了。”得是多孤寂的活着,才能说出这句话。
少年,弟弟死了;中年,丈夫死了;晚年,儿子死了;垂死之际,孙子自相残杀......
她一生历经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稳朝纲、固皇权,尽心辅佐仁宗、宣宗和英宗三位帝王。她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结发妻子,明宣宗朱瞻基的生母,明英宗朱祁镇和景泰帝朱祁钰的祖母,诚孝张皇后。
剧照
正所谓,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这句话,在封建社会的大明正好适用。
从妃子到太子妃,到大明皇后,太后,再到太皇太后。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履历,诚孝张皇后做到了。
就连她那狠人公公,也给予了“此佳妇,他日当承吾家!”的评价。
说是如此,她这辈子并没有过过几天舒坦日子。毕竟,能力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张氏的太子妃生涯可谓是如履薄冰。
朱棣并不喜欢朱胖胖(朱高炽)的身材,迷迷怔怔的,开始打压东宫。平时没事挑个错,抓几个官下狱,就因为朱胖胖的身材,还不让他吃肉。加之,两个弟弟见缝插针,让朱棣动摇决心,这可谓是害惨了朱高炽。
好在张氏给朱棣生了一个好孙子----朱瞻基。不仅如此,还把瞻基教的很好,知书达理,文武双全的;同时,张氏伺候朱棣起居也是尽心尽力。这让朱棣对朱高炽一家的不满也降低了很多。所以说,朱胖胖保住太子之位,张氏功不可没。
之前热播的《大明风华》演的朱高炽对待张氏可谓是言听计从,像是皇家喜剧一般。其实真正的朱高炽与发妻张氏之间并不似影视剧中那般相爱!朱高炽虽然有依靠儿子和妻子上位之嫌,但他最为宠爱的是宠妃郭氏。(郭氏出身将门,其祖父是明朝开国功臣追谥营国威襄公、武定侯郭英,其父是郭英次子、继任武定侯郭铭。)
当上皇后后,张氏的生活依旧困苦不堪。
看了看后宫,张氏不得不看面对现实而叹息。朱高炽依旧最宠那个年轻又貌美的郭贵妃。朱棣去世后,朱高炽没了约束,更是对张氏冷漠的肆无忌惮。不过,与后面的遭遇相比这也不算什么。
朱高炽日夜勤于政务,被称为“明仁宗”足以证明他的确是位贤明、仁爱的君主。奈何天不假年,龙椅还没坐热的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便驾鹤西去,终年48岁。他留下了已经成年的皇太子朱瞻基和颇具政治眼光的皇后张氏。就这样,张皇后中年丧夫。
更大的挑战是:朱高炽之后,野心勃勃的汉王朱高煦,准备抢夺王位。
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张氏挺身而出。她先是派心腹太监飞奔南京,召太子朱瞻基回京继位,再派出高级宦官刘顺率领精锐骑兵在路上接应,最大限度地保证太子能安全回京。
接着,张氏命令自己的三儿子襄王秘密监国,并让朱高炽父子最信任的老臣夏原吉辅佐襄王。
这个监国的人选,体现出了张氏的政治智慧:襄王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值得信赖;但与此同时,襄王只是嫡三子。就算朱瞻基出了意外,继位的也会是越王而不是襄王。张氏如此的智慧,与宋朝某位皇后如出一辙。这也体现出来她的政治敏锐所在。
皇太子朱瞻基即位后是为明宣宗,尊张皇后为皇太后。当时军国大事多受命于张氏,朱瞻基悉心听取她的裁决,使海内安宁祥泰,四海升平。张氏作为明朝的首位皇太后,虽手握实权却不贪恋权势,心中谨记先祖教诲,从未插手国政。宣德四年,朱瞻基奉随皇太后张氏前往拜谒皇陵的路上,自己亲自骑马在前面为母亲开道;凡过河、过桥时,皆下马亲自为母亲扶撵前行。这也体现出朱瞻基对待生母,十分孝顺。儿子做到这种程度,张氏也十分欣慰。
但是同样,好景不长,噩耗又来了,晚年痛失爱子。
张氏与儿子朱瞻基之间母慈子孝、其乐融融的画面的确很是温馨,却也很短暂!宣德九年(1435年)朱瞻基驾崩,年仅38岁。“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年丧子的张太后无尽感伤!
皇帝骤然崩逝,新皇未立,皇位空悬,朝纲不稳,人心浮动!张氏不顾自己的丧子之痛,召集群臣于乾清宫中,指着皇太子朱祁镇,正声说道:“这就是新君。”为大明皇权定向,成功扶持长孙朱祁镇顺利登基,之前流言也就此平息。
张氏永远牢记着祖宗家法,后宫不得干政,于是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张氏也没有垂帘听政。
而后,张氏召见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礼部尚书时,曾说:“尔等先朝旧人勉辅嗣君。”(你们都是前朝老臣,如今皇帝年幼,望你们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国家的平稳安定。)
明英宗时期,太监王振擅权,干预朝政,朝中众臣皆有非议。太皇太后张氏闻知,命人将王振押至偏殿中,当面呵斥道:“你侍奉皇帝,不守规矩。理应赐死!”众女官持宝剑欲杀王振,王振被吓得身如筛糠。若不是有英宗等人赶到求情,“来日之患”王振当日便会一命呜呼。
试想,如果太皇太后当时处死了王振,或许就不会有明英宗在王振怂恿下,不顾众臣反对,一意孤行的御驾亲征瓦剌。便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明朝或有转机啊!
不久,张氏就溘然长逝。
诚孝张皇后身为一介女流之辈,兢兢业业为朱家子孙、大明江山操碎了心。后世人对于张氏的评价颇高。她也无愧于“女中尧舜”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