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小芸,你真的决定要走了吗?"李玉兰看着正在收拾行李的女儿林小芸,眼角泛着泪光。客厅里,十四岁的弟弟林小强默默地站在一旁,低着头不说话。窗外的暮色渐渐笼罩着这个小县城的天空,也笼罩着这个即将分离的家庭。

林小芸停下手中的动作,轻轻握住母亲的手说:"妈,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干。等我挣了钱,就让小强上最好的高中,让也能过上好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2012年的春天,山城县下着绵绵细雨。十八岁的林小芸站在县城汽车站,背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里面装着全部的家当:几件换洗衣服、一本高中毕业纪念册,还有全家人唯一的一张合影。

这张照片是在父亲去世前一个月照的。那时的林小芸还穿着校服,笑得很灿烂;母亲李玉兰的头发还是黑的,脸上的皱纹也不那么明显;小强才上初中,圆圆的脸蛋带着稚气。而父亲,虽然已经被病魔折磨得消瘦,但脸上依然挂着温和的笑容。

"妈,您和小强在家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林小芸强忍着泪水,"我已经联系好了城里的亲戚,他们说能帮我找份工作。等我站稳脚跟了,一定按月给您们寄钱。"

李玉兰擦着眼泪说:"傻孩子,你自己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钱的事不急。你爸走得早,现在你又要远行,我这心里⋯⋯"说着,声音哽咽了。

"姐,你一定要常回来。"林小强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哭腔。这个刚上初中的男孩,在父亲去世后变得比同龄人沉默。

汽车启动的那一刻,林小芸透过车窗,看到弟弟林小强朝她挥手。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家里过上好日子,不能让父亲在天之灵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到城里时,林小芸过得很艰难。没有学历,找工作处处碰壁。她先是在工厂做了流水线工人,每天站着工作十二个小时,双腿经常肿得像萝卜。晚上回到出租屋,她还要自己洗衣服,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

"妈,我在这边挺好的,工作也不累。"她总是这样说,生怕家里人担心。

为了省钱,她和另外三个女孩合租一间十平米的小房间,每人一张上下铺的床位。房间里连个像样的衣柜都没有,所有人的衣服都挂在墙上钉的钉子上。夏天闷热难耐,冬天漏风渗雨,但她从不向家里抱怨。

后来她又当服务员、保洁员,什么活儿都干。最苦的时候,她一天打三份工:早上五点起床去餐馆洗碗,白天在商场做保洁,晚上在便利店当收银员。

就这样奋斗了两年后出现转机。林小芸在一家手机专卖店做清洁工时,偶然帮助一位纠结购机的顾客做出选择。那是个中年妇女,想给读大学的儿子买个手机,但对产品一窍不通。

林小芸一边擦柜台一边听着顾客和销售员的对话。看到顾客困惑的样子,她鼓起勇气上前说:"阿姨,如果是学生用的话,我建议您选这款。电池续航好,而且存储空间够大,适合年轻人使用。"

店长王明就站在不远处,听到了她的介绍。等顾客买完手机离开后,他把林小芸叫到办公室。

"小芸,你很有潜力。"王明说,"只要你肯学,我可以教你。你要不要试试做销售?底薪虽然不高,但提成可观。"

林小芸抓住这个机会,白天卖手机,晚上学习产品知识和销售技巧。

很快,她的业绩节节攀升。顾客喜欢她诚恳的态度和专业的讲解,同事们也经常向她请教销售技巧。三个月后,她就成为店里的销售冠军。

"小芸,你的悟性真不错。"王明经常这样夸她,"继续保持,以后直营店经理的位置就是你的了。"

果然,凭借着出色的业绩和管理能力,林小芸在两年内就升任了分店店长。又过了一年,她成为了连锁店的区域经理,负责管理三个区的十几家门店,月收入突破两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月发工资的第一天,林小芸都会准时去邮局。这个习惯,从她第一次领到工资就开始了。

"您好,我要汇款。"她递过一张汇款单。

"又是一万二千块啊,林小姐。"邮局职员张阿姨已经很熟悉她,"你真是个孝顺的好女儿。这么多年,风雨无阻地汇款,难得啊。"

林小芸笑笑:"这是应该的。我爸走得早,现在就指望我照顾家里了。"

每次汇完款,她会给家里打电话,但常常没人接。这种情况,她已经习以为常。毕竟母亲要做零工,弟弟要上学,可能都不在家。偶尔接通时,母亲的声音都很虚弱,说话也不太清楚。林小芸以为是信号不好,或者母亲年纪大了,耳朵不太好使。

"妈,我刚给家里汇了钱。"林小芸说。

"哦,好,好。"电话那头,母亲的回应总是简短而模糊。

每逢过年,林小芸因为工作忙,只能打电话回家。手机专卖店最忙的就是过年前后,她实在走不开。

02

就这样,一晃就是十一年。期间,林小芸计算过自己寄回家的钱:平均每月一万二,再加上逢年过节的红包,总共寄回去了156万。这些钱够干什么?县城的房价她打听过,八十万就能买个不错的三室两厅,剩下的钱足够弟弟上大学,还能给母亲看病养老。

那年夏天,林小芸好不容易在公司积累够了年假,决定回家看看。十一年了,她太想念家人了。

从县城汽车站出来,她先去了趟市场,买了些水果和营养品。路过一家手机店,她想着给母亲和弟弟一个惊喜,又买了两部最新款的手机。

然而,推开家门的那一刻,她惊呆了。

破旧的屋顶漏着水,墙角发霉,家具还是她走时的那些老物件。曾经擦得锃亮的木桌子上蒙着一层灰,茶几上的玻璃也破了一角。母亲李玉兰坐在藤椅上,满头白发,看起来苍老了二十岁。

"妈!这是怎么回事?"林小芸颤抖着问,环顾着破败的家,"家里怎么还是老样子?"

李玉兰愣了一下:"什么老样子?我们不就一直这样过着吗?"

"可是我这些年寄回来的钱呢?一个月一万二,您应该早就把房子收拾好了啊!"林小芸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

"你说什么钱?"李玉兰瞪大了眼睛,"你每个月寄钱回来?我只收到过你过年时寄的几千块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女俩面面相觑,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那这些年,每次我打电话问您收到钱了没有,您不是都说......"林小芸突然说不下去了。那些模糊的电话,含糊的回应,忽然有了新的意味。

"我近几年身体不好,说话也不利索,平时哪有接过你电话啊?"李玉兰说着,突然咳嗽起来。

"小强呢?"林小芸强压着心中的震惊,"他不是在上高中吗?"

李玉兰的眼泪夺眶而出:"他早就去打工了。当时他说,看到我一个人打零工太辛苦,就退学去赚钱了。这孩子,连声招呼都不敢跟我打,留了张纸条就走了......"

林小芸扶住墙壁,只觉得天旋地转。十一年来,整整156万元,这些钱到底去了哪里?

03

第二天一早,林小芸就赶到了邮局。坐在柜台后的是个年近五十的中年女人。

"您好,我想查询一下这些年汇到这个账户的汇款记录。"林小芸拿出母亲的身份证复印件和委托书。

"好的,请稍等。"工作人员输入信息查询后,面露疑惑,"这个账户确实每月都有固定汇款收入,金额都是一万二千元。"

"请问这些钱都是谁领取的?"

林小芸并没有得到明确答案,于是她干脆申请调取了这个账户的取款记录和监控。。

工作人员核实了她的身份后,在电脑上操作起来。过了一会儿,她说:"好的,我们找到了。这个账户确实有规律性的大额取现记录,我这就调取监控。"

调取监控录像时,林小芸的手在发抖。画面上,一个熟悉的身影每个月都会准时出现在取款机前。

那个人背影略显佝偻,动作熟练地操作着。当那个人转身的瞬间,林小芸愣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