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车白马裹衣裳,道是谁家新嫁娘。赢得路人齐雪涕,小姑今日嫁彭郎——包天笑《秋心阁纪事诗》
1912年,23岁的王清贞,以缟素布置,乘四人抬大轿过门彭家,轿前一人擎白布长纛,上书“义烈士彭公大将军夫人过门守节”。
观者如堵,无不为之赞叹流涕。这是一场特殊的婚礼,新郎已逝,只见过一面的新娘独嫁。
而新郎则是被孙中山先生称为“彭大将军”,以一己之力断绝了大清的命脉
,发端于春秋时代的侠客精神的终结者——彭家珍。故事还得从23年前说起:
01:乳虎啸谷,小镇少年名震东洋
1903年,出生于四川金堂赵镇同合村的彭家珍,跟随父亲第一次来到了省城。
然而,15岁的彭家珍并没有像父亲期待的那样:“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彭家珍名字来源),成为谦谦儒者。相反,文静的外表下,掩盖的是那一腔激烈的侠义和报国之情。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图|彭家珍旧照
就这样,拗不过儿子的彭世勋,最终同意彭家珍从尊经书院转入到成都陆军武备学堂。
很快,彭家珍在学校崭露头角,据记载,当年陆军武备学堂的日本教官出了一个考试题:放置一个水缸,再蒙上学生的眼睛,左转,再右转,走上百十步后,命令学生蒙眼走回来用木棍打击水缸。
难度之大,数十名学生中,唯有彭家珍一人出色地完成了这个训练,让很多老师感到不可思议。足见彭家珍的机敏和聪慧
不仅如此,有一次,教官突然发问,教学楼的楼梯一共多少级?这是谁也没有留心的“小事情”。但彭家珍立即就回答了,可见他是一个十分善于观察并处处留意的人。
在成都陆军武备学堂,彭家珍的枪法已经练得十分精准,可以随手击落飞鸟
正是彭家珍这种出类拔萃的表现,让日籍教官对他刮目相看,于是,1906年春,彭家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选派赴日本考察军事。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图|清末新军旧照
也就在这时期,彭家珍不仅以其卓绝的军事才华扬威东洋,让日本同行刮目相看,更是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并结识大批革命党人。
回国后,彭家珍先后被任命为四川新军哨长,云南新军教练官,奉天讲武堂教习。1911年秋,彭家珍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这时,他还不到30岁。
此时,腐败的晚清风雨飘摇,南方革命如火燎原。随着武昌起义爆发,已担任“北方招讨使”的彭家珍,与滦州起义将官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等人共谋大事,隔空响应孙中山带领的革命党人
于是,彭家珍冒着极大危险,截留了清廷从欧洲订购而来,用于镇压武昌起义的大批武器,并历经波折,将军饷运到南方,交给了革命军。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满清的反扑下,南方革命变得波诡云谲,袁世凯待机而动,“宗社党”异军突起……
于是,血脉里一直咆哮着古代侠义精神的彭家珍,选择了一条“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悲壮之路。
02 铁血斑斓以一己之力绝晚清
面对两大革命党人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彭家珍几次谋杀袁世凯和资政院均未得手,于是,他改变了“一网打尽”的方案,决定采取“分头出击”办法,把目标锁定在了“宗社党”首领良弼身上。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图|满清禁卫军首领良弼画像
然而,良弼作为朝廷新建禁卫军的都统,不仅思维敏捷,沉着干练,受过西式军事教育,他所带领的禁卫军,更是末日王朝与南方革命军作战依靠的中坚力量,刺杀良弼谈何容易?
但,视死如归的彭家珍,采取了最危险,也是最奏效的方式——堵上门直接将敌人暗杀在室内的方法,不给敌人逃脱和反击的机会。
1912年1月26日傍晚,潜伏在良弼附近的彭家珍,终于等来了乘坐的马车回府的良弼。
于是,彭家珍假冒崇恭之名,利用递上名帖的机会,朝着良弼马车扔出两颗炸弹。
良弼还未回过神来,便在两声爆响中失去意识,后来清点发现,
“同时殒命者有良弼卫兵8人,马弁1人”
。那个投掷炸弹的青年也不及逃避,被一块弹片击中了头部,霎时殒命。
在爆炸事件的1个小时后,惊魂初定的良宅仆人战战抖抖地打开大门,看到了那位早已僵卧在大门台阶上的尸体,经过搜查,在尸体衣袋里找到了一张名刺,上书“彭家珍”。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图|彭家珍牺牲时照片
良弼临死前,见到彭家珍身上搜出的名片后,伸出了大拇指:“原来是廿头(当时称革命党为廿头,取义于革字的上半截)彭某,真英雄也。”“我死,清廷也随之亡也。”
良弼之死,使得嚣张一时的“宗社党”销声匿迹。南方的革命军肃清了各地清廷余孽,袁世凯的北洋军也兵临清京城下,迫使清廷隆裕太后颁布了退位诏书。
从炸弹掷出到爆炸,这短短两三秒钟,却使历史定格了!这就是载入史册的“红罗厂事件”。
后人评价道:彭家珍炸死了清禁卫军的头领良弼,断绝了大清的命脉。从此,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格局得以被改变,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爆炸声中随即诞生!
03 英雄身后,未婚妻子终生守节
彭家珍引爆的火焰,加速了清皇权之厦的倾覆,但也让彭家亲人悲痛不已,对于彭家珍未过门的媳妇王清贞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原来,早在彭家珍就读北较场成都武备学堂期间,学校军事教官张蓬山就把自己的外甥女王清贞许配给了“栋梁之材”彭家珍。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图|晚清女子旧照
然而,二人从未见过面,仅仅在彭家珍将要东渡日本之前,张蓬山把彭家珍请到自己家,在没向彭家珍讲穿的情况下,王清贞隔着门帘看了心上人一眼。
岂料,这就是人生的最后一面。
彭家珍牺牲的消息传回四川后,村里都纷纷劝解王清贞改嫁,让人泪目的是,那个曾经只在门缝中偷偷看过彭家珍一眼的王清贞,平静的说道:“我愿意为家珍守节,抱养个儿子,将来延续烈士这一房。”
1912年3月,王女士孑然一身,身着绿素,乘四人抬大轿,嫁入彭家。轿前一人擎白布长纛,上书“烈士彭公大将军夫人过门守节”。轿后随送亲队列,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尹昌衡、副都督张培爵并列护送。
军乐齐鸣,车马络绎,观者如堵,无不为之赞叹流涕。上海名报人包天笑在其《秋心阁纪事诗》中有赞咏:“素车白马织衣裳,道是谁家新嫁娘。赢得路人齐雪涕,小姑今日嫁彭郎。
这一苦守,就是50年,1961年,王清贞患老年性偏瘫,养子彭传直接带她到山西太原居住,直至1963年12月去世,享年76岁。
“把骨灰带回去和你爹爹葬在一起”是王清贞最后的愿望,也是她毕生的渴盼。多年以后,王清贞的骨灰葬于成都城厢镇彭家珍衣冠冢旁……
04后记:孙中山:“我老彭收功弹丸”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即追认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 评之“我老彭收功弹丸”,还亲自参加其迁葬、追悼仪式并批准为他修建专祠。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图|孙中山戎装照
1938年,按照孙中山先生生前指令,当地政府在青白江区城厢镇修建了“彭大将军专祠”和“彭大将军家珍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坐落在一座正方形的碑基之上,通高9.8米;碑身为四棱柱体。碑基为台式,刻有蟾蜍花草等纹饰。汪兆铭所撰《先烈彭大将军传》,即刻立于碑基。碑身分别刻有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考试院院长戴传贤题写的“先烈彭大将军家珍殉国纪念碑”、“彭大将军家珍烈士纪念碑”。
坐落在纪念碑东面的砖木结构的老式平房为彭大将军专祠,与纪念碑同时落成。如今已扩建为家珍公园,花木浓荫下,倒是一字排开着不少茶桌和麻将,烈士那铁一般的精魂,怕是后人再难领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