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解放军行军至湖北黄麻的一个小山村中。由于大家对这里的地理位置不熟悉,于是请了一个砍柴的农民带路。
农民边带路,边与众人聊天。在交谈中得知,这名农民有个哥哥,在18年前参加红军后就杳无音信。农民想请众人帮忙打听一下。
结果,等他说出名字后,众人却大吃一惊:“快把他送到司令部!”
农民的哥哥究竟是谁?他又为何会离家18年呢?战士们又为何会将这个农民送往司令部呢?
敢为人先的小战士
1915年的一个冬天,在湖北黄安的一个小山村中,伴随着一声啼哭,一个婴孩呱呱坠地。
父母看着他胖嘟嘟的小脸蛋,先是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小胖”,随后又给他起了一个大名“陈锡联”。
任谁也没想到,这个小男孩将来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开国上将。
那时生活很苦,家里很穷,父母唯一的心愿就是一家人能吃饱饭,孩子能健康平安地长大。
为了养活一家人,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地做苦工。但天不遂人愿,在陈锡联三岁那年,父亲因劳累过重去世了。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母亲又还怀着孕。无奈之下,母亲含泪将姐姐卖给人家当童养媳,这才将陈锡联和弟弟拉扯大。
艰苦的生活环境塑造了陈锡联坚韧不拔的性格,他深知旧社会的黑暗,一直期望能有一天改变现状。
有一天,一个叫李先念的游击战士来到陈锡联家中,向他们打听恶霸陈芝斌的住处。
母亲怕遭到陈芝斌的报复,只摇了摇头道:“不知道。”
然而,就在李先念一行人打算离开时,陈锡联突然追了出来,他自告奋勇道:“我知道他住在哪里,我可以给你们带路。”
李先念看着眼前一脸坚定的小娃娃,决定相信他。在陈锡联的帮助下,游击队战士们成功找到了陈芝斌的家,并顺利将他逮捕了。
后来,李先念在召开全村大会时,特意在会上表扬了陈锡联,并鼓励大家应该像这名小娃娃一样,勇敢与恶势力作斗争。
陈锡联站在台上,感受着大家对自己的喝彩和掌声,心中无比自豪。
从那时起,陈锡联便萌生了要参加游击队的想法。他想像李先念那样,打地主、斗恶霸,为老百姓们做好事。
但他的想法却遭到了母亲强烈的反对。在母亲心中,陈锡联将来要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怎么能去打仗,做这么危险的事情?
虽然没有得到母亲的支持,但陈锡联并未气馁。他趁着夜色来到红军营地,表示自己要参军。
当时游击队队长是徐海东。徐海东看着他虽然年纪小,却有一身结实的身板,点了点头道:“参军打仗是要流血死人的,你怕不怕?”
他大声道:“我不怕!”
就这样,这个年仅14岁的娃娃成功加入红军。
第二天天亮后,部队准备离开了。临行前,陈锡联回到家中,见了母亲最后一面。
看着儿子穿着军装,一脸骄傲的神情。母亲知道,儿子已经长大了,以后的路要靠他自己走了。
一家人都知道,陈锡联这一去危险重重,随时都有可能回不来。母亲紧紧抱了抱儿子道:“保重好身体,一定要平安归来。”
陈锡联点点头,流下了两行热泪:“娘,您等着,等我闯出名堂来,一定接你和弟弟去过好日子。”
随后,他便怀着雄心壮志,毅然地转身离开了。
然而,从军生涯并未像他想的那样美好,在参军的第二天,陈锡联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从“小胖”到“小钢炮”
当时红军处境极其艰难,减员非常严重,新兵们往往刚入伍就会被派到战场上。
陈锡联也是如此,他刚参军第三天,就被部队派到了前线。
得知这个消息后,陈锡联慌得一天一夜都没睡着觉。
要知道他虽然看着块头大,可性子憨厚老实,连架都没打过,枪都没摸过,这怎么能去战场上打仗呢?
然而形势紧急,容不得他多想。战斗打响后,不管是新兵还是老兵,大家都喊着响亮的口号,一股脑地往前冲着。
陈锡联也被这种氛围所鼓动,他心中涌起一股热血,跟着大家一起朝前冲去。
心中的恐惧慢慢消失后,陈锡联的作战天赋也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出来。
他见前方战斗焦灼,于是领着两个战士朝敌人侧后方包抄过去。
凑巧的是,敌人的书记官正在此地密谋如何偷袭我军,被陈锡联几人听得一清二楚。
为了不打草惊蛇,陈锡联让一个战士偷偷跑回去通风报信,他自己则留下来想办法抓住这个书记官。
我军指挥部收到消息后,临时改变作战计划,扰乱了敌人的判断,最后将敌军一网打尽。
而那名书记官眼见计划失败,立即就要带着人往后逃。
陈锡联抓住机会,朝着他的马就扔了一记飞镖。那马受伤倒地,书记官也滚下马背。
陈锡联直接上前将他给捆了。
战斗结束后,陈锡联不仅活捉了书记官,还缴获了一支派克钢笔,一下子成了军中的红人。
徐向前军长得知后,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道:“我看你不应该叫小胖,应该改名叫‘小钢炮’!”
陈锡联听后非常高兴,因为在当时小钢炮是最厉害的武器,首长这么说就是认可了他的作战能力。
徐向前有意栽培陈锡联,之后无论多大规模的战役,他都将陈锡联留在身边,亲自教他打仗。
在奇袭杨家寨的战役中,徐向前带领部队一连端掉了郭汝栋两个连,直接将敌军的所有据点都拔除了。
战斗结束后,徐向前并未着急撤退,他将陈锡联找来,询问他下一步去向。
陈锡联知道徐向前这是有意考验自己,于是他想了想说道:“我觉得这一仗我们打得很好,但敌人受到了巨大损失,一定会想方设法报复回来。”
“我们不如在半路设伏,来个‘瓮中捉鳖’!”
徐向前听后大笑道:“好!不愧是‘小钢炮’,有勇有谋,实乃我军中一大利器!”
之后,按照陈锡联说的,战士们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做好了埋伏。
果不其然,没一会儿,敌军一个团便气势汹汹地追了过来。等他们到达我军的埋伏圈后,徐向前一声令下:“给我打!”
战士们随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陈锡联也跟着众人冲上了高地,英勇拼杀着。敌人还未反应过来时,便被我军全歼了。
在徐向前的教导下,陈锡联的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职位也逐渐升高。
1937年,他已经是八路军的一名团长了。
在抗日战争中,他最有名的一战就是“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
在这场战斗中,他亲自带人扫清日军外围据点,又冒着生命危险,在机场内部布置了上百枚炸弹。
天亮以后,他立即引燃炸药,一连炸毁了24架日军飞机。
这一次行动,直接断送了日军在进攻忻口、太原的控制支援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前方战线大部队的作战。
陈锡联立下大功,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在开庆功宴时,上级问他想要什么奖赏,陈锡联叹口气道:“我什么都不想要,就是想回家一趟,和家人报个平安。”
算起来,陈锡联已经离开家这么多年了,但中途却一次都没回去过。他不知道家人如今过得怎么样,家人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还活着。
当时战事紧张,部队一刻也离不开人,陈锡联这种心愿几乎不可能实现。
但上级想了想却道:“这事不难,过两天有记者过来采访,会给抗日英雄拍照,到时给你单独拍一张登在报上,你家里人自然能看见。”
陈锡联一听,顿时大喜,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后来,他确实照上级所说,登上了报纸。但家人会不会看见他就不知道了,这么多年他变化太大了,家人即使看见也可能认不出了。
陈锡联并未抱太大希望,他还是期望能有一天亲自回家看一看。
机缘巧合,遇见家人
1947年,陈锡联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此时他已经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了,正在湖北黄安一带战斗着。
临近家乡,陈锡联更是思乡心切,但他身负重任,始终脱不开身。
有一天,六纵政委杜义德突然打电话来道:“你猜我把谁找来了?这有个人说是你弟弟,你快过来确认一下!”
陈锡联闻言大惊,挂了电话后连忙赶去。等到了司令部后,他一眼就认出了站在中间的母亲和弟弟。
他又惊讶又欣喜,连忙询问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就在今天上午,六纵的战士在行军时,由于不熟悉路,找了一个路过的农民带路。
战士们一边走,一边与农民搭话。从这位农民口中得知,他家中有人参加了红军,离家十八年的哥哥,他想请求战士们帮忙打听一下。
等农民说出他哥哥名字叫陈锡联后,战士们大惊。原来眼前这个农民正是陈锡联的亲弟弟陈锡礼。
见战士们认识自己的哥哥,陈锡礼连忙回家将母亲也背了过来、
至此,分别十八年的一家人才终于相逢。
在母亲的口中,陈锡联才得知,当年自己走后,母亲和弟弟就一直遭到地主老财的打击报复,吃尽了苦头。
但无论他们如何逼问陈锡联的去向,母亲始终守口如瓶,坚决不肯透露半点消息。
随着时间越来越久,陈锡联彻底与家中断了联系。
一家人都以为陈锡联已经牺牲,但没想到后来竟然在报纸上见到了陈锡联的照片。
虽然陈锡联离开已久,但母亲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儿子,得知儿子成为抗日的大英雄后,母亲倍感自豪。
听母亲讲述这么多年的经历,陈锡联早已泣不成声。他努力这么多年,终于成为了母亲的骄傲,也终于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了。
陈锡联征求上级同意后,想将母亲和弟弟留在身边。但老母亲却怕耽误儿子作战,坚持要回村。
母亲与陈锡联约定好,等仗打完了,她就做一桌子好吃的,等他回来吃。
就这样,陈锡联再次挥别了母亲。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永别。
母亲回到家不久后便病逝了,在临终前她还一直念叨着儿子的名字。而陈锡联最终也没能再吃上一顿母亲亲手做的饭。
陈锡联的母亲为国家哺育了一位开国功臣,她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而陈锡联将军与亲人分隔十八年,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也同样值得我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