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植物学家约瑟夫·胡克在出席英国皇家学会的会议时,碰到了一个陌生的大胡子。仔细辨认后才发现,此人竟然是多年好友、生物学家达尔文。因为蓄须改变了他的脸型,才让胡克没能一眼认出老友。

原来,达尔文从1862年开始,突然蓄起了长髯,并深居简出。他蓄须的原因,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受皮肤炎症困扰,所以才减少露面,并且不再剃须以减轻皮肤刺激,也用胡子来掩盖脸上的斑点;另一说法以达尔文写给儿子的家信为据,认为是达尔文的妻子要他留胡子,因为这样“更有男性气概”。而这一时期的他,也正好在忙着写一部和“胡子”关系密切的著作。

实际上,从达尔文开始,胡子就是个让学者们伤透脑筋的问题。几百年来,他们反复捻须深思:胡子到底有什么用?为何不同族群有着浓密程度大异的胡子?1871年,达尔文完成了著名的《人类起源与性选择》,提出人类是由已灭绝的古猿进化而来。同时在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性选择”理论,推测雄性智人的胡子,和孔雀尾巴的逻辑是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脸长髯是很多人印象中达尔文的经典形象,其实直到50岁之前他都没有蓄过须,总是把下巴刮得很干净。上图为1854年的达尔文(45岁),下图为1868年的达尔文(5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洲从中世纪以来推崇剃须,直到达尔文出生之际,西欧还不流行大胡子。但是等到他中年以后,正好赶上了19世纪中后期的大胡子风潮。达尔文本人的蓄须也推动了这一风潮形成。图为这一时期英国男性胡子大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蓄须风潮中,一种名为“海象胡”的粗犷大胡子,在当时的欧洲上层和知识分子中颇为流行,一直风靡到20世纪初。德皇威廉一世和德国宰相俾斯麦都留着海像胡,它因形似海象胡须而得名。这甚至影响到了中国的北洋军阀,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曹锟等大军阀全都留起了海像胡。下图为留着海象胡的德国哲学家尼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世纪末,在海象胡的基础上,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上图)改良出了牛角胡。即剃干净下唇以及络腮部分的胡须,将上唇胡子打理得更有条理,甚至用油脂加以固定,让胡子的两端高高翘起。牛角胡也通过日本传播到了中国,孙中山和鲁迅的经典照片里都蓄着牛角胡。之后人们又在南美丛林中,发现一种无论雌雄都长着白胡子的狨猴,因为造型酷似德皇,便被起名为“皇狨猴”(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人长冈外史,将近代的牛角胡发展到了夸张的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中处的小胡子被称为“卫生胡”,是一战后风行开的,原因是牛角胡戴防毒面具不方便,战场上碰到化学武器很危险。很多人把小胡子当成纳粹德国和军国日本的标志,其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卫生胡在各国都很常见,苏联军官中尤其流行。图为二战中殉国的苏联少校潘菲洛夫,就留着卫生胡。

让达尔文恶心的孔雀尾巴

1860年,达尔文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抱怨说:“我一看到雄孔雀尾巴就觉得恶心”,美丽的孔雀尾巴为何让大生物学家如此厌恶?

原来,之前一年达尔文刚刚完成巨作《物种起源》,提出了震动世界的“自然选择说”。但是雄孔雀尾巴却不符合这一理论:大尾巴不利于行动,艳丽尾羽会招来捕食者,应该早就被自然选择淘汰才对。

而胡子的情况也很类似,包括黑猩猩在内的几种大猿,脸上都光洁无毛,胡子显然不是古猿祖先留下的遗产。而女性不长胡子,也不会遇到任何麻烦。看来胡子对适应环境也没什么帮助,似乎也不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对此,达尔文在此书中系统阐述了“性选择说”作为补充:有些性状虽不能让动物更适应环境,却能强烈吸引异性。这些用来“选美”的性状尽管可能是累赘,仍会被选择。同一物种内出现强烈雌雄差异的性状,如雄狮的鬃毛、雄鹿的大角、雄鸟艳丽的羽毛,都有可能是“性选择”的结果。

而雄性智人剃掉也毫无损失的胡子,看来也是先民吸引异性的产物了。有的传记作家甚至怀疑,达尔文蓄须就是要用自己来验证“性选择说”。

选美还是比狠?

胡子源自“选美”听上去虽合理,也有人提出质疑:女性真的认为大胡子更帅气吗?

对此,许多学者反复实验和调研,发现女性审美变化很快,受地区和年代影响也大。2014年澳大利亚的一个科研小组还发现,当实验男性普遍剃光胡子时,蓄须者对受试女性的吸引力较高;但当实验男性普遍蓄须时,刮干净的脸又变得更受欢迎。

如此结果,难以证明胡子是因纯粹的性选择而生。因此又有学者提出“同性竞争假说”:一脸大胡子并不总能吸引异性,但能吓退同性。当男性相互竞争时,有胡子的男性常被认为更具权威和有攻击性,因而占据优势。

浓密的胡须也给人成熟可靠的印象。上面的澳洲科研小组就发现:当女性想要一段浪漫的恋爱时,留着胡茬的男性较受欢迎。但如果女性是在选择长期婚姻对象,面部毛发越多就越受欢迎。如此说来,达尔文的妻子希望他蓄须时,无意中也怀着对家庭美满安定的期盼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须常被刻画为权威的象征:在古埃及,平民必须将胡子剃干净,但壁画上的埃及众神却都有一撮长长的棍状胡须。法老王既被视为“人间的神”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女法老还会戴假须。图为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女法老王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她的下巴上佩戴着长长的假须,以展示她无与伦比的权力。

严寒酷暑,皆是剃刀

试着想象一个满脸大胡子的美洲土著老酋长,很多人都发现办不到,因为美洲土著男子好像都不长胡子?这个不符合性选择的破绽,也被达尔文注意到了。他引用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论”解释,大概美洲男性之前出于某种原因坚持剃须,所以后代胡子就变少了。

今天我们知道,“获得性遗传”是过时的假说。但美洲原住民胡子少却是事实,体质人类学家提出,这可能是美洲先民在冰期跨越白令海峡时留下的抗寒特征:胡须的温度比皮肤低得多,又临近口鼻,人呼出的水汽在低温环境下会迅速凝结于胡须上。因此在极寒里,胡须较少就可以减少呼气结冰导致的冻伤。

这也解释了为何东亚人胡须也少,而且北亚族群还比华南族群的胡子更稀疏。宋代使者就提到,蒙古人“须发绝少”。或许这又是个东方人种(东亚人群+美洲原住民)传承自冰期的古老性状。东方人种之外,非洲赤道地区的居民也很少长胡子,则是因为当地气候实在炎热。酷暑让非洲居民演化出了更少的体毛,胡子作为体毛的一种,难免受到了“牵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照片里的美洲原住民男子,基本都有着光洁的下巴。除了本身很少长胡子外,他们也确实普遍有剃须和拔掉胡子的习俗。图为著名的阿帕奇族战士杰罗尼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浓密的大胡子对于严寒气候中的居民很危险,由于靠近口鼻呼出的水汽,室外活动时胡子上很容易就结满密密层层的“冰溜子”,严重时嘴巴周围几乎要被冰封住。

古人也不是都有胡子

东方人群天生胡子较少,这给了文艺作品用胡须刻画人物的空间。比如北方民族常被描述为大胡子,尽管现实里北亚人群的胡子其实非常稀疏。三国故事中,胡子就与性格息息相关:张飞长着与自己暴烈性格相得益彰的“虎须”。所谓虎须,是指两颊的络腮胡像老虎须一样坚韧横生,而不弯曲下垂。其实在《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也长着虎须,但显然与其忍辱负重反差太大,所以在影视作品中,没有一版林冲用这个造型;关羽则号称美髯公,二尺长髯散发出刚毅勇武的英雄气概;而以仁爱侠义著称的刘备,则留着清雅的小胡子,一副宽厚长者的模样。

实际上,正史中的刘备“无须”,张飞的外貌没有记录。而关羽也只是“美须髯”,到底怎么个美法,胡子长不长,则无从得知。

今人常常误以为,古代男子成年后都要蓄须。以至于一句“先主无须”,让许多现代人纠结无比。甚至有人为此怀疑皇叔是阉人,还觉得这解释了刘备为啥很晚才有阿斗:因为阿斗不是其亲生,摔起来也不心疼;还有人皓首穷经,考证出“须”除了泛指胡子,也可以特指下巴处的胡子,认为这句史料是在说刘备只长了上唇的胡子。

其实,古人和今人一样,留不留胡子只是个人爱好,刘备很可能是真的没胡子。著名学者沈从文,就写过一篇《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的论文,以众多不同朝代的塑像和绘画为证,说明古代男子在是否留胡子的问题上非常自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这篇论文读一读。

且基因检测早已证明,现代汉族和古代汉族在遗传上基本没有区别。现代中国男性,也有很多几乎不长胡子的,推测古人也是一样。袁绍等人诛杀阉党时,很多没胡子的臣工惨遭误杀,足见汉代无须的男性不少。《三国演义》描述赵云时,也说他“白面无须”。传统戏曲中,周瑜、姜维等青年将领也常常如此,可见直到明清时代,还认为青年男性不留胡子是很正常的。

所以就有这么一句调侃:中国上下五千年,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时代是哪个时代?——答:某些现代影视小说里想象的古代。实际上,古人一点都不迂腐和教条。别说剃胡子了,连头发都可以修剪:十岁以前的小男孩必须剃头,十五岁以前必须剪短发。十五岁才开始蓄发,二十岁加冠宣布成年。即使是成年男性,也会经常剪发,头发长度通常不过腰。而正史里高俅和宋徽宗相识,就是因为一把剃刀——宋徽宗用来剃鬓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代壁画中的青年男性形象。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责编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