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周末消息,欧盟成员国就针对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一事进行投票表决。最终的表决结果为,27个欧盟成员国中,10票赞成、5票反对、12票弃权,从而支持对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动汽车征收关税,关税总计最高可达45%,征收时长为5年。随后,欧盟委员会表示:“尽管成员国在该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欧盟委员会已得到实施关税措施的必要支持。”
在谈判的关键且紧迫时刻,欧委会居然采用不透明的方式行事。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是中方谈判的合法代表,然而欧委会却妄图绕过该商会,与我方的私营企业进行“单独约谈”。中国机电商会公开揭露了欧方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欧委会一边与中方进行磋商,另一边却单独和部分企业开展价格承诺谈判。欧方之前一直期望部分企业前往欧洲投资,在当地构建汽车产业布局,而非仅仅将汽车出口到欧洲,而他们对企业进行单独约谈这种做法,无疑是企图分化中国企业,破坏中方内部的团结,进而通过各个击破的方式获取更多利益。
欧盟候任贸易事务专员塞夫科维奇不断炒作“与中国对抗”话题。他把中国称作欧盟“最具挑战性的贸易伙伴”,宣称要“重新平衡”中欧贸易关系,还扬言要“全力打击”所谓的中国“过剩产能”。就欧盟对中国进口汽车加征反补贴税一事而言,塞夫科维奇一方面声称欧盟的调查结果是“基于事实和确凿证据”,另一方面强调欧盟正在与中国谈判的协议必须具备和关税政策相同的效力和可执行性,若谈判失败,欧盟依旧有“应急计划”。
美国近几年对华政策一直处于强硬态势,无论是特朗普执政时期还是拜登执政以来,都相继采取了各种各样限制中国的措施。这一情况影响了欧洲不少政客的看法,致使欧盟内部出现了越来越多针对中国的“鹰派”声音。欧盟高层的许多人,尤其是主席冯德莱恩,也持有类似的想法。自冯德莱恩上任之后,欧盟在诸多政策方面逐步趋于强硬。例如,欧盟开展对中国电动汽车补贴的调查,并且对一些商品征收高额关税,这每一步都在向外界表明:欧盟不愿再像以往那样依赖中国了。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的态度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在此情况下,中国针对欧盟的乳制品采取了措施。这一举措极具针对性,要知道欧盟内部诸多国家的乳制品产业对中国市场存在依赖,荷兰便是其中典型,该国大量乳制品出口至中国,所以中国针对乳制品的相关举措,使荷兰等国切实感受到了压力。接着,中国对白兰地产品进行了限制。这一针对白兰地的限制手段,实际上是对法国的一种敲打,促使法国重新考量其对中国的态度。最后,中国还对欧盟的猪肉出口实施了限制措施。这主要是针对意大利等国,意大利的猪肉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颇高。
欧盟5年期加税落地的次日,中方就与印尼达成了建设电池厂的合作项目,该项目规模达百亿美元。众所周知,电动汽车隶属于新能源产业,是迈向脱碳节能以及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之举。当前,中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处于引领地位,且有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意愿。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而言,若能率先布局,从而分得头一杯羹,成为引领本地区乃至世界的新能源发展示范区,其背后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包括政治影响力。
虽然欧洲已经开始对中国实施新能源关税,但中欧之间仍存在通过谈判协商,借助非关税方式化解分歧的机会,进而防止全面贸易战的爆发。必须指出的是,贸易战对中欧双方都只会带来损害,毫无益处。中国无意与欧洲发生贸易战,采取贸易反制措施旨在促使欧洲恢复理性,不再在保护主义的错误道路上一意孤行。欧洲的政客们应积极推动中欧谈判协商达成实质性成果,而非继续煽风点火。要是中欧协商持续失败,对双方来说都将是极为严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