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处斩袁崇焕的罪名,一共有九条,分别是:

一,托付不效;

二,专恃欺隐;

三,以市米则资盗;

四,以谋款则斩帅;

五,纵敌长驱;

六,顿兵不战;

七,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八,兵薄城下;

九,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九条罪名,究竟是莫须有,还是却是存在,或者说是为了处斩袁崇焕,而被无限放大的呢?

实际上从总体来看,袁崇焕也的确是犯下了不少错误,但不管怎么说都是罪不至死。也就是说袁崇焕是被冤杀了的。

下面就来仔细分析这九大罪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托付不效

1627年,年仅17岁的朱由检登基为帝,便为崇祯皇帝。魏忠贤被铲除后,袁崇焕便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这些官职,这些职务,放到现在那就是国防部部长、军委副主席,并统领河北、辽宁、山东、天津的一切军务,相当于现在的战区司令员。

权力、地位都有了,袁崇焕也想着做出一番成绩来报答崇祯皇帝。那时候明朝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东北方向的后金,于是袁崇焕便在1628年7月进京,还向崇祯皇帝保证,将在5年内彻底铲除后金,平定全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崇祯皇帝被袁崇焕的“五年平辽”说动了,不仅同意了袁崇焕的计划,还赐给袁崇焕尚方宝剑,并加太子太保,国家能调动的一切资源都优先提供给袁崇焕,可谓是给予了厚望。

但可惜的是,袁崇焕面临的对手是皇太极,皇太极直接绕过袁崇焕的防线,借道蒙古,竟然还兵临北京城下,这可把崇祯皇帝给气的,说好的五年平辽,结果后金的军队都打到京城来了,这还让崇祯皇帝怎么相信袁崇焕?

但仔细分析,这条罪名是不成立的。

一方面五年未到,时间仅仅才过去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是绕开袁崇焕的防线,从蓟门一带杀入关内。在此之前袁崇焕先后两次上书崇祯皇帝,希望崇祯皇帝能加强蓟门的防守力量,结果崇祯皇帝就是不相信,也没有丝毫动作,这才导致皇太极兵临北京城。

但作为皇帝,崇祯怎么可能会承认错误呢?于是袁崇焕就成为那个背锅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专恃欺隐

这条罪名,实际上是4条罪名。

“专”——专断独权;

“恃”——有所依仗而有恃无恐;

“欺”——仗势欺人;

“隐”——对上峰有所隐瞒。

这四条罪名,有的是确有其事,但更多的是鸡蛋里挑骨头。

所谓专断独权,有恃无恐,仗势欺人,不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袁崇焕毕竟身处前线,他的最终目的就是取得战争胜利。特殊情况下就要有特殊手段,如果在战争时期还讲究民主,那将会贻误多少战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因此,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效率,增加军队的战斗力,袁崇焕就必须保证前线的一切事务都是以他的意志来运行的。否则的话各有各的想法,那这仗还怎么打?

然而在“隐”这一条,不说袁崇焕对与错,但他是真的隐瞒了一些事情。就比如抗旨卖粮,矫旨杀毛文龙。不过要记住的是,满桂将军是在保卫北京城的时候被后金军队杀死,结果被皇太极造谣,说是被袁崇焕杀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以市米则资盗

袁崇焕之所以卖粮食,也实在是无奈之举。朝廷的军饷迟迟没有到位,手下的士兵们又吵闹着要军饷,这让袁崇焕在无奈之下,只好让军队一边打仗,一边经商。

就这么的,袁崇焕从南方运来粮食、食盐、瓷器、丝绸等等卖给蒙古人。虽然这一举动保障了军队的军饷,但尴尬的是,蒙古人一转手,又把这些东西卖给了皇太极。

严格来说,这是整个明朝的悲哀。如果不是没有办法,作为军人的袁崇焕也不会想着去经商做买卖,更何况他这也是为了保证前线军队的稳定。否则的话前线将士迟迟没有得到军饷,万一发生哗变,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也因此如果真的要追究,那也不应该只追究袁崇焕,还得追究崇祯皇帝的责任。但是,谁让崇祯是皇帝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以谋款则斩帅

这件事情说的是袁崇焕被皇太极所贿赂,从而杀害了毛文龙。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因为袁崇焕自始至终是站在后金对立面的,他所考虑的都是如何消灭后金。

只不过当时的崇祯皇帝已经被皇太极的反间计所欺骗,这才给袁崇焕安上这个莫须有的罪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纵敌长驱

这说的是“己巳之变”。

袁崇焕抵达前线后,多次打败皇太极,给了皇太极不少压力。皇太极也意识到,想要从正面打败袁崇焕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干脆绕开袁崇焕的防线,绕道蒙古从蓟门杀入关内,并兵临北京城下。

前面也说过,在这之前袁崇焕先后两次上书崇祯皇帝,希望崇祯皇帝能加强蓟门的防守。如果崇祯真的按照袁崇焕的做法来做,怎么可能会发生“己巳之变”?

更何况皇太极又不是从袁崇焕的防线正面突破的,结果追究责任的时候却都是袁崇焕的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顿兵不战

这还是讲的“己巳之变”的事。在这件事情上袁崇焕做的的确是不对,因为当袁崇焕率领大军抵达北京城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内投入战斗,反倒是站在一边进行观望。

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的考虑,袁崇焕的这一做法都是不对的。明明手握大军,却看着百姓和友军们被后金军队屠杀,不管站在什么角度,这一罪名都是成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北京城被后金军队包围,驻扎在全国各地的明朝军队都纷纷赶往京城救援杀敌,而这个时候各路援军的总指挥,便是袁崇焕。

毛主席曾说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意思就是要集中优势兵力抢先灭掉敌军的一部分。然而袁崇焕明显就没有毛主席这么高的思想觉悟,他不仅没有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重点反击,反而是遣散各部,让各路援军各自为战。

在这种力量被分散的情况下,自然是无法对后金军队造成严重打击。也因此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这一条罪名,也是成立、合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兵薄城下

这条罪名,就是因为上一条罪名所导致的。袁崇焕在遣散前来救援的各路军队后,无疑是让京师的守护部队雪上加霜,他们的伤亡也因此进一步扩大,在这场京师保卫战中,最大的功臣满桂,也因此战死在北京城下。

也就是说袁崇焕的这一条罪名,也是成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这条罪名的意思是,袁崇焕偷偷带着后金的议和使者,坚持要带兵进入北京城。

这条罪名,很大程度上是崇祯皇帝想多了,但袁崇焕的所作所为也的确是不妥。

袁崇焕想要带领后金的议和使者进入北京城,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为什么一定要带兵京城呢?

虽说袁崇焕很有可能是为了加强北京城的防守力量,但是对于刚刚经历过生死危机的崇祯皇帝来说,他就像是惊弓之鸟,此时看到袁崇焕坚持要求领兵京城,崇祯皇帝难免会会怀疑,袁崇焕是要武力发动政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后金军队已经撤退,那袁崇焕为什么不领军追击,反倒是非要带兵进城呢?也因此崇祯皇帝的怀疑,也是情有可原。更何况袁崇焕还要带后金的议和使者入城,人们很自然的就会怀疑,袁崇焕是不是和后金达成了什么协议。

一番分析下来,崇祯皇帝给袁崇焕定下来的这九条罪名,有的是确实如此,但有的却是莫须有。但不管怎么说,袁崇焕罪不至死,更何况那时候正是用人之际,即便有罪,那也应该让袁崇焕戴罪立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已经对袁崇焕失去信任的崇祯皇帝,哪还会想那么多?他丝毫没有意识到,处斩袁崇焕,绝对是弊大于利。

事实上也证明了,袁崇焕不该杀。如果袁崇焕没有被杀的话,即便他无法挽救大明王朝,但至少也能延缓崇祯煤山自缢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