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大授衔时,有一位将领的授衔情况引发了众人广泛的讨论,他就是罗厚福。
他是一名老红军,资历和军功都不低,开国中将林维先曾是他的部下,但最后却被授予了大校军衔。
而且还是一位以大校军衔获得三枚一级勋章的大校。
林维先得知此事后,难过道:“老领导怎么会只得一个大校呢?这不公平!”
罗厚福的军衔究竟有没有问题?他的军衔为何比自己的部下还低呢?
林维先的救命恩人
罗厚福将军出生在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湖北黄安,我国很多著名将领都出生于此,比如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等将军。
或许是受环境的影响,罗厚福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要参加革命的想法。
虽然他出生在农民家庭,只读过三年私塾,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的思想却并不落后。
他从小就对深受压迫的底层人民抱有同情之心,对那些肆意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则十分痛恨。
罗厚福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常遭到上层人士的打压和欺负。他性子刚烈,不服输,每次一遇到不公平对待,他就会直接反抗。
在做石匠时,他曾到县长的一个亲戚家做活,这家人不仅对他趾高气昂,而且还故意不给工钱。
罗厚福气不过,扬言要去告官,结果换来的只是一顿殴打。那户人家认定他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激不起什么大风浪。
然而,他们没想到,罗厚福从小就不是受欺负的主,人家打了他,他必定会还回去,不管你的官有多大,后台有多硬。
于是罗厚福伤养好后,便做好了计划。在一个深夜,男主人外出喝酒时,他直接给人套了个麻袋给绑了。
他记得清清楚楚,那群人打了他四十二下,所以他也照着麻袋来了四十二下。
等打完后,他便将人扔到了城门口,让众人围观。
这人平时就经常仗着与县长的关系,到处作恶,见他这副狼狈样,百姓们都拍手称好。
但也是因为罗厚福这种性格,让他得罪了不少权贵,工作也是换了一份又一份。
母亲经常对着他发愁:“你这个性子太硬了,该改一改,否则将来挣不到钱,该怎么养活老婆孩子?”
罗厚福却不以为意:“做人穷啥,也不能穷了志气!”
他其实也知道,他这副性子不适合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
但给人伏低做小,曲意逢迎的事他也做不来,难道穷人就不配有尊严,就不配挺直腰板活下去吗?
既然性子改不了,那就只能改个职业了。黄麻起义爆发后,很多有血性的汉子都回家参加革命去了。
罗厚福也不例外,他一听说有队伍打地主,直接带着几个同乡回去打仗了。
当时部队里都是农民,大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但打起仗来的气势却一点都不比敌人弱。
救命之恩
罗厚福是队伍里冲得最猛的一个,见到敌人枪口正对着他,他不仅不躲,反而还迎上去。
他打仗就是靠一个“猛”字,人家拿枪,他拿菜刀,人家用手榴弹,他用石头。
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仗,他打了上百场。
虽然打得很艰苦,但不得不说,在革命初期,就是需要这种不怕死的打法,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由于作战勇猛,很快他就得到了上级的赏识,罗家湾赤卫队成立后,上级便命他担任队长,特意栽培他。
有一次,部队来到鄂东北驻扎,上级派罗厚福去侦察地形。
结果他们刚走到半路,就与一股敌军正面碰上了。见对方兵力是我军三倍多,一个战士立马请示罗厚福:“队长,我们赶紧撤吧!”
罗厚福却直接瞪眼道:“撤什么撤!都给我打!”
他考虑到大部队正在后方休整,大家都没做好战斗准备,若是现在撤了,敌人必定会追来,那样的话,大部队一定会遭受重创。
于是罗厚福只派了一个人去通报敌情,随后便决定留下来牵制敌人。
他对战士们命令道:“能打多响就打多响!最好在大部队来之前都打光!”
战斗开始后,枪炮声瞬间响彻整个树林。敌人见罗厚福兵力不多,气势却不小,认定他在虚张声势,便立即对我军进行总攻。
岂料,他们火力越猛,我军的反抗就越激烈。战斗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敌人竟然还在原地踏步。
此时敌军才开始彻底慌了,难道他们遇到哪支部队的主力了?就在他们犹豫之际,听见枪声的大部队已经赶来。
敌人看到我军果然有后援,也没看清究竟有多少人便直接落荒而逃了。
其实当时我军大部队的兵力并不比他们多,只是他们被罗厚福的气势吓怕了,所以才会慌了神。
这一仗下来,罗厚福的部队虽然受了重创,但大部队却依旧完好无损。可以说,罗厚福以最大努力,将部队的损失减小到了最少。
上级表扬了他的勇敢无畏,立即派人过来要抬他去医治。但罗厚福却拒绝了,他表示要留下来清扫战场。
这其实是他的惯例。罗厚福是从农村长大的,也是从基层士兵做上来的,所以对每一个战士都非常珍惜。
他怕大家太急于撤退,漏掉一两个重伤昏迷的战士就不好了。
之后,罗厚福也不管身上的伤有多重,就又开始帮着救助伤员。他几乎将每个牺牲的战士都检查了一遍,确认他们都没有呼吸后才作罢。
就在他要转身离开时,突然看到几具尸体下有一只苍白无力的手动了动。他随即冲过去,将人从尸体堆里拖了出来。
只见这名小战士身中数弹,鲜血遍布全身,呼吸也变得极其微弱了。罗厚福并未放弃他,随即找来一个担架,亲自将他抬了回去。
在医生的救治下,这名战士也转危为安,他就是后来成为开国中将的林维先。
当时若不是罗厚福那一眼,我国或许就会缺少一位猛将。
从那以后,林维先便一直对罗厚福心怀感激,即使后来他的职位超过老领导,他也一直保持尊敬有加的态度。
彼时的两人都不知道,未来他们的军衔会有这么大差距,林维先甚至比他高两个级别。
其实两人的差距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慢慢拉大的。
不慕名利的将军
经过这次战斗后,国民党对我军便展开了“第五次围攻”行动。
战斗失败后,红军主力决定转到外线战斗,林维先跟随大部队走了,但罗厚福却受命留在根据地,继续与敌人开展游击战斗。
众人都知道,留下来的人其实更危险,任务也更艰巨,这是需要强大的毅力和勇气的。
留下来的大多数人都有些情绪,但罗厚福眼睛都没眨一下,立马就答应下来。
上级见他这么干脆,非常意外。罗厚福却说:“反正必须要有人留下来,我留还是谁留都是一样的。”
在他心中,他与部队是一体的,与战友们也是一体的,在参军那一刻,他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若是他真的阵亡了,能有战友替他看一看这个新中国,他也无憾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带着二十几个人,与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坚持,敌人才没办法消灭这里的革命火种。
后来,敌人一不做二不休,对罗厚福的部队进行了全方位的抓捕。战士们退无可退,只能躲到了老君山上。
敌人将山下重重封锁,一边派人进山游说,企图劝他们投降,一边又抓来罗厚福的家人吊在山下,威胁他们下山。
罗厚福见到受苦的家人,心痛不已,但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敌人见他丝毫没有动摇,直接让罗厚福的父亲上山去劝说自己的儿子。
见到满身伤痕的父亲后,罗厚福流下热泪,给他磕了三个头:“孩儿不孝,可我无论如何都不能背离组织!我欠你们的,只有到黄泉路上还了。”
他已经做好,若是家人都牺牲了,那他只有以死谢罪的准备,但他还是想战斗到最后一刻,为革命付出最后一点努力。
最后,还是其他战友不忍心,冒险冲进敌营将罗厚福的家人救了出来。
这样艰苦的战斗生活一直持续到抗战时期。
国共开始合作后,罗厚福重新归队,担任新四军的团长。部队在豫鄂边打了几场仗后又要转移,而他却再一次申请留下。
他的理由是自己有打游击的经验,留下来对巩固根据地有好处。
就这样,他又开始了艰苦的游击生活。与日军打游击,比与国军打游击还要艰难。
日军的手段更恶劣,他们丝毫不给我军留活路。为了赶尽杀绝,日军所到之处就会成为一片废墟。
房屋被毁了,庄稼被烧了,战士们经常忍着饥饿,挨着冻战斗。
当时部队里不允许打土豪,但罗厚福又心疼战士们饿肚子,于是便从舅舅家挑了两担谷子走。
当时参谋长刘少卿对他进行了批评。罗厚福理直气壮地说,他舅舅是地主,抢的都是百姓的粮食。
刘少卿却严肃道:“那也不能拿,现在是全国抗日,要注意团结,有什么问题,等打跑日军再说!”
罗厚福最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将谷子还了回去,并道了歉。
之后,他便带着部队开始进行大生产,众人一边种地,一边打日军,非常辛苦。
所幸,罗厚福在这里战斗这么多年,具备了非常结实的群众基础。百姓们一听罗将军在打日军,便都跟过来帮着生产了。
最后,整个队伍竟然从一开始的几十人,扩大到了几百人的规模。
罗厚福还有第三次留守,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内战开始后,他率部参加了中原突围,与王树声将军合作,组建了鄂西北军区。
1947年,主力再次去外线战斗,而罗厚福再次留了下来,他与吕振球一起率领八百人坚持鄂西北斗争。
后来在簸箕山一战后,部队就只剩下八人。当时有人提议,去找主力部队。
罗厚福坚定地说:“没有中央的指示,我们绝不能离开。”
就这样,这个不到十人的部队坚持了大半年的战斗。
刘邓挺进大别山后,罗厚福带人去接应,刘伯承拉着罗厚福的手说:“大别山枪声不断,红旗不倒,你罗厚福是第一功臣啊!”
后来李先念也称他是“我党在大别山坚持战斗的一面旗帜”。
这也是罗厚福为何会仅评大校的原因,其他人在外建立军功的时候,他一直坚守在大后方,默默付出着。
对于自己的评衔结果,罗厚福也没有任何抱怨,他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士,他能见证新中国的成立,已经非常幸运了。
在罗厚福将军心中,只要还能为祖国做贡献,为人民服务,他就别无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