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仪式在中南海顺利举行。
仪式结束后,上将陈锡联特意来到老领导詹才芳面前敬礼,成为当时经典的一幕。
几十年过去,在红四军老人聚会上,王树声看到詹才芳,谈论过去的事时,突然打趣道:“你还敢打陈锡联耳光吗?”
王树声为何会这么说?詹才芳为何会打陈锡联?
历经磨难,走上革命路
詹才芳出生于湖北黄安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母亲因为常年饥饿劳累,在他七岁那年染上重病。
为了给她治病,詹才芳的父亲变卖了所有的家产,让本就不富裕的家一贫如洗。
即便如此,母亲还是在不久后撒手人寰。
为了养活四个孩子,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给人家做苦工,直到深更半夜才回来。
詹才芳的二姐心疼父亲,为了帮父亲减轻重担,她每天都会上山摘野菜,再拿到县城去卖,以此来补贴家用。
父亲与二姐在外工作时,詹才芳的大姐便在家中料理家务,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在一家人的齐心协力下,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
但“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命运再次对詹才芳一家开起了玩笑。
在詹才芳十二岁的一天,二姐将这天卖剩的野菜煮了粥,端上了饭桌。
由于大姐在照顾两个弟弟,于是父亲与二姐便先吃了。结果等大姐回到饭桌后,才发现父亲与二姐早已咽了气。
后来才得知,两人是吃了有毒的野菜。
之后,家中的顶梁柱便只成了大姐一人。在她的悉心照顾以及辛劳付出下,詹才芳与哥哥詹才华才得以长大成人。
大姐原本是想供两个弟弟读书,让他们将来能走出这个小山村。
但经年累月的操劳,早就累坏了她的身体。詹才芳兄弟二人体谅大姐的不易,于是都不愿再读书,詹才华决定回家种地照顾姐姐,詹才芳决定外出打工,闯出一片天地。
经过姐夫的介绍,詹才芳来到武昌的一所饭店打杂。
而开饭店的正是革命先辈董必武的外甥,当时董必武正在为大革命忙得不可开交。
他与同事们经常以饭店为据点,商讨革命大事。
一来二去,詹才芳便也和这群人混熟了,而他本人也开始接触新思想。
在众人讨论大事时,他也总是能插上一两句,献出宝贵的意见。
而董必武也渐渐发现了这个有着革命潜力的年轻人。董必武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才,便决心好好培养他。
在董必武的帮助下,詹才芳来到武汉中学就读。
恩师的帮助
由于詹才芳只上过一年私塾,文化基础很差,于是董必武便经常给他开“小灶”,亲自给他补习。
董必武可是革命元老,学识渊博,他却愿意每天空出时间,特意教詹才芳读书写字,可见他对詹才芳的看重。
詹才芳也没有辜负他的厚望,他在白天上完课后,晚上还会熬夜苦读,学习十分刻苦。
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下,詹才芳不仅成绩越来越好,他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深。
渐渐地,詹才芳逐渐成为了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老师和同志们经常夸他能力出众,但他却深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董必武的提拔。
董必武是国家的革命元老,在他的教导下,詹才芳的思想境界也比同龄人高了一层。
在深入接触革命后,詹才芳深知,只有跟着党的脚步走,他们这种普通的老百姓才有出路。
正当他想着鼓动兄长一起入党时,突然收到了兄长詹才华被地主阶级压迫身亡的消息。
詹才芳又悲痛又愤恨,他当即要带着两个同志回家报仇。
这种行动太危险,董必武劝他不要去,等他们将来足够强大了再处置他们。
但詹才芳却说,若他还是以前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普通农民,自然会明哲保身,默默忍下这口气。
但他现在已经参加革命,遇到不公平的事,不正义的事,他必须要反抗。
他这次回去并不是为了私仇,而是为了承担起他作为一个革命者的职责。
董必武见他信念坚定,心中也一阵触动,最后他只嘱咐了一句“注意安全,平安回来”,便不再阻拦。
詹才芳回到家乡后才发现,原来不止他兄长,很多穷苦老百姓都深受那些地主恶霸的伤害。
詹才芳等人将这群恶人抓到后,把他们绑到了人民的面前。在大家的审判下,这些人结束了他们罪恶的一生。
也是从这时开始,詹才芳才深刻意识到,深入基层,与群众们并肩作战多么重要。
因此在毛主席提出“发动农民群众力量,与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时,他毫不犹豫地投了赞成的一票。
可以说,在红军还未成立之时,詹才芳的实践经验与革命思想都已成熟。
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詹才芳便毫无意外地成为了组织重用的第一人。
在董必武的指派下,詹才芳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思想工作,准备日后的武装起义。
白天他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晚上他便开始对农民进行革命宣传。
在他的领导下,农民武装的规模越来越大,他也从一个普通的革命工作者,成为了一名能指挥上百人队伍的军事家。
连董必武都不禁感叹道:“才芳,你这个农民的儿子,从大字不识几个,变成了现在的老师、校长,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呀!”
詹才芳却认真道:“这都多亏了您的教育,我才有了进步,若不是您,我现在还是一个小长工呢!”
董必武欣慰地点点头:“你将来会成为别人的领导、别人的干部,也会教育出更出色的战士。”
董必武没说错,后来被詹才芳领导过的,有李先念、许世友、陈再道、陈锡联等著名开国功勋。
而早年与他搭档的还有我国开国大将王树声。
艰辛革命路
内战打响后,组织决定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起义行动,地点就选在了詹才芳的家乡黄安。
黄麻起义爆发后,詹才芳一马当先,亲率队伍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战士们在詹才芳的教导下,早已拥有了钢铁般的毅力。
但即使大家再骁勇善战,也未能抵得过敌军数倍的兵力以及先进武器的压制。
队伍被打散后,很多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纷纷离开了队伍。
当时敌人已经对詹才芳和王树声发出了抓捕令,在内外受困的情况下,众人开始向詹才芳征求接下来的计划。
詹才芳坚定道:“继续打!”
有战士却说:“队伍的人都走光了,还怎么打?”
詹才芳一瞪眼:“什么叫走光了?我不是人吗?即使只剩下一个人,我们也要战斗下去!”
一旁的王树声点点头道:“我支持詹才芳同志的意见,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要继续坚持下去!”
两人在商量后,认为现在最好的安排就是保存革命火种。
之后,他们便带着七十个战士,来到了木兰山,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当时山上物资紧缺,山下又遭到敌人封锁,形势非常严峻。
王树声将军在去山下筹集资金的时候,差点被敌人抓到,幸亏有百姓们的帮助,他才逃出生天。
詹才芳说:“正是因为有几十个同志在木兰山上坚持斗争,形势才变得不一样。”
“但若是没有人民的帮助,我们是坚持不了这么长时间的。”
在教育自己的士兵时,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要把人民放在心中。
对于群众,他总是能帮就帮。在打仗的那些年,詹才芳经常会在途中“捡”一些孩子。
那时有很多孩子流离失所,或在战乱中与家人走散,詹才芳便总是破格把他们收入队伍,给他们一口饭吃。
有一次行军时,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跑过来,表示想参军。
负责人见他年纪太小,就说让他再回家等两年。男孩却说,家里已经没有粮食了,若是回去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明年。
詹才芳正好经过,听他这么说,便提议要将他留下。
当时负责人很为难,因为部队里的资源也就这么点,若是收留这个小男孩,务必要让其他作战的士兵饿肚子。
詹才芳摆摆手道:“这些你都不用管,让他给我当勤务兵,以后我的饭就分他一半!”
就这样,这个男孩成功留在了军中,他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开国上将陈锡联。
其实詹才芳一直收留这些孩子,也不仅仅是因为心软,他想尽可能多地为部队培养人才。
就像董必武当初教导他一样,他也一直尽心尽力地教导着陈锡联。
陈锡联晚年曾说,詹才芳对他有知遇之恩,若是没有老首长,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他。
但与董必武不一样的是,詹才芳打仗打惯了,脾气也更加火爆。
有一次,詹才芳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一场恶战埋头苦思,陈锡联见首长这么操劳,便端了一盆洗脚水给他,想让他早点休息。
詹才芳精力都集中在工作上,他无意识地就将脚放进了烫水中,结果被烫了个机灵。
下一秒,他直接给了陈锡联一耳光。
虽然力气不大,但陈锡联年纪小,被这一下给吓哭了。
詹才芳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干了什么。随后他立马给陈锡联道了歉。
陈锡联从未见过上级给下属道歉的,直接愣在了原地。
他连忙说:“是我的错,我笨手笨脚的,给您添麻烦了。”
詹才芳却道:“我的错就是我的错,我必须要道歉,这样吧,我也给你端一次洗脚水!”
于是,不顾陈锡联的阻拦,詹才芳也给他打了一盆水过来。
后来这件事就被传遍了全军,大家纷纷夸赞詹才芳没有架子,爱兵如子。
后来在红四方面军聚会时,王树声还特意提起此事打趣他。
当时詹才芳只授了一个中将,而他的很多老部下的军衔都要比他高。
其实原本以他的资历,他是可以评更高的,但在解放战争期间,詹才芳便将建立军功的机会留给了其他年轻战士,自己甘愿退居幕后。
评衔时,他特意找到罗荣桓,表示让衔,毛主席都称赞他高风亮节,不追求名利。
新中国成立后,詹才芳一直没忘初心,始终将他人放在自己的前面。
也正是有他这样的领导作表率,军队的凝聚力才越来越强,国家的发展才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