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时,只剩下几根光秃秃的铁索,那么问题来了,敌人为什么不直接把桥炸了,反而要留给红军机会呢?今天读了一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当时的情况如此复杂。
聂荣臻曾回忆说,毛主席当时特别指出,夺取泸定桥是战略性措施,不然就会重走石达开的命运。
1935年红军在安顺场顺利渡过大渡河后,发现这里空空如也,只有几个老百姓的小船,当时几万红军这要是慢慢过,最起码的一个月,但敌人在后面疯狂追击,想要在几天内转移根本不可能。
那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当时接到夺取泸定桥任务是杨成武,也就是红四团。当时他收到命令,必须在3天内完成任务,不然红军就完蛋了,也就是说,按照当时从安顺场到泸定桥,一共320里地,每天要走80地里。
结果走了一天,中央急电,第二天就必须要拿下泸定桥,不然红军十万火急,杨成武接到任务后,带着战士们狂奔,终于在5月29日凌晨到达泸定桥对岸,发现当时敌人正在拆除桥上的木板,便马上开始投入战斗。
跟据《文史资料选辑》等证实,当时敌人已经把木板拆了一大半,整个桥上看上去只有光秃秃的13根铁索,向下望去,是湍流不息冰冷的江水,寒气逼人,掉下去必然是有去无回。
用现在眼光来看,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过如此绝境,几乎不可能。
那么红四团是如何过去的?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采访了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老战士,他在他的书中写道,当时红军组织了20多名勇士,拉着铁索匍匐前进,把手榴弹一个个丢进敌人的阵地……
他写的“二十多勇士”实际上指的就是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也就是“敢死队”一边匍匐,一边往过爬,有的战士中弹后掉入江水,非常惨烈,当时敌人看到红军如此勇猛,马上开始火攻,把仅有的几个木板点燃了。
战士们眼看情况不妙,直接从腰间拿出长刀,朝着对面冲了过去,穿越了火海,最后冲在敌人阵地,和敌人拼在一起。
当时的情况有严峻,可以想象一下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
当时为了表扬勇士们,给他们发了钢笔和搪瓷杯等,这是那个年代最好的奖励,据统计,新中国十大元帅中,有七位元帅走过了泸定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当地敌人不把桥炸了,反而要等红军来双方战斗夺取呢?
笔者查证资料发现,当时驻守在桥对面的是,国民党第24军38团团长李全山,他没有直接炸桥,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不需要炸桥,完全没必要
当时他想着就是拆了木板,光剩铁索,然后用机枪守在对面,这要是能过来,除非飞过来。没想到,红军战士如此勇猛,冒着枪林弹雨,直接冲了过来。把李全山给吓坏了。
第二,过于自负的心理
在蒋介石长期领导下,他也一直认为红军战士没什么展兜里,所以过于自负,他根本没有想到,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红军战士是多么的勇敢。
第三,他可能是接到上级命令,能不炸就不炸
国民党第24军军长刘文辉知道,这所桥建于康熙年间,不仅耗费无数人力和物力,每一根铁索都需要利用“索渡原理”连接在两岸,可以说,这个耗费了大量精力的桥,几百年间服务了 多少老百姓,如果炸了桥,那就是千古罪人。
作为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刘文辉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而且据说刘文辉向来反对内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选择尽量不炸。
最后,说一下红军飞夺泸定桥的22个勇士们,都被称为战斗英雄,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活下来的,都得到了关照,比如刘金山,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