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中南海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为什么说特殊呢?首先,是毛主席亲自安排车辆将他接来,其次,毛主席还一改往日在房间内等待客人的习惯,亲自站在门口迎接来客。

不仅如此,在相谈许久之后,毛主席十分诚恳的说,“请您相赠一言”。

而当客人留下一句赠言后,毛主席更是连声说,“讲得好,讲得好,我一定记在心里”,到了分别之际,毛主席还亲自送客人上了汽车,另外又用手遮住车门上沿,防止客人碰了头。

究竟是何人,能让毛主席如此尊敬?原来,来访的客人正是忽必烈的后裔,近代文学大家冒广生老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身名门

冒广生老先生的先祖是元世祖忽必烈,其家族如皋冒氏,起源于忽必烈的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元末明初时,该家族为避兵祸,便隐居如皋东陈,并将姓氏改姓“冒”,由此冒氏便在如皋繁衍生息开来,并最终形成一个大家族。

到了明朝中期,冒氏“五世不仕”的家规到期,族中子弟开始入仕为官,先后有多位冒氏子弟在明朝担任要职。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有着“明末四公子”之称的冒襄。

冒襄的成就有多高呢?这么说吧,他14岁时,就被人比作初唐的王勃,此外,《清史稿》如此巨作,就单独为冒襄列传,名为《冒襄传》。

而冒广生老先生,正是冒襄的后人。

1873年,冒广生出生于广州,幼年时便极为聪颖,有“神童”之称,并随外祖父受经史、目录、校勘之学,良好的教育环境与天资聪颖,很快让他在学业上突飞猛进。

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17岁的冒广生返回家乡如皋参加县试,在这次考试中,他一举夺魁,取得全县第一的优异成绩。

在此之后,他与“第一”有了不解之缘,先是在州试中取得第一成为秀才,不久又考中举人,至此也正式踏入仕途。

而在戊戌变法期间,一身锐气的冒广生还入京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活动,其名列于保国会名单之中。

作为出生于清末,见证和经历过时局大变的冒广生,他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潜心治学上,抗日战争爆发后,冒广生在上海一心从事著述,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和整理,为保存和流传这些文字资料贡献相当大。

而冒广生也不是一个“不闻窗外事”的文人,他不仅以文会友,而且以同志交心,思想上也是一位十分进步之人。

当初戊戌变法失败后,冒广生不顾有杀身之祸,前去探望“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并与他相伴通宵,足以可见他在思想上并非是那种迂腐的旧式文人。

而在新中国到来之际,已经七十有余的冒广生老先生,生活却陷入了困难之中。

在上海解放前,冒广生曾任文史职员,而在上海解放之后,由于百废待兴,各种事务繁杂,作为市长的陈毅就忽视了对冒广生老先生的安置工作。

对此,冒广生倒没觉得有啥,还是有人把他的经济情况汇报后,陈毅才知道,自己“怠慢”了这么一位大学问家。

于是,在1950年7月,抽出时间的陈毅亲自登门拜访冒广生,两人相谈甚欢,临别时,陈毅先是拿出一笔钱请冒广生暂时用以生活花销,同时承诺,会尽快安置好他的生活问题。

果然不久后,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送来聘书,聘冒老先生为文管会的顾问。

对此,冒广生老先生极为感动,也和同样喜爱诗词的陈毅成为了知音,为表心意,冒老先生更是亲笔为陈毅题字,而陈毅也定期询问冒老先生的生活、著述情况,两人的交情也因此愈发深厚。

到了1957年春天,已经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依旧没有忘记冒老先生,得知冒老先生来北京看望儿子,他派秘书手持一封亲笔信来见冒老,并邀请他参观故宫博物馆。

为了表示对冒老的重视,陈毅特意把程潜、谢无量这两位冒老的旧识也请来作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种细心的安排,令冒老十分感动,而他也应陈毅的邀请,对当时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党内整风运动提出了一点看法,写下了《对目前整风的一点意见》一文。

而冒老这篇文章,最值得称赞的是他没有抱着旧式文人的那种逆反心态来审视新中国,而是以一种赞赏的态度去看待一切,有问题毫不避讳的提,值得肯定的也大加赞扬。

这种真诚的态度,让他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时也为他引来了一个亲自登门拜访的特殊客人。

谁呢?正是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来访

1957年初夏的一天,冒广生在北京的儿子家中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边的人称,今天午后会有一位中央领导来对他探望,希望他先不要出门。

放下电话后,冒广生十分疑惑,中央领导?难道是陈毅元帅?但陈毅元帅一般来访的话都是直接登门,基本上不会事先打电话的。

思来想去,冒广生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带着疑惑,时间很快到了午后,而一辆黑色轿车也准时停在了他的家门口。

直到来人从车里下来,冒广生这才知道,原来是周总理来了。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种事务极其繁多,而作为一国之总理,周总理实在是太忙了,有时候一天也就是睡几个小时而已。

而他能在百忙之中还来探望冒广生,如何不让人感动?

很快,宾主落座,而当时已是初夏,天气还是有些燥热的,由于周总理是刚从政协开完会就赶来的,因此一身正装,连领口也未解扣。

见此情景,冒广生的儿子冒舒湮赶紧伸手准备将电风扇打开,而周总理当即摆手进行了阻止。

周总理难道不怕热吗?当然不是,他只是担心冒老先生年纪大了,因此怕风扇的风吹到老先生,所以宁可自己热着,也不愿开风扇。

当时他就说,“老人家怕受不了风寒,还是关上的好”,不得不说,周总理不管是什么时候,都考虑的十分周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

而随着聊天的深入,他们发现两人之间还有一层特殊渊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周总理的伯父周嵩尧先生(周总理二伯祖父周骏昂的第三子),当初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中了丁酉科举人,只比冒广生老先生晚了一科,因此二人早就相识。

不仅如此,周嵩尧先生曾任江北提督王士珍的总文案,由于颇有才干,在王士珍的举荐下,出任邮传部郎中,掌路政司。

就在周嵩尧先生上任那年,冒广生任刑部郎中,本身二人就相识,加上又是京官中的江南同乡,所以关系更进一步,最终结为至交。

后来由于时局等原因,周嵩尧先生便与冒广生分别,而这一分别,就再也没见过。

到了1953年,周嵩尧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而得知多年未见的老友已经不在人世,冒广生老先生也是一阵唏嘘。

他对周总理就说,“峋翁(指周嵩尧先生)为人颇重节概,我和他还曾一起共过事,印象十分深刻。“

而对于冒广生老先生的家世,周总理也是十分好奇,当时他就问,“冒氏的祖先是蒙古色目人。这个姓,跟匈奴单于冒顿有关么?”

对这个问题,冒广生老先生耐心的进行了解释,他告诉周总理,自己这个如皋冒氏,与冒顿并没有关系,而是忽必烈第九子脱欢的后人。

经过这么一解释,周总理算是明白了,他十分幽默的说,“这么说来,你们还是‘黄带子’了”。

由于周总理事务繁忙,谈话只进行了两个小时,临别之际,周总理告诉冒广生老先生了一个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呢?那就是毛主席捎来口信,要接见冒广生老先生。

毛主席接见

在不久前冒广生老先生应陈毅元帅之邀,写下了那篇《对目前整风的一点意见》一文,反复读了好几遍,认为此文写的切合实际且十分中肯,因此,就想见一见冒广生老先生,以便当面聊一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毛主席也是非常细心,并且对冒老先生也十分尊敬,他没有直接安排人来进行通知会见事宜,而是专门托付周总理,由周总理先登门拜访,以此表达想要与冒老先生会面的事情。

所以说,毛主席和周总理一样,不仅考虑的十分周全,并且对冒老先生这样真正有学问、有思想的人极为尊敬。

而这个消息,也令冒老先生十分意外,他没想到毛主席会接见他,为此,他在家里准备了好几天时间,一直在琢磨见了毛主席之后要说点什么。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两辆小汽车停到了冒家门口,司机告诉冒广生老先生的儿子冒舒湮,是毛主席亲自安排了两辆小汽车,来接冒老先生去中南海会面。

而当汽车缓缓驶入中南海之后,令冒老先生极为感动的一幕出现了。

要知道,毛主席接待客人时,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房间内等待客人到来,而今天,毛主席却早已站在门口等着迎接冒老先生。

这种待遇,这种尊重,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当汽车停在门前时,毛主席更是快步向前走到汽车旁,向冒老先生问好,言语之间充满了对老先生的尊重。

之后,毛主席与冒老先生畅谈许久,本身两人都是诗词大家,因此越聊越投机,冒老先生还把自己的几本著作送给了毛主席。

而到了临别之际,毛主席就十分谦虚的问到,“冒老今天来可有一言相赠?”

对于毛主席的这个“请求”,其实冒老先生早已有所准备,他稍加思索后,坦然说出了一番自己的心中所想。

“党内正在整风,我是经历过几个朝代的人,共产党能把中国搞得这样强大,譬如一头雄狮,身上也不免长几只虱子。古人云:虮虱虽小,为害亦大焉。可得提防呀!”

冒老先生这番话,不可谓不中肯,他首先是肯定了新中国取得的成绩,但他并没有一味的只说好不说不好,而是用“雄狮身上的虱子”这个极为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的最核心意思就是,希望新中国能不回避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因为只有正视并解决这些,才能越来越好。

话语虽朴实,但一颗赤诚之心,溢于言表。

而毛主席自然是听懂了冒老先生的意思,他对这番话极为认可,当时就连声说,“讲得好,讲得好,我一定记在心里!”

到了分别时,毛主席不仅亲自送老先生上了汽车,还用手遮挡住车门的上沿,怕生怕碰到老先生的头。

这份尊敬,令冒老先生一直铭记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憾的是,就在与毛主席会面的两年后,冒广生老先生病逝,这位经历过晚清、民国等多个历史时期,并亲眼见证新中国成立且走向强大的一代文学大家,就此走完了人生。

而他与毛主席的会面,也成为佳话,这次会面,不仅是一个有思想的爱国文人的对新中国的赞许和期盼,也是一代伟人对这位文学大家的尊重,更是毛主席博大胸怀的体现。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