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战争胜利的天平向苏联倾斜,苏方对于远程火箭的工作从1944年正式开始。8月5日,首批8位苏联专家随乌克兰第1方面军进入被解放的布利兹纳地区,这里有德国在波兰的火箭试验场。尽管德国人转移运走了大部分设备,但还是找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例如火箭发动机残骸、燃料箱碎片、蒸汽气体发生器、惯性装置重要部件、保存完好的涡轮泵组等。
根据得到的第一批火箭残骸,苏联专家确认找到的零件属于德国的“新型喷气弹”(笔者注:此时苏方还不清楚它的编号V-2),苏联专家对德国的技术感到震惊!德国所掌握的火箭发动机推力比自身的大8-10倍,德国采用乙醇和液氧作燃料,而苏联当时还是硝酸和煤油。苏联最优秀的火箭炮M-13的射程只有11.8千米,则德国V-2导弹的飞行距离已超过其25倍,约300千米。同时它所携带的弹头重量为1000千克,然而当时苏联重型火箭弹M-31的弹头质量总共只有13千克。V-2导弹攻击力比M-31火箭弹大125倍,弹着点坑深达15米,直径25-30米。
登比察火箭试验场弹着点示意图
在1944年8月苏军解放布列兹纳地区之后,德军继续在本土研制和生产V-2导弹,并在9月用导弹攻击英国和比利时等地,这使得苏方更加关注导弹的实战效果。1945年4月,苏联已经得知德国火箭主要研制中心在佩内明德。而此时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部队正向那里开进。在得到准确情报后,美国不惜违反美苏秘密协议,在1945年4月12日抢先进占本应是苏占区的图林根部分地区,将492名德国专家及其664名家人、所有技术文献、100多枚准备运往前线的V-2导弹成品、大量半成品、材料等紧急运往美国本土。由于具有较高起点,很快1946年4月16日美国就在白沙基地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从德国运回的V-2导弹。
5月2日,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终于攻入佩内明德,这里还遗留下大型试验台、燃料和氧化器贮存车、发电站、一些火箭零件还有2个完整的大型氧气工厂。6月1日,苏联专家们也赶到了这里。根据遗留下来的设施、找到的火箭零件以及审问工作人员了解的情况,苏联专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信息,例如火箭的燃料、氧化剂、飞行控制系统等以及诺德豪森还有1座地下火箭工厂。
7月14日,苏军终于抵达诺德豪森,留给他们的只有状况糟糕的试验台、控制设备、机床等,以及散落的尾翼、燃烧室等火箭零件。幸运的是,美国并没有带走全部他们选中的德国专家。 相对而言,在对德国火箭专家和技术的争夺战中,美国取得了绝对优势。这主要是苏联几大部委在火箭技术归属问题上,长期没有清晰的态度,或者争论不休,或者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做出有针对性的决定和行动。这些部委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抢运设备,而非争夺人才;在考察中也是各自为政,分别派出本部委的专家,并没有很好地协调,有时不同部门之间还因战利品的归属发生冲突。在苏联政府方面,接收仪器设备和资料比较混乱,没有专门整理分类,致使有价值的实物和资料分散在各部委,没有集中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个现象一直要到1946年5月才结束。
德国火箭试验场分布图
1946年3月苏联在德国佩内明德火箭中心地区组成统一的科研组织。同年5月,拉贝研究所等机构实现整合,成立了统一的Институт Нордхаузен诺德豪森研究所。 当研究所1946年10月结束在德国工作时,研究所一共装配出35枚可以发射的V-2导弹,还配套了可以组装10枚导弹的零部件,预备未来在苏联工厂进行导弹组装教学使用。
之后,1945-1946年在苏联占领的德国地区,专门成立了由284人组成的委员会,开展了搜集技术资料和研究德国武器生产工艺的工作。为了更好掌握导弹制造技术,苏方人员研究过德国的佩内明德靶场和试验中心、V-2导弹的诺德豪森秘密制造工厂,还去过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和波尔诺工厂研究德国技术档案。根据对德国火箭工艺的分析,科罗廖夫得出结论,苏联完全可以借鉴德国火箭研制出性能更好的火箭。
苏联诺德豪森研究所分布图
随着冷战的爆发以及美国先于苏联在1946年春天就发射了从德国运回的导弹,强化国防成为苏联的当务之急。1946年4月29日,斯大林亲自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报告,要求加速苏联导弹武器的发展。同年5月13日,根据苏联部长会议第1017-419号决议,建立了隶属苏联部长会议的火箭技术专门委员会。委员会全面负责监督所有火箭武器的科研、设计和实践工作。决议决定,当前首要任务是尽快生产类似V-2导弹的远程战斗可控导弹和地空可控导弹。同时,决议还确定了负责火箭武器研制和生产的各个部委:装备部(负责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火箭弹)、农业机械制造部(负责使用火药发动机的火箭弹)和航空工业部(负责飞机使用的火箭弹)。
1946年5月13日的1017-419号决议
就在同一时间,1946年5月成立苏联武装力量总炮兵局火箭装备局,任命杰克洛夫少将为局长。同年8月15日,苏联在德国境内成立了第一个火箭兵团-特种旅,进行德国V2导弹的研究工作。该部队原为驻德苏军近卫火箭炮兵第92团,1948年该旅番号命名为特种第92旅,1950年12月成为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特种第22旅,后来逐步发展成了近卫导弹第24师。
1946年,苏联专门成立了以В.И.Вознюк沃茨纽科少将为领导的勘址小组,为未来火箭试验靶场选址。小组考察了7个候选地,收集分析了气象、水文、气候、施工可行性等条件,最终决定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州西北部、伏尔加-阿赫图宾斯克水泛地边缘草原上的卡普斯京亚尔村附近修建靶场。1947年6月23日,联共(布)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在卡普斯京亚尔建设靶场。7月27日,苏联部长会议作出决议,将卡布斯金亚尔村确定为国家中央第4靶场,由工程建设第2、12和14旅负责靶场的建设,靶场首任主任为沃茨纽科少将。
沃兹纽科,日后成为上将
从1946年10月开始,所有在德国组装、生产的导弹、仪器和设备等全部运回苏联,分配到新成立的各导弹研究所。在德国制造的2列导弹专列则直接开到正在建设中的卡普斯京亚尔靶场,用于以后的发射试验。根据1946年7月26日苏联部长会议第2643-818号决议,由火箭技术特别委员会(笔者注:1947年5月更名为第2委员会,委员会主席变为布尔加宁)负责领导V-2导弹的试验发射工作,众多部委、科学研究所、设计局和工厂积极保证试验的设施配置和飞行试验。
基于对德国V-2导弹的研究成果和苏联自身工厂以及德国占领区工厂对导弹装配工艺的完善,苏联最终组装了几枚导弹。1947年4月14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紧急会见科罗廖夫,在详细询问了导弹研制进展状况和弹道导弹在战争中的优势后,他让科罗廖夫加快研制进程并表示“没有足够的时间了”。同去参加会见的米申回忆道,斯大林强烈地渴望拥有远程弹道导弹。他认为美国有海外军事基地,拥有原子弹和远程轰炸机,所以美国即使没有洲际导弹,也会轻易地将核弹头扔到苏联境内,而苏联当时并不具有这样的有利条件。唯一可以抱有希望的就是尽快拥有远程弹道导弹,因此他非常坚定地支持苏联的弹道导弹计划。1948年3月,科罗廖夫奉命向斯大林汇报研制导弹的进展情况。斯大林要求他尽快复制德国导弹并尽快装备部队。
卡普斯京亚尔
根据安排,装备部第88研究所总设计师科罗廖夫担任导弹试验发射技术总负责,航空工业部第456特殊试验局总设计师格鲁什科、通信器材工业部第885科研所总设计师梁赞斯基、造船工业部第10科研所总设计师库兹涅佐夫、机器和仪器工业部国家专业设计局总设计师巴尔明担任试验发射分系统负责人,分别领导火箭发动机、控制系统、陀螺仪系统地面设备和加灌设备相关工作。
之后不久的1947年10月18日,苏联在该靶场成功发射了苏联自己的弹道导弹P-1(8A11),火箭升入86千米高空,坠落于距离发射点274千米区域。它是总设计师科罗廖夫领导的第88设计局三室以德国V-2导弹为基础进行设计的。导弹射程270千米,发动机由第456特殊设计局研制,惯性导航系统由第885科研所研制,发射和注入设备由“专用机械”专业设计局研制,指挥仪由第10科研所研制。导弹飞行了206.7千米,向右偏离目标30千米。这远不是一个出色的型号,然而重要的是苏联的导弹第一次飞了起来!之后,又进行了组装的10枚V-2导弹发射,其中5枚命中了目标。导弹飞了274千米,最大质量12.7吨,最大飞行高度86千米。
专家们对导弹的试验发射做了精心安排。他们一共准备了两批导弹,每批10枚,一批称为T系列,使用德国运来的零部件在苏联装配的;另一批称为H系列,是在德国已经装配好的。在这次发射的11枚导弹中,分裂来自于T和H系列,并安装了不同的遥测系统。整体来看,试验成功发射的导弹射程基本保持在260-275千米,偏离目标在5千米左右,飞行高度保持在72-86千米,最大飞行速度达到M5。
P-1导弹首次发射镜头
通过分析试验结果,苏联专家认为对于德国导弹文件的复原以及对于导弹本身的复原、加工和装配都是正确的;发动机在试车和飞行过程中表现良好;自动控制系统、无线电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工作结果令人满意,地面发射和加注设备也保证了导弹的试验发射。当然,试验也表明V-2导弹某些技术设备在使用中复杂而笨重;部分控制仪器可靠性较低;发射前的控制系统试验和调整非常复杂等。正是基于这次试验的结果,专家们确定了1947-1948年苏联导弹的项目计划,它们是射程250-270千米的P-1导弹、射程为600千米的P-2导弹和射程为3000千米的P-3导弹。
1948年10月10日,真正的苏联国产P-1导弹在卡普斯京亚尔进行了第一次发射,随后的1年时间又进行了20次发射。该型导弹与V-2导弹一样,也有不可分的弹头和悬挂的燃料箱。由于弹头不可分离,因此要求导弹不仅在起飞和飞行过程中保持稳定姿态,而且在重入大气层时也要保持稳定姿态,所以在导弹尾部装了4个气动稳定面(尾翼)。
P-1导弹安装了1台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推力27吨,导弹最大飞行距离270千米,最大发射质量13.4吨,常规装药785公斤。弹长14.6米,弹体最大直径1.65米,射击精度1.5千米。
P-1导弹结构图注释,1-弹头;2-燃料箱;3-带燃料输送管的隧道管;4-氧化剂箱;5-仪器舱;6-尾段;7-气动稳定尾翼;8-燃气舵
实事求是地说,苏联的第一款导弹很不完善。整个导弹系统由20个车辆、机组和地面设备系统组成。导弹发射前向过氧化氢箱加注催化剂,反应后生成蒸汽,在压力作用下进入发动机涡轮泵。涡轮泵转动,将酒精和液氧送入燃烧室,借助点火装置点燃推进剂。
由于导弹不能在已加注状态下保存,所以必须在阵地附近设置液体易燃物质容器。整个导弹发射准备时间需要6小时,其中技术阵地准备2小时,发射阵地准备4小时。导弹命中城市建筑物破坏半径不大于25米。如果将这个数据与导弹射击精度相比较,就会明白这种武器效能是多么的低。当时来试验场的一位将军就说:“你们在干什么?把4吨多酒精注入到导弹里,可如果把酒精送给我师,我们会很快把一座城市拿下。而你们的导弹甚至命中不了这座城市,谁要这个东西。。。”。
博物馆中的P-1导弹发动机
实际上当时导弹设计师和技术人员都很洞悉这种武器的缺点,那就是低下的作战效能和高昂的维护成本。而将它作为装备列装部队,无非是如下考虑:操练使用新武器的方法;训练部队使用导弹系统作战和研究导弹在部队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结构特点。而正是这型导弹为苏联今后的导弹事业蓬勃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1950年10月,在P-1导弹顺利试验后,该型导弹开始装备部队。11月28日,导弹正式装备了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特勤第22旅。
P-1导弹发射部署示意图注释
1-装甲指挥车;2-双联装压缩空气瓶;3-射击方向;4-发射台上的导弹;5-过氧化氢加温加注车;6-空气加温器;7-氧气罐;8-配电单元;9-汽油加注单元;10-电缆车;11-消防车;12-电源车;13-备品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