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江一河”岸线全面贯通开放,

市民在生活中增加了哪些“小确幸”?

又有哪些“私藏”拍照打卡点呢?

新民晚报街头挑战系列视频本期收官!

最后一集

我们聚焦上海市民的共同情结:

黄浦江与苏州河。

崛起的艺术高地

我们第一站来到虹口滨江。虽然在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岸线中,虹口滨江岸线只有2.5公里,但北外滩绝对是上海“黄金三角”的重要一角,周边汇聚了国际客运中心、滨江小巨蛋、雷士德工学院、世界会客厅等众多打卡点。

早上7时,在太平路东大名路路口,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在寻找拍摄点位的市民。28岁的丁女士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用镜头记录城市风景是她的业余爱好。“看天气不错便很早出门了。我强烈推荐在虹口滨江拍对岸建筑的夜景,去表现陆家嘴建筑群的气势,当看到林立的高楼撑满屏幕,觉得富有冲击力。”说着,她翻出手机秀出色彩绚丽的“陆家嘴三件套”局部特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喜欢视觉艺术的丁女士,同样享受“一江一河”的艺术氛围。她说会经常和朋友到徐汇滨江喝咖啡散散步。“比如这几年人气很高的油罐艺术中心、西岸美术馆、龙美术馆,再沿着黄浦江一路走还有复星艺术中心和久事艺术空间。”此外,苏州河岸线的艺术场馆同样让她流连忘返。她说:“期待每次出门拍摄,因为在镜头里会发现每次都有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与自然亲密接触

乍浦路桥在社交平台上有“法师桥”之称,因为此处往前就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可以全景拍摄东方明珠等地标,所以成了摄影行业“老法师”们口口相传的取景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在寻找挑战者的过程中,发现有位市民频频将镜头对准岸边锻炼的老人。他是想要捕捉什么画面?“乍浦路桥和外白渡桥附近都出片,我比较关注两岸的人文风光,有人画面自然就鲜活。”23年前开始在上海生活的潘先生非常感慨,“你看,这些锻炼的老人多精神!他们到了这个年纪,还有向上的精神,那么对于中年人来说,是一个积极的榜样。”

如此有感而发,是因为潘先生见证了“一江一河”的过去。他回忆,以前苏州河不干净、有异味。20年前亲友来上海,他最多带着去外滩转转,根本不考虑其他点位。“现在环境好了,岸边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和绿植,像粉黛、郁金香、樱花等,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岸边,和江水以及自然亲密接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话间,潘先生又在相机里找出一张刚拍到的飞鸟特写。“以前很难在岸边拍到鸟,而今它不仅在树枝上出现,它还站在草地上。今天我没带长焦能拍得如此细致,彼此相距才三四米。人和自然亲近的感觉真好!”

数据也印证了市民的实际感受。随着长年来的持续治理,苏州河干支流目前已全面消除黑臭和劣V类水体。另据《2023年上海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苏州河7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水质达到Ⅲ类标准。黄浦江6个水质监测断面中,1个水质达到II类,5个达到Ⅲ类标准。此外,100余座各具特色的驿站打造,星罗棋布的公园建设,都让母亲河焕发着新生。

历史长河静静流淌

在苏州河边四行仓库旁长长的步道上,73岁的李先生正赶着去码头坐游船。“计划去船上拍两岸景致。”于是,我们改变路径,准备跟随老师傅的视角,换种方式拍摄沿岸风光。

游船刚出发,他便端起相机朝四行仓库方向“瞄准”。这里他已拍了无数次,但仍着迷于这栋刻满了沧桑的建筑。他对四行仓库保卫战如数家珍。当年,谢晋元率领400余将士奉命进入四行仓库,为了迷惑敌人对外称仓库内有八百将士,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

连续多年,李先生都会来此拍摄各地游客现场追思的场景。“欣慰看到那么多人想到这里,历史不该被忘记!”他认为一座城市无论怎样发展,历史的痕迹都应保存,“苏州河两岸发生过许多故事,现在讲给小孩听,他们就知道这座城市是如何一路变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杨浦电厂遗址公园、杨树浦水厂、怡和1915都工业遗存地址留下过他的脚步。李先生表示,这些年“一江一河”的历史风貌不断丰润着他和老伙伴的退休生活。每当他创作时,就像翻开一本生动的书,昨天、10年前、30年前或者更久远的往事都在他面前“上演”。

未来,他更期待着这本大书不断“扩容”。目前苏州河滨水区2处历史文化风貌区、42处风貌保护街坊、各类历史建筑200余处,按照一案一策有序推进保护修缮。他相信,不只是他,每一名市民游客都可以成为修“书”人、说“书”人、读“书”人,并一起漫游沉醉于这条历史长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易知推荐,转自:新民晚报全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新民晚报”xmwb1929,新民晚报原创稿件,记者:肖茜颖 董怡虹 陈炅玮 潘碧云 李永生,海报:蒋玉涛,编辑:倪彦弘 周春晟,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