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好,我是小宁老师。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最近在教育圈引发热议的一件事-一位博士生因实验数据不稳定向导师求助,却遭到了“别叨叨,没时间替你收拾残局”的冷漠回应。看到这个新闻时,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师,我深知求学路上遇到困难时的那种无助感。博士生虽然是最高学历的求学者,但他们也需要适时的指导和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得前些年,我接触过不少读博的学生。

他们告诉我,读博期间最怕的不是实验失败,而是在失败时得不到任何指导和支持。

有位学生曾经连续三个月实验数据都不理想,每天工作到凌晨,可导师却连看都不愿意看一眼他的实验记录。

这种被忽视的感觉,比实验失败本身更让人崩溃。

现在的科研环境下,导师们确实压力很大。项目申请、论文发表、经费争取,样样都不能落下。但这些压力,能成为我们忽视育人责任的理由吗?导师的职责不仅是带领学生做研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博士生应该具备独立科研能力。不错,但独立不等于孤立。就像我们教育孩子时常说的,放手不等于撒手。真正的独立科研能力,是在适度指导下逐步培养起来的,而不是被逼无奈下的自生自灭。

看到一些导师动不动就说“你连这都不会,还读什么博士”,我就觉得特别心酸。这哪里是在指导学生?分明是在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科研之路本就不易,如果连最基本的理解和支持都没有,学生怎么可能全身心投入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认为,导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关系。导师要做到:

1.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研究进展2.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指导而不是推诿3.在关键时刻提供思路上的点拨4.帮助学生建立科研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博士生,也要学会:

1.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再去请教导师2.养成详细记录实验过程的习惯3.主动与导师沟通,而不是一味等待4.在同学间建立互助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启发,而不是打击和否定。如果导师只会用冷漠和苛责来对待学生,那么他们就辜负了“导师”这个称号。正如一棵小树的成长需要园丁的培育,博士生的成长也需要导师的指导。

希望我们的教育环境能够更加温暖,希望每一位导师都能真正担负起育人的责任,希望每一位博士生都能在追求科研梦想的道路上获得应有的支持和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你们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和老师交流你的想法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