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庄,一个听起来有些异样的村庄名字,位于北京房山长沟镇,据说因这里的村民是看坟人的后代而得名。
的确,在村子西北不远处,有一座大墓。
大墓究竟何朝何代,墓中所葬何人,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有的只是传说。
北京坟庄
有人说那是一座帝王陵墓,里面的棺木为铁链悬吊,下方有通气孔,里面有灯,万年不熄。还有人说棺椁下压着通往涿州的海眼,一旦触动了棺椁,便会海浪翻天,带来灭顶之灾。
1930年代末日军侵华时,当地民兵挖防空洞,在大墓里发现了色彩鲜艳的壁画,雕龙画凤的石门、石棺。不过,棺椁底下真有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民兵们想起了海眼诅咒,又一窝蜂地跑了出来。
1954年冬,兴修水利工程,坟庄村挖出了一条一米多长的汉白玉,上有石龙,惊动了文物保护部门,大墓这才重新掩埋。
一
2011年8月,为了保护地下文物,考古队开始对大墓进行勘探,勘探结果表明墓葬长为35米左右,宽16米左右,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如此大的规模在北京地区很少发现。
在大墓旁的一条土沟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残破的石像生,根据中国的礼制,王侯一级以上的才有资格安放石像生。
难道这里真的是一座帝王墓吗?如果是,那他又会是谁?考古人员对墓主人的身份进行了推测。
勘探古墓
公元1153年,金代皇帝完颜亮将国都从哈尔滨的上京会宁府,移至北京,称金中都,揭开了北京作为国都的序幕,之后元、明、清三朝均将北京作为国都。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座墓被称为鞑墓坟,“鞑”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俗称,金,元,明,清四个朝代中,在北京称帝的少数民族、有金代的女真族、元代的蒙古族和清代的满足族。
其中,清朝皇帝全部安葬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元代则因为游牧民族的习惯,不起坟冢,地上也不立建筑。如此看来,唯有金代皇陵与大墓的规格较为符合。
金代皇陵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云峰山下,这里安葬了金代17位皇帝,唯独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
完颜亮塑像
完颜亮在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争议的皇帝,公元1149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完颜亮弑君而篡位称帝,其在位十二年,为人残暴狂傲,淫恶不堪,杀人无数。公元1161年,征伐南宋途中,因军令严苛,激起兵变,被缢杀。
完颜亮死后却被金代第五位皇帝金世宗完颜雍贬为庶人,尸骨也从金代皇陵中被迁出,改葬别处。
对完颜亮迁葬的地点,《金史》中只寥寥记载了一笔: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
但就是这样一句简短的记载给了考古队一个判断的方向,因为这个位置恰好在坟庄一带。
那么长沟镇坟庄大墓的主人会不会就是完颜亮呢?
二
2012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队正式开始对大墓的挖掘。
大墓封土揭去,映入考古人员眼帘的是历朝历代的盗墓贼留下的盗洞,多达十几个,这意味着墓中随葬品早已被洗劫一空,墓中所残存的历史信息也不会太多,这一切对考古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清理,大墓的整体轮廓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大墓坐北朝南,呈长方形,五室一厅的格局。中轴线上从南至北分别是墓道、前庭、甬道、主室、后室。沿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了侧室、壁龛和耳室。
大墓结构
正如预料的那样,盗墓贼偷了大部分陪葬品,只留下些小器物,七零八碎散落一地,这些根本无法提供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就在考古人员失望之时,独特的大墓封门砖却让人又重新燃起了希望,这种砖叫绳纹砖。
绳纹砖因砖体如绳纹而得名,不是为了美观,而是增加砖面之间的摩擦力,让建筑更加牢固,唐朝时期被广泛应用。
绳纹砖
考古人员很快又有了收获,在墓中一些建筑材料表面发现了牡丹纹,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牡丹花最盛行的时代,在唐代的墓葬中,牡丹纹出现最为频繁。
绳纹砖和牡丹纹的出现不但没有印证墓主人是完颜亮的猜想,反而将大墓的朝代指向了唐代。
大墓实景图
为何一个金代皇帝大墓中会有唐朝墓葬的特征?一系列的谜团不断出现。考古队员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答案。
2013年3月,在大墓的主室内,一张长约5米,宽约3米的汉白玉棺床被清理出来,棺床规格极高,制作精美,不低于帝王等级。
棺床本应安放着墓主人的棺椁,但是由于历代盗墓贼的盗扰,此时棺床上面早已空空如也。在棺床的两侧发现了男性的头骨碎片和女性的趾骨,这些骸骨是否属于墓主人,已无从知晓。
棺床
接下来,考古人员在后室清理出数枚铜钱,铜钱上有“大定通宝”字样,这令考古人员激动不已,因为上面的文字对揭开墓主人的身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令考古人员激动不已,这是墓中第一次出土带有文字的陪葬品,这对揭开墓主人的身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公元1178年,完颜雍发行大定通宝,公元1180年完颜雍将完颜亮迁葬,这时大定通宝刚好已经使用了三年,很可能是迁葬时将大定通宝作为陪葬品放置墓中。
大定通宝的出现将墓主人的身份又指向了完颜亮,但他为何葬在一具有唐代特征的墓中?这一切的费解之处想必墓志会给出答案。
经过深入的清理,在甬道处,期盼已久的两块墓志出现了,其中一盒墓志边长1.63米,雕刻精美,装饰色彩艳丽,全国同类型的墓葬中实属罕见,志盖之上写有:唐故季国太夫人赠燕国太夫人清河张夫人祔志铭。
墓志
另一块墓志较小,做工粗糙,志盖上刻有:唐故幽州卢龙节度观察等史刘公墓志之铭。
没有任何悬念,这是一座唐代大墓,可是那么唐代大墓中为何会出现金代的钱币?
对此,考古人员给出这样的解释:大墓在金代时应该被盗过,大定通宝很可能就是盗墓贼不小心遗留下来的。
2013年6月22日,在龙门吊帮助下,两盒一吨多重的墓志终于打开了,墓志铭上的一行字确定了这座千年古墓的身份信息:公姓刘氏,讳济,字济。
这是一座唐代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和他夫人的合葬墓。而关于刘济的背后,是一个为争夺权势而弑父杀兄的故事。
三
元757年,刘济出生在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区),其身上颇有神异色彩。
“侍者初见济是一大蛇,黑气勃勃,莫不惊走。及长,颇异常童。所居室焚,人皆惊救,济从容而出,众异之。”--《新唐书》
这种传闻是古代英杰自带光环的套路,暗示刘济有着非同凡人的际遇。
当时唐王朝刚刚经历了一场安史之乱,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军事力量的管控能力,各地节度使表面上和中央保持着从属关系,但实际上大有“各自为王”之势,政治上稍一不如意,就会举起造反的大旗,而唐朝皇帝还要像哄孩子一样,陪着笑脸给予各种好处进行安抚。
刘济墓文物
刘济的父亲刘怦是唐德宗时幽州节度使朱滔的部将,兴元元年(784年),朱滔因叛乱兵败退回幽州,不久失意死去。
幽州的军将一向信服刘怦,于是拥戴他代理幽州节度使,唐王朝也顺势授予他节度使职务。但是短短三个月后,刘怦就撒手西归,其子刘济继任了节度使之位。
刘济不同于一般军阀,他曾在长安读书,还中过进士,文化素养很高,而且很有政治才能。他继承了父亲在军中善加抚慰的做法,同时保持着忠于朝廷的政治姿态。
从贞元元年(785年)到元和五年(810年),刘济镇守幽州二十余年,期间曾兴办学校,推广儒学,信仰佛教,专心刻经,在云居寺藏经洞中,保留着一万多块石经,其中有一百多块为刘济所刻。
云居寺石刻文保碑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朝廷讨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刘济立即出兵七万,攻打成德管辖的安平、饶阳两县,可谓十分卖力,朝廷也评价他在河朔藩镇中“最务恭顺”。
不过,白居易在《请罢恒州兵马事宜》中揭穿了刘济“最务恭顺”的老底,大意是,刘济本质上和王承宗是一伙的,他出兵攻打王承宗,并不是真心要灭了成德,而是企图向朝廷邀功请赏,挣几个外快而已。
事实证明白居易的眼光很准。刘济在攻下安平、饶阳两个县城之后,本该继续进攻,但他以卧病在床为由,退回幽州镇内驻扎,以致朝廷不得不宣布赦免王承宗。
刘济自认为可以在各方势力间纵横捭阖,最终却死在了自己的儿子手里。
刘济出兵攻打成德时,让长子刘绲为副大使镇守幽州,次子刘总随军出征,这等于公开宣布了刘绲的继承人地位,引起了刘总的不满。
他散布谣言说:中央对刘济因病请假的工作态度非常不满,要安排刘绲接班。
唐宪宗即位以来,步步收紧的削藩政策,让刘济失去了对谣言进行冷静思考、做出正确判断的空间。原本就有病在身的刘济,听说儿子要在中央支持下篡位,一气之下不吃不喝。
直到有一天想喝水,刘总趁机在水中下毒,就这样刘济被毒死了。
刘总又假传父命,让蒙在鼓里的刘绲赶往行军大营,刘绲刚走到涿州,就被杖杀了。
唐朝的执政者明知刘济死得不明不白,仍顺水推舟,承认了刘总的节度使地位。
遗憾的是,这段文献中记载的故事,并没有通过考古得到最终验证。刘济的头盖骨被发现后,经过分析,尸骨口腔内没有检测出中毒的痕迹。不过,没有检测出来,也不能说刘总清白,毕竟,仅靠头盖骨,很多毒是验不出来的。
刘济石棺床
令人唏嘘的是,在杀死父兄后,节度使之位不仅没给刘总带来欢愉,反倒无时不在折磨着他。
文献记载,刘总失眠,坐卧不宁,找来几百个和尚给他日夜念经,后来又干脆搬到庙里去住,可见罪恶感一直伴随着他。
母亲张氏去世后,刘总精心准备了墓志,也算一种赎罪吧。不过,在张氏墓志中,对除刘总外的子嗣只字未提,而史书记载刘济至少有三子。这种刻意掩饰,客观上造成了对刘氏后代传承信息的隔断。
幽州节度使这份工作也越来越难干。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病死后,其子王元逵执意入朝归顺,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也宣布献出魏博六州之地,归顺朝廷。名震天下的河朔三镇,已有两镇归顺朝廷,剩下的幽州孤立无援,一想到这里,刘总禁不住浑身发抖。
刘济墓文物
经过深思熟虑,他上表唐穆宗请求削发为僧,将幽州卢龙管辖内九州之地归还朝廷。为了稳定幽州政局,他还向朝廷献了两计:
一是建议朝廷将幽州镇一分为三,削弱实力,使其不再具备对抗中央的条件。二是将一批最为骄悍的将领派到长安,希望朝廷加官晋爵,将他们稳定在长安,让幽州军队群龙无首。
唐穆宗收到刘总的上表,非常高兴,赐给他“大觉”法号。刘总披着御赐袈裟,悄悄出幽州城,赴长安为僧,走到定州时,却暴毙身亡,终与佛法无缘。
他处心积虑的两条计策,也没得到朝廷的重视。拆分幽州的建议,被即将出任幽州节度使的宰相张弘靖否决,他不希望自己执掌的藩镇只是个弱镇。
那些被刘总派到长安的将领,张弘靖也没有厚待,终致放虎归山。再加上张弘靖在幽州处事不当,幽州叛乱又起,再度进入割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