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宫里的下人无非有三种人,男人和女人和第三种人。男人呢,就是皇宫里的御前侍卫,这些人多半是家世显赫的八旗子弟,在御前晃悠几年,能被放个好差事。清朝的权臣和珅,富察傅恒年轻时都当过御前侍卫。女人就是后宫里伺候主子的宫女,一般的宫女在皇宫里的服役时间最多只有十年,十年期满就会离开紫禁城。这两种人在宫里待的时间都不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第三种人,也就是太监,则大大不同。他们从幼时进宫之后,会一直在宫中服役,从小干到老。可是等熬到老了干不动了,则会被无情的赶出宫去,下场往往很悲惨。

至于太监们出宫之后的归宿,像李莲英,小德张这类大太监,是没有问题的,当差时捞的盆满钵满,出宫之后吃喝不愁。比他们次一等的,也不会被这些问题难住。可是一般的太监,情况就不同了。

第一是旧社会对太监这类人很瞧不起,把“老公”当作骂人的话,就算是有点钱财,也很少有人会和他们接近。这种思想也同样的影响了他们的三亲六故。如果在宫里混了一辈子也没什么名堂,就是有家也难奔,亲戚小辈们对这类太监视而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是当太监的人,本多是贫寒人家出身,在宫里待了几十年,家里人早就逃荒不知道哪里去了,再有就是很多太监是被人贩子拐入宫的,连家在哪都不知道,又没一技之长,出宫后也无处谋生。

这样一来,太监们就只有把所谓的尘世之外的寺庙当作苟延残年的所在了。

清朝的太监,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给自己的晚年退身之所作下了准备,用自己的积蓄买一些地,认寺庙的住持作师父,把地捐给寺庙。出宫之后便可到寺庙里安身。

一些有钱有势的太监,也把寺庙当作自己退身的地方,他们凭着财势,可以到寺庙里当方丈,还可以站到别人头上继续作威作福。比如慈禧太后下边的二等太监刘多生拜在了北京白云观方丈耕云的门下,后来作了这个庙的方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白云观

清代末年,太监里衍生出来一个组织,叫做养老义会,北京的养老义会规定,入会的太监要先交八十块钱,三年之后便可到养老义会下面的寺庙里养老,吃住都不用掏钱。不过有些老太监连着几个钱也拿不出来,出宫之后只能各处流浪,最后冻饿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监和寺庙的关系,早在明代就开始了。首领太监和皇亲国戚,达官显贵都有关系。明代寺庙里收容几个过去有权势的太监,对寺庙的前途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有权势的太监出宫后,还可以用僧道的身份和显贵们接触。而太监比起出家人来说,和显贵们的内眷接触起来更方便,也更让他们放心。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了清代。而之前有权势的太监,在寺庙里可以继续作威作福,晚年颇为享乐。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