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安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自今年 3 月中央发布《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后,社区干部入编的速度明显加快。
北京近期发布了面向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优秀社区工作者定向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的公告,招聘范围除社区书记和主任外,还纳入了“优秀社区工作者”。江苏也发布了《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 16 条措施》,成为省级层面首个关于社工队伍建设的专门政策文件。
与以往相比,如今社区干部入编的报名范围扩大,机会增多,堪称社区干部入编的“2.0 模式”,对社区干部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
基层治理形势不断变化,原本只是自治组织的社区,行政化、乡镇化趋势愈发明显。如今社区不仅要负责医保、社保等常规工作,还要承担托育养老、消防安全、文化活动、招商引资等诸多任务,一些一二线城市大型社区的考核指标甚至比很多乡镇机关还多。
此前,不少人大代表提议给予社区干部编制身份。过去几年,各地虽有社区干部择优入编的措施,但存在一定门槛,比如要求是社区负责同志,且需任职一定年限以上,从招录比来看,招录人数也较为有限。
而如今的“2.0 模式”不仅让更多干部有望获得编制身份,还有可能惠及更多社区干部。
在社区干部择优入编范围扩大的背景下,对于社区干部获得编制后是前往乡镇或其他单位任职,还是继续留在社区,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按照以往惯例,通常是到乡镇或其他单位任职,但如果将有编制身份的人员留在社区,无疑将增强社区力量。社区行政化、乡镇化已成为趋势,不妨顺势而为,开拓思维,为加强社区建设探索新的举措。
显然,社区干部不再是“一眼望到头”的工作,每名社区干部应摒弃“过渡”想法,将社区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做,同时加强自身学习,随时准备参加遴选考试。
丰富的一线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素质,这样的干部正是体制内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