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这是史书上对于光绪帝的评价。其实光绪帝还是一个曾经想过要锐意改革的皇帝,但是他自己却一直被慈禧的权利集团操纵无法施展。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只有名头却没有实权的皇帝显然是无法有所作为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光绪和慈禧太后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直非常尴尬生硬的。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光绪皇帝身处汹涌复杂的政治场上是如何周旋转圜的。
光绪帝出生于1871年,他是道光帝的孙子。不仅如此,光绪其实还有一个亲哥哥,但是他年纪尚小时就遭遇意外所以早夭了。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同治皇帝没有子嗣,所以在他逝世后的两个小时内,一场重大的会议就在清朝的核心统治集团中展开了。当时大家各持己见,议论纷纷。慈禧为了能够牢牢地把握朝政,力荐自己亲妹妹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慈禧和光绪之间的亲密的血缘关系,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光绪皇帝当时只有3岁,是最好控制的时期。如果最后大臣们同意了这个人选,那么慈禧至少可以在光绪帝成年之前独掌朝政。不仅如此,只要慈禧调教的方法得当,也许光绪可以永远变成她的傀儡和棋子。既然如此,慈禧太后没有理由不考虑光绪。
值得一提的是,开会的时候光绪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也在场,他一听到慈禧太后的这个决定之间就立即感到一阵眩晕。对于他来说,慈禧太后的心思实在是太好猜了。他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现在连他的次子也要变成政治的牺牲品。可惜太后懿旨不得不遵,醇亲王奕譞也只能忍痛割爱。
1875年,光绪即位。刚入宫的光绪其实和慈禧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因为他本来就是慈禧的外甥,而且性格乖巧可爱,慈禧当然十分怜爱。她还经常把光绪抱到自己的卧榻上,天气变化的时候还叮嘱他添减衣物。但是这样的情形在光绪1866年亲政之后慢慢就变得不一样了。
1887年,光绪皇帝正式接过了大清王朝的接力棒。但是很快就有人站出来说他的政治经验不足,关系国运的政策还得让慈禧太后决定。而提出这个让太后来“训政”的建议居然是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提出来的。醇亲王奕譞此时相必也是十分矛盾的,虽然从心里情感上而言,光绪是他的儿子,他应该完全支持最高统治者光绪才对。
可是醇亲王奕譞早就已经谙熟晚清的政治规则,那就是“太后为大”。没有慈禧,也就没有光绪,没有醇亲王奕譞。所以他没有实力也没有胆量去反抗慈禧。1889年,光绪大婚。按照清朝的传统而言,这个时候的皇帝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所以于公于私,一向注重“祖宗之法”的慈禧也不得不放权。
可是她还是要求光绪明天来跟她请安,每一件朝中事务也要详细过问。可是这样的行为已经严重越界了,光绪虽然一时没有办法改变。可是光绪也是一个想要做出一些改变的皇帝,他的锐意革新势必要和慈禧的顽固守旧来产生矛盾和冲撞。这种矛盾在1894年的时候已经初现端倪了。当时慈禧集团一心主和,但是光绪皇帝却一直下达备战的指令。1896年,光绪皇帝的亲生母亲去世,他悲痛万分甚至十一天都没有上朝。
不过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个联络帝党官员之间关系的好机会。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变法维新的思想,再加上不久之后发生了德国强占胶州湾的事情,所以光绪更是下定决心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自救改良运动。但是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有很多人认为是慈禧太后从中作梗所以变法运动才失败了。
但是事实上,慈禧太后一开始是支持维新变法的,不仅支持她甚至还给予了某些变革手段十分的肯定。可是变法运动到了后期已经触及到了慈禧集团,或者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才被紧急叫停。换言之,如果维新变法可以采取渐进的,温和的改革手段,也许就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结局了。
光绪皇帝真的是一个想要利用权利革新的统治者,哪怕在他被慈禧囚禁之后他还在钻研其他国家的法律。那个时候他还以为自己可以熬过去,只可惜还是事与愿违。虽然当时他和慈禧两个人都生病了,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了希望此行能够先走一步的文字,而被慈禧的心腹大臣看到。所以最后可能他们采取了某些行动。
不过这也只是一些研究学者们的猜测罢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实。1908年11月14日,光绪去世。由于光绪皇帝是突然暴毙的,所以大家都没有做好准备,以至于当时他居住的宫里竟然没有太监和宫女。有人说是因为太监和宫女们都害怕会起所以逃走了,但是也有人说是因为慈禧想对光绪下手,支开了太监宫女。不过,不管光绪帝突然逝世的真实原因如何,但是清朝朝廷还是按照国礼举行了葬礼。
在光绪皇帝的葬礼上有128人抬棺、64人执幡、1628人,负责仪仗。而且出殡的队伍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够看到随处跪拜的百姓,不仅如此,他们还本着自愿的原则为光绪皇帝烧了很多纸钱。据说那一天就已经烧了九十多万张纸钱。甚至还有些百姓看到此情此景,不经感到伤怀万分,流下了眼泪。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可以看出清朝的民众们对光绪帝还是有感情的。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毕竟清朝的腐败不能归结到光绪一人身上。维新变法的失败也不能归结到光绪一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