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这个平凡的中午,四川大地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摧毁了平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灾难给汶川附近的城镇带来了灾难,数以万计的家庭被摧毁,悲伤笼罩着整个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灾难发生后,各方组织迅速投入抗震救灾,面对地震带来的道路破坏,空投成为主要运输手段。

当时,总理亲自前往灾区,启动1级响应预案,由地震局、军区、武警等组成的救援队伍迅速赶到,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迅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全国各地的省市也迅速做好准备,4000多人的救援队奔赴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由于山体滑坡,救援车辆受阻,救援人员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救援的最初阶段,山体滑坡导致的道路封锁成为最尖锐的问题,救援车辆无法到达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是直升飞机也面临问题。数百名村民被困5天,直到救援飞机找到机会,他们才得以获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灾难的第三天,国家再次调动90架直升机,成为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非战争空运救援行动。然而,即便是直升机也无法保证绝对安全,其中一架在风暴中坠毁,牺牲了机组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救援队不断搜寻幸存者,与时间赛跑。尽管被埋在废墟下的生存时间仅有3天,被称为“救援的黄金72小时”,但即便过了这段时间,人们依然不放弃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川北县,许多幸存者创造了灾难中的生存奇迹。政府和媒体学会了与谣言赛跑,成功击败各种谣言,及时向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灾情报告和救灾工作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5月20日,总参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决定向抗震救灾部队配发17万台无线电收音机,总价值达17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行动是为了及时向救援部队传递信息,缓解灾区的信息沟通问题。首批6.2万台在5月19日和20日从多地运往四川灾区,第二批5万台在5月25日之前陆续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无线电收音机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救援中官兵及时了解外部信息的利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场灾难中出现的收音机却让人深思。在新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收音机逐渐被淘汰,但在汶川地震中,它们展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灾区,网络信号受损严重,收音机成为信息沟通的关键工具。这17万台中,有9万台手摇自发电式收音机,保证了前方战士在缺电的情况下的通讯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灾区居民而言,收音机不仅是信息的来源,更是心灵的支柱。失去家园的灾民面临巨大痛苦和恐慌,而每天通过收音机听到外界的信息成为他们生存的希望之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次救援中,收音机成为了连接外界的纽带,让灾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困境。

时光流转,如今已是2022年,距离汶川地震已经过去1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幸存者通过坚韧和努力,建设了新的生活,但那块雕刻着伤痛的墓碑仍然矗立在汶川旧址,提醒着后人这场悲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汶川已经焕然一新,显示出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