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而此时毛主席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对调八大军区司令员。

然而这一政策的效果却立竿见影,很快人民解放军重获活力,党对军队的领导也更加自如。

今天,我们便来好好的聊一聊毛主席当年这一影响深远的调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美苏两国的争霸确实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进入70年代以后,真正让毛主席殚精竭虑的,反而是人民军队的调整问题。

我党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如此一来,军队自然也就是人民的军队。

但在1973年前后,情况却有些复杂,毛主席曾说:“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允许枪指挥党。但是有了枪确实又可以造党,八路军在华北就造就了一个大党,还可以造干部、造学校、造文化,延安的一切就是枪杆子造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显而易见,毛主席很清楚军队的重要性,基于历史经验,建国以来毛主席始终关注军队的发展。但是,由于二十多年来军队内部没有大的调动,人浮于事、拉帮结派的事情也偶有发生。

毛主席就曾对汪东兴直接批评过这一现象“我们军队里也不那么纯,军队里也有派嘛”。从这时开始,毛主席对军队的管理问题产生了新的想法,如何让军队重新回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状态,成了他夙兴夜寐不断思考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毛主席下定决心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这无疑是一个开创性的思路,为此,毛主席还特意找来了邓公一起商量,因为此时周总理身体不适,所以政府和军队的很多要务,都是邓公在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也开门见山,“各大军区司令员很久没调动过了,你觉得怎么办?”邓公思索良久,最后一言不发,随后将他的茶杯与毛主席的茶杯对换了一下,毛主席顿时会心一笑。

就这样,“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计划逐渐在毛主席心里成型。

那么,为什么要调动司令员呢?

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每个司令员手下都有很多老部下,所以办起事来容易处处掣肘,影响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而对调司令员相当于让各个军区重塑领导阶层,对当时的改革目标大有裨益,也符合毛主席一贯的政治理念,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军队建设。

在那一时期毛主席这一做法无疑是用最小的成本发挥最大的作用。

那么,改革方案已经制定下来了,该如何向各大军区通报呢?毛主席决定先听一听大家的意见。

1973年12月,毛主席召开了一次政治会议,解放军各总部、各兵种和各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到毛主席的书房里一起开会。

会议开始后,毛主席便直接表示,让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

听到此言,各大司令员都有些诧异,毕竟建国以来这是首次调整,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毛主席紧接着解释道,“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容易油”。

他说他已经考虑好久了,认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坐镇20年,很容易出现消极因素,还是调一调好。此话一出,马上得到了叶帅和总理的赞同,周总理直言,这是一个伟大的构想,一定要贯彻落实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毛主席又将邓公列为军委的参谋长,让他负责司令员调动的具体事宜。当时全国共有十一大军区,考虑到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 、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都上任不久,所以被排除在调动范围之外,而会议的重点则是另外八大军区的对调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22日,毛主席正式宣布对调命令,他把各大军区司令员、军兵种主要领导召集了起来,打算一一点名。在做出决定前,毛主席曾问过王洪文,获得了第一时间支持,所以毛主席打算给他一个树立威信的机会,把点名之事委托给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王洪文喊道,但迟迟没人回应。只见许世友正铁青着脸,紧盯着天花板,却不愿意搭理。可见虽然司令员们表示同意,但对突如其来的调动还是心存顾虑,于是王洪文又喊了一声“许世友”,这时会场上突然传来“咚”的一声,原来许世友突然将茶杯狠狠地摔到了茶几上,发出了这声巨响。这时王洪文才回过神来,原来调动一事的阻力这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键时刻还是周总理救了场,周总理不慌不忙地接过了王洪文手中的点名册,这次他从其他军区司令员开始入手。李德生、陈锡联、许世友……被点到的司令员们这才一一响亮地回应。点完名后,周总理继续宣布了对调的具体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和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对调;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和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

于是毛主席当场下令,所有的对调工作都要在10天之内完成,而且每个司令员身边最多只能带5名随行人员。就这样,毛主席顺利地完成了对调工作的安排。

在会面接近尾声的时候,毛主席强调,“调动要欢迎,不要冷冷清清,冷冷清清不好”。

次日,各大司令员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对调,就拿李德生来说,12月22日他便向总政移交了相关工作,并陪同了新任北京军区总司令陈锡联参加了军队会议,将所有的军事、政治联系一一交代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26日,李德生仅携带一名秘书、一名警卫参谋,便前往沈阳军区报到。当时的沈阳正值隆冬,李德生顾不得天寒地冻便开始在各地视察,顶着大雪走遍了各个哨所,将部队的情况全摸了个透。和李德生一样,其他的军区司令员也毫不懈怠,完全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坚决果断地完成了交替接任工作。一场轰轰烈烈的军区司令员对调,不到一周就悄无声息地结束了,而影响却异常重大。

解决了树大根深的问题以后,军区政治委员的实际作用开始凸显,党领导枪的基调重新确立,从此各军队严格遵守毛主席指挥,各地的防御部署都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起来。

对于美国而言,这一调动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罗兹曼便指出:“这是有意识地显示文官控制着国家政权”。

的确,许多司令员离开他们工作20余年并广建关系网的地区,中国地方传统的势力已经被打破,美国对中国这一大刀阔斧的改革也非常忌惮,在朝鲜战场上便吃了亏的美国人更加不敢再激怒中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公事后谈起这次对调时指出:“这是因为毛主席很懂得领导军队的艺术,就是不允许任何军队领导干部有个团团,有个势力范围”。

整体来说,毛主席这一酝酿良久的治国举措是我国建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不仅加强了党中央对军队的统一领导,为稳定政局、巩固国防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