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听闻海口有个村子旌表陈氏百岁老人的古牌坊残匾失窃了。当知道村名后,我不禁大惊失色,这不就是去年才探访过的地方吗?于是,我行色匆匆地赶往了十字路国扬村委会。
失窃残匾的村子,名为道巢村,位于十字路墟西北方向,靠近国扬小学。去年十月,探访时,我在村子南边村口发现了一块不同寻常的石匾。
跟村民借来扫把稍事清理,打扫一番后,“升平人瑞”四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结合石匾两旁小字,已经可以断定这是一座“升平人瑞”古牌坊残存的石匾。
“升平”寓政通人和、盛世太平之意,“人瑞”是指人健康、长寿过百岁。“升平人瑞”牌坊常用于旌表百岁老人,作为敬老尊贤的标志。
道巢“升平人瑞”坊便是如此,旌表的是“恩赐文林郎乡宾进士寿民陈朝第”,立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值得一提的是文林郎,并不是有正式行政职务的职官,而是清朝授予的散官。散官没有实际职务,一般授予地方上颇有名望的乡贤,主要工作是协助当地政府管理、教化民众。
至于“乡宾进士”,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而是一种雅称。每年岁末,各地州府都会设宴邀请地方乡贤参加。受邀的士子、乡贤便称为“乡宾”。翻阅完史料,暂无发现有关陈朝第的描述,感觉有些可惜。不过,牌坊残匾上的文字补全了这位百岁老人的更多事迹。
“县属永都儒扬村乡宾寿民陈朝第,幼而劬经,耆犹好学…”不难看出,陈朝第一生都勤勉好学。而且呢,他还“教子则谋诒燕翼”,教导宗族子弟敦亲睦族。老人活了百年,一家四世同堂,儿孙们和睦相处,可谓家和圆满,人丁兴旺。至今,在道巢村内,还有陈朝第不少的后世裔孙。
当时,我记录牌坊信息时,有村民上来问我“这有什么好看”。我答道“自然没有什么好看,只不过这是一个老人,也是一个村子昔日荣耀罢了”。为此,我非常担心残匾的处境,于是好心提醒村里人收好,以免遭来祸害。然而,谁曾想一年过去,当我再次探访道巢村,残匾已然不再。
有人曾在网络上查看到相关视频,发现残匾被盗卖去了广东潮汕地区。我也尝试着追查残匾去向,但几经打探,终究是不了了之,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好在我已保存了残匾的影像资料,不至于让老人的事迹就此湮没于历史洪波之中。
每座牌坊都是一种文化载体,且都有一段故事。由古至今,海南曾建了千余座牌坊,可惜的是历经劫难后,留下的牌坊屈指可数,“升平人瑞”坊就是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寿坊。放眼整个海南,毫不夸张地说刻有“升平人瑞”的古牌坊,现今不超过五座。
过去,古牌坊不仅是陈朝第及其后人的家族荣耀,也是道巢村的文化标志,承载着祖祖辈辈道巢人的乡愁记忆。此前,古坊惨遭破坏已是一大憾事,而今,残匾被盗窃更是令人心痛。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让我们把目光看回道巢村吧。这个村子现存两个古村门,一座在村子北面入口,坐西南朝东北,另一座在南面入口,坐西北朝东南。北面的古村门正面上刻着“居仁由义”,背面“太原名郡”。
“居仁由义”,即内心存仁,行事循义,寓指非常高尚的人格。按道理,海南不存在“太原名郡”一说,若是结合宗族起源来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这个村子内有“太原王氏”的族裔落籍。
“太原名郡”古门旁还有一座凉亭,亭子旁摆放着许多石碑,大多为“流芳千古”的功德碑。安放在角落的两块古碑有些意思。一块是年月不详的“兼捐常住”碑,一块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单捐监造碑”。“常住”,古时有寺院或僧人用具之意,引申为佛教寺庙。
通过这两块碑碑文,或可以推断出此处原有座乡间佛寺。有些可惜的是如今,村内早已无迹可寻,仅剩古碑记录曾经的香火传承。
南边的古村门周身被粉红瓷砖包裹,正面上刻着“瑞启文明”,背面“颍川特达”,两侧对联有云:“道高望重光史册、巢育英才振雄风”。
“瑞启文明”,等同“大启文明”,意思为大力开启文明之治。“颍川特达”古门,同样对应宗族人文讯息。“颍川”,是陈氏宗族发源地;“特达”,至为明达,极其通达;连在一起便是村内陈氏先贤寄予后世子孙文化昌盛,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景。
道巢村两个古村门正面石匾的文字内容,无一例外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背面则是陈、王两个家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宗族记忆。虽陈氏、王氏族人迁琼时日已有千百余年,生活习惯和语言口音渐渐融入当地,乡音不在,故乡模样日渐模糊。即便如此,移民们的宗族记忆却从未衰退,反而随着时间流逝,历久弥新。
#头号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