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美双方都已经意识到无法快速的将战争结束,因为谈判是不可避免的,经过多轮打打停停的行动,1953年6月8日,敌我双方终于就争论许久的“关于遣返战俘”这最后一个问题达成了协议,至此,朝鲜停战谈判的各项议程,全部达成协议。
6月19日,彭德怀司令员赶赴开城,准备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可就在他离开北京的前几天,竟然发生了李承晚破坏协定的事件。
本来即将签订的停战协定,却被李承晚政府以“就地释放”为名,扣留朝中被俘人员2.7万余名而破坏。
彭德怀在路上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好好教训一下李承晚,而发动再一次打击战役的地区,就在金城以南。
在到达平壤后,彭德怀立即与负责谈判工作的李克农通了电话,询问了李承晚扣留战俘造成的局势,接着又把电话打到桧仓志愿军总部,向邓华,杨得志了解战场上的情况。
这个时候,经过志愿军连续两次的进攻,敌人在北汉江两侧的防御体系已经被志愿军打开了一个大口子,敌人正面在金城以南的4个师,已经孤立的突出出来。
志愿军在金城方向上也有4个军,各部队经过前一阶段反击作战,军事素质明显提高,士气更加旺盛,为了确保下一阶段作战的胜利,同时为了摧毁敌军赖以防御的工事,志愿军集中了1100余门火炮,坦克20辆,动用2000辆汽车昼夜抢运1.5万吨物资。
彭德怀听完情况后非常满意,他指示志愿军要尽快调整部署,狠狠的打击南朝鲜军队,彭总愤愤的说“这个李承晚有眼不识泰山,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不行。”
彭德怀把所有情况都如实汇报给了毛主席,他说“根据目前情况,签订停战协定推迟到月底为好,为加深敌人内部的矛盾,拟再给南朝鲜军一次打击,再歼灭1.5万人为好。”
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考虑了一天,感到朝鲜战争这时候签字停战还不成熟,便回电表示同意彭德怀的意见。
毛泽东的电报指出“停战签字必须推迟,推迟至何时为适宜,需要看情况发展才能做出决定,再歼灭南朝鲜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这次战役志愿军有着极大的把握,因为此时入朝部队兵力空前雄厚,后方公路网已经形成保障能力,东西海岸防备森严,无后顾之忧,前线部队为反登陆作战而准备了8个月的粮食和大量弹药,士气高昂,这些都是战争开始以来从未有过的有利条件。
彭德怀当即拍板决定,立即组织反击战役,而且要“专找南朝鲜军打”,这次进攻的主力是杨勇,王平的20兵团,之前杨得志和杨成武都已经上过战场打过大仗了,这次也该轮到杨勇上了,按照周恩来总理的话说,这是“三杨开泰”。
7月13日,20兵团司令员杨勇下达了进攻的命令,上千门大炮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抗美援朝战争的压轴大戏——金城反击战开始。
志愿军的猛攻让南朝鲜军的防线一个小时就被突破,志愿军还在迅速地向纵深穿插,李承晚一看大势不好,连忙请求“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救援。
实际上克拉克也十分的恼火这个不听话的李博士,但是到了这个份上,至少还是得表示一下的,于是克拉克便派泰勒带着第8集团军赶往前线,帮助南朝鲜军稳住防线,同时伺机反扑。
但志愿军各部都顽强地稳住了阵地,让美军的反扑没有得到任何效果,相反,志愿军还在不断的向前扩大战果。
第一步突破南朝鲜军防线的任务达成后,志司为了贯彻“稳扎稳打”的指导方针,巩固既得阵地,随即命令第20兵团以主力控制现占领线,迅速构筑工事,抢运物资弹药,准备粉碎敌人反扑。
并且以若干部队趁着敌军混乱之际向南突破,继续扩大战果。
眼看着南朝鲜军不堪一击,志愿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坐不住了,立刻和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泰勒飞抵前线,召开军官会议,决定夺回失地。
此时,“联合国军”的战役预备队已调近战场,第20兵团决定转入防御,命令各部队准备抗击敌人的反扑。
“联合国军”的航空兵和炮火疯狂的封锁着金城川的所有渡口,因为大雨泥泞加上敌人炮火封锁,使得志愿军的重炮很难运到前线,只能使用轻火炮与敌军作战,仅仅180师一个师,就伤亡了一半以上,3000多战士的伤亡仅仅换来了一个高地,有的连排打到就剩几个战士,还拼命的与冲上来的南朝鲜军士兵肉搏,最终拉响手榴弹与南朝鲜军同归于尽。
在志愿军的顽强阻击下,敌人始终无法突破防御阵地,一直到谈判签字,南朝鲜军先后发动多次反扑,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始终无可奈何。
金城战役,志愿军第20兵团和第9兵团之第24军全线进攻,将阵地前推了15公里,共击毙俘敌52700余人,取得了辉煌战果,为配合停战谈判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