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践行新闻理想

传播时代声音

第25个中国记者节

讲述记者节的故事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闻工作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团风县融媒体中心采编播代表用真挚的情感、炽热的话语,讲述身边的故事,分享动人的初心情怀。

© dream18560710

102023人物介绍

电视编辑部

陈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节的故事:《奔跑》

时间在弹指一挥间已悄无声息地流逝,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而过。自1998年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有26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指导下,我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从新闻部的采访记者到视频编辑,再到电视编辑部副主任、主任,26年来,我永远以一个奔跑者的姿态奔跑在新闻这条赛道上。

在新闻一线采访18年,我总是奔跑着去寻找一个又一个故事,有张建国三十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妻子的感动、杜皮乡李家大湾村61位贫困户搬进新房时的开心、五保老人柳金山拿到赔偿款时的笑容、方高坪镇村民卢先桃滞销马蹄销售一空时的喜悦。也曾坐上收割机感受农机手郭孝金收割水稻、也曾体验过与六十岁的好儿媳照顾九十岁卧病在床的婆婆、也曾凌晨两点钟与环卫工人杨玉梅一起清扫街道、也曾与创业青年徐海林一道制作手工鱼丸……一路走来,我奔跑在灯光璀璨的夜色中、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在乡间泥泞的小路上、在大雪纷飞的山野间,在每一个值得记录的时间和地点里,我以奔跑者的姿态记录下了团风发生的每一点变化,用心感受着“大美团风”奏出的每一篇动人乐章。

因为职责和使命,我在努力奔跑。2017年8月,因岗位调整,我从一线采访记者调整到后期视频制作岗位。面对自己从没接触过的工作,对是否能胜任没有一点把握 ,毕竟新工作存在安全播出风险,稍有差池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我深知工作的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是上进还是无所谓,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因此,那段时间,白天我坐在制作室,向身边的同事学习,了解新闻制作流程,摸索画面的衔接、字幕的编排技巧、特效的使用。晚上坐在电视机收看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湖北卫视新闻学习新闻的制作技巧,画面的逻辑性、关联性。终于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我能够熟练地操作新闻制作软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新闻传播也紧随时代,不断创新变革,迎来新的发展格局。我们的新闻主战场也从传统的报纸、电视转向网络媒体平台。新闻改变的不仅仅是内容和形式,更多的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这对我们媒体人的要求更高了,视频剪辑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是艺术创作,通过创意和美学处理,可以使视频更加生动有趣。

我们中心的编辑设备换了一代又一代。电视后期制作与节目包装是一项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耐心的工作,特别是添置了AE、PR以及剪映等编辑软件,其中有些设备是以往从未接触过的,全新编辑理念也是没有学习过的。为了能尽快将新软件投入到正常的视频制作中,作为部室负责人,我带头学习这些软件,对照网上教程,一个画面一个画面摸索,一帧一帧地甄别、一个字幕一个字幕的核对、一个特效一个特效的制作,如今,我们电视编辑部新闻非编软件、AE、PR等视频编辑软件,每个人都能运用自如。

从一线新闻采访记者到后期视频编辑,从普通员工到中层干部。26年间,我们的传播载体也从“传媒时代”到“新媒时代”到“融媒时代”,无论个人角色如何转变,传播载体如何更迭,永远不变的是我们媒体人永远奔跑的姿态。

新时代新征程,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呼唤我们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挺进主战场,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希望我们像山一样驻守,像河一样流淌,心中有家国,眼里有光芒,脚上有泥土,笔下有公义。除了深耕内容为王,继续提高采写新闻、录制新闻、做好短视频等多方面能力外,我们还需要迅速掌握新兴媒体技术,打造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全”媒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深度和新兴媒体的“短、平、快”优势,争取做到每篇报道首发有速度、后续内容有深度。新时代,我们永远奔跑在融媒发展的路上。

新闻采访部

任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节的故事:《十年新闻梦》

热爱,是我们记者工作的灵魂。曾经和一位资深记者聊天,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他说记者这个行业不是因为“热爱”二字是坚持不下去的。因为热爱,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不像其他工作那样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它充满了变数和挑战,但正是这些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投身其中,乐此不疲。

很小的时候,“记者”于我而言,就像是一道光,很耀眼、很有力量。高中时代,梦想的种子开始萌芽,于是,我开始渴望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后来,在大学里读了新闻专业,毕业后又考入了团风电视台,家里给的生活费变成了单位发的工资,梦想终于成了现实。

2016年,我有了自己的小家。也是这一年的夏天,团风全境遭受连续的强降雨,城市内涝、农田被淹。

一天早上,接到任务,一个城中村遭遇洪水,相关单位正全力救助被困人员。作为记者的我立即驱车前往。越是深入,越是触目惊心,曾经的村庄已是满目疮痍,所到之处皆是汪洋,不少家具漂浮在水面,夹杂着大量的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发出刺鼻的味道。

因为道路阻断,我们只有涉水前行。看着眼前脏兮兮的洪水,我犹豫了,心中一阵恶心,脚步也无法往前挪一步。带队的村支书发现我没跟上,愣了一下,对我说:“你就在这里等着,我们把人救出来你再拍也行。”有那么一瞬间,我真的想过就这么等着,可仅仅是一瞬间。

犹豫了一小会儿,我就对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只是一些脏水就阻挡住了我前进的脚步,那些日以继夜奋战在抗洪一线的抢险人员,他们比我还辛苦,难道他们不知道脏吗?他们是怎么克服的?想到这,我一咬牙,坚定地迈出了这一步。

采访途中,无数逆行而上的救援队、志愿者、武警官兵感动着我,他们心中只有群众没有自己;打不垮的村民感动着我,他们顾不上流泪,团结一心保卫家园。

我们热爱每一个新闻现场。那是生活的画卷在眼前展开,是时代的脉搏在脚下跳动。我们热爱追逐真相的过程。每一次解开谜团、每一回还原事实,那背后的成就感,是热爱给予我们的最好回馈。我们热爱传递人间的温暖与希望。我们是爱的使者,用热爱点燃热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021年夏,我们家女儿也3多岁了,她妈妈每天给她扎个洋葱辫儿,跟在我后面“爸爸、爸爸”地喊着,那时的我觉得生活本该如此,岁月静好。

8月9日凌晨,一则新冠病毒阳性患者活动轨迹的通告再次打破了团风的宁静,我县淋山河镇张岗村某居民被确诊为阳性患者。台里决定派一个采访小组常驻在封控区,及时报道实时情况。

当时,台里的记者大多是女同志,我觉得我应该站出来。于是,我主动请缨,和另外两位同事走进了封控区。

进去之后,我们发现情况比想象中的更严峻,患者活动轨迹十分复杂,致使淋山河全镇都进行了封闭管理。

30多度的三伏天,我们身穿防护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我们拿起摄像机,检测点拍核酸检测,患者家中拍消杀,村里拍排查。我们在路边睡过觉,在引擎盖上吃过饭,忙碌地过着一天又一天。虽然病毒也许就在身边,但当时的我们心里真的没有恐惧和不安。

深夜,女儿跟我开视频,才想起来家里还有几天未见的老婆孩子。女儿跟我说着她每天开心和难过的事,突然眼中的泪水啪嗒啪嗒往下掉,说:“爸爸,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我想你了。”我跟她说,很快。于是我挂断了视频,因为我怕我一个大男人也会忍不住掉眼泪。

那段时间,每一天都是挑战,但我从未退缩。因为我知道,只有把最真实的情况传递给大家,才能凝聚起全县人民的抗疫力量。重担千斤、使命光荣,我也为自己是一名新闻工作者而自豪。

时光荏苒,一晃我在这个岗位上干了10年。我还是一如既往怀揣着对记者职业的热爱,砥砺前行。用热爱去感知世界,用报道去影响世界。因为热爱,我们无所畏惧;因为热爱,我们永远年轻!

创意编辑部

庞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节的故事:《此心安处是吾乡》

去年,有这样一个热点词汇——“我想离开浪浪山”,这句话源自一部国漫动画片《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里面有一只生活在浪浪山,平平无奇默默无闻的小猪妖,剧里他的一句“我想离开浪浪山”被大家引申为想要挣脱束缚,去到更广阔的天地闯荡的宣言。团风在一些人的眼中也许也是一座浪浪山,在他们的眼里人生就只有两条路,去到外面的世界追梦和回家过平凡的一生。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两条路变成一条——回家追梦。

在栏目《小城故事》采访中,我认识到了一位农民作家施卫平。在城里打工有了积累的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在城里安家落户,他选择回到家乡。2015年,施卫平回到家乡,投入6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迷你型”农场,他还给农场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八里香家庭农场。他说,城里再好,也不是自己的根之所在,任何一个外来人都没办法像自己一样去热爱这片土地。回到家乡后,施卫平更是文思泉涌。他在经营家庭农场的同时,再忙再累也不忘伏案写诗,他以诗为伴、以写诗为乐,生活充实又自在。

目前,施卫平经过十七八年打磨的一部40万字长篇小说《天云山》即将发表出版,在这期间的反复推敲、修修改改,都寄托着施卫平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眷恋,也治愈了乡村外迷茫的人,把日子过成诗,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施卫平做到了。

每天都有在团风东走西顾的机会,今年仅仅是我成为新闻工作者的第一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已经遇到了很多这样的人和事。有平凡的她,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助力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有身着戎装的他,常常穿行在大街小巷,护一方安宁;有恪尽职守的他,砥砺前行,推动着团风示范区建设;有心怀热爱的他,站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他们带着对家乡的热爱,用个人微薄渺小的力量,投身于时代发展的洪流。

我在2023年7月入职,是台里晚辈中的晚辈,却轻轻松松融进了这个集体里,这让我报到前夕的忐忑变得毫无生存土壤。非常幸运加入团风融媒,在创意编辑部这个温馨的集体中学习成长,记得第一次参与短视频编辑是2023年8月4日的高温防暑,第一次参与《面对面》栏目是8月9日但店镇暗访,第一次和部门同事们外出干饭是9月22日,第一次作为《小城故事》出镜记者的采访拍摄是12月1日,人生第一次过记者节是去年的今天……单位领导同事耐心地传授,而我在“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学艺”后,忽然觉得这个“小猪妖”开始有新闻工作者的样子了,由“我想离开浪浪山”变成了“我想留在浪浪山”。

南方周末在新年献词《把孤岛连成大陆》中说到:始终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我从恩施来到团风,回家的路虽然变远了,但我在中心七楼可以看见团风最漂亮的蓝天白云。如今的我早已不惧怕留在浪浪山,而是要扎根在浪浪山。未来我也会继续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镜头记录美好瞬间,奔跑在团风的每一个山川角落,一起建设更好的浪浪山。

讲亲历故事

谈采访过程

说内心感受

还原那动人的一幕幕

在此

让我们将最真挚的祝福和敬意

送给每一位不断奋斗、乘风破浪的

新闻工作者!

原创投稿邮箱:2572671722@qq.com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团风宣传 (tuanfengxuanchuan)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殷云

初审:宋淇

终审:陈利

版权声明

凡团风县融媒体中心的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团风县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团风县融媒体中心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违者团风县融媒体中心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