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技向“新” 产业提“质”

——崂山区加快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崂山区深入落实中央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关部署,创新实施“繁星计划”三年行动,全方位构建从支持科技研发、畅通成果转化到培育新兴产业的创新生态链,精准施策培育新技术、新成果、新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 产业产值比重、 新经济潜力企业数量均居全市首位,“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40%,走出一条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扩大新科研供给,“从零到一”突破关键技术

坚持以科技谋发展,以创新带高新,全面提升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着力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力、创新人才吸引力、产业创新策源力。

一是校地共建服务源头创新。鼓励引导中国海洋大学等4所驻区高校对接区域优势产业,深化校(院)地合作对接沟通制度,建立校长基金制度,健全技术共享、成果共有、风险共担工作机制,联合搭建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13家,双向提升高校院所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和产业承接高端科研资源能力, 推动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等指标稳居全省首位。

二是产才融合加速科研攻关。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主动融入全省“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建设,深入落实“汇智崂山”人才政策,配套完善按薪定才、以赛选才、自主荐才等招引机制,支持引导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通过离岗创业、兼职兼薪、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创新, 集聚国家高层次人才230人,人才总量突破2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6%, 相关做法荣获“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

三是产研联动匹配市场需求。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建立“企业牵头、政府引导、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支持海尔、海信、歌尔等“链主”企业制定卡点技术攻关路线图,与驻区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智库共建一批“应用型、地方性、市场化”研发机构;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赴高校院所发布技术攻关需求、对接产研合作项目,使用“赛马制”择优支持,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实现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突破80%。

二、畅通新成果转化,“从一到多”延伸创新链条

围绕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之间的中试熟化、转移转化、场景应用等关键环节,建立以产品应用为核心的创新服务链条,着力打通从纸上技术到线下产品的转化路径。

一是搭建成果中试熟化平台。创建“繁星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组建科技成果转化联盟,鼓励支持院校研发端、中心检测端、企业产品端三方共建中试熟化平台,进一步提升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中科院青能所转化效率,优化青岛EDA中心、SGS“一带一路”创新研发中心服务水平,全面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高新技术产值比重全省领先,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培育技术转移服务市场。坚持以高水平专利服务、高效率技术转移赋能高质量成果转化,先行布局 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 , 探索“专利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新范式,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用电器等产业专利审查周期由平均十六个月压减至三个月,平均授权时间缩短70%,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户崂山。

三是开放未来产业实验场景。面向未来产业前沿和城市发展方向,鼓励支持技术驱动类、业务驱动类、集成应用类三大场景建设, 转化征集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智能化产品等企业改造需求, 发布工业赋能场景50个, 加速技术迭代升级和产品应用推广。前沿培育卡奥斯、特来电智能充电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国家、省、市认定平台27家、全市占比 约 50%。支持海尔卡奥斯连续五年蝉联国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榜首。

三、强化新产业培育,“从多到优”厚植发展生态

聚焦科技企业的核心要素供给,实施惠企政策、融资贷款、政务服务“三大变革”,全力打造科技企业在崂山专心创业、放心经营、安心发展的营商环境。

一是以“定制化”政策破解新质产业“适配难”。实施惠企政策“供给侧改革”,通过鼓励产业“链主”主动“提需求”“拿初稿”,在全市率先出台《崂山区实施“繁星计划”三年行动方案》,配套制定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25个“一业一策”政策集群, 持续 完善“科小储备-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发展梯队,推动高企总数突破1000家,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产业分别获评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未来产业集群, 虚拟现实等7条重点产业链条总规模近1800亿元 。

二是以“市场化”投资缓解新质产业“融资难”。为破解科技企业“轻资产、高风险、价值评估难”的融资痛点,在全省探索“先拨后股”支持模式,探索“国企+银行、商行、投行”合作研判路径,遴选发掘出一批发展快、潜力大、前景好的优质项目,强化股权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多元化投入支撑, 以财政投资“背书”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成功培育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其中,海尔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居全球第一,海信电视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

三是以“数字化”服务化解新质产业“办事难”。 坚持以科技企业“办事体验”为导向,创建“崂省事”政务服务平台,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牵引,80个政服务事项全流程电子化审批,120个政务服务事项跨层级、跨街道同标准“一窗综办”,推动“址定行”智慧选址、证章“无感领取”、奖补“免审领”等服务省市领先。同时,拓宽电子证照、数字章码应用范畴,实现96%企业开办不见面审批,超1000个事项“免证办”,以更高水平开放为提升新质生产力、城市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崂山区建设质量强区 打造品质发展新高地

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近年来,崂山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质量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连续6年获青岛市质量评议A类等次,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山东省首批质量强县,质量工作对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一、夯实基础,构建质量强区工作推进体系

一是加强统筹,构建更加完善的质量引领机制。建立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崂山区高质量发展暨质量强区创建工作会议,编制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出台“1+9”升级政策包,兑现产业扶持资金37.4亿元。持续开展质量强区、质量强街、质量强企示范活动,强化质量标杆引领示范,每年兑现资金约5000万元,其中设立崂山质量奖,最高奖励300万元。

二是标准引导,构建更加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实施“标准化+”战略,在全市率先完成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建成国家家用电器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制定全省首个县区级商务楼宇等级评定规范,目前拥有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21个,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984项,荣获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17项。突出抓好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基础能力建设,依托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的“国字号”优势,为社会提供标准、计量、检测认证等质量基础服务。创新“互联网+质量服务”模式,依托青岛国家质检中心基地,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性技术服务。

三是营造氛围,构建更加有为的质量共建机制。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推动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实施专利导航创新工程,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全区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220家,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创新开展质量月、品牌日、知识产权周等活动,推动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近3年,先后获批国家专利奖17项,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0件,居全省首位。

二、彰显特色,打出质量提升“组合拳”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提升质量供给水平。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2024年市级立项支持项目25个,扶持资金3990万元。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区内聚集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0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科技企业创新主导地位,5家科技企业获批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全市占比超60%,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20家。

二是强化品牌培育,打造质量示范标杆。加快品牌创立,引导企业构建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建立名牌创建培育库。目前,全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家,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中国驰名商标23件,好品山东品牌11家,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51家,综合水平居全省前列。打造品牌载体,发挥崂山山海资源禀赋优势,在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工作中深化品牌建设,培育全域旅游等一批知名品牌示范区,打造王哥庄西施舌等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品牌营销,广泛征集并发布崂山区十大优秀品牌案例,30多家企业开展品牌价值评价活动,培育以青岛巨峰科创商标品牌指导站等为代表的第三方品牌服务市场,不断提升崂山品牌美誉度。

三是强化监管效能,守牢质量安全底线。创新开发“云商”大数据监管服务平台,全国首创“一三三”智慧监管模式,为全区9.2万家市场主体建立“全景画像”,构筑信用等级和风险指数“双评估”体系。出台包容审慎监管实施办法,给予新业态、新模式充足包容期。紧盯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产品质量监管,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区级食品抽检合格率97.19%,工业产品抽检合格率95.68%,药品抽检合格率100%,获评“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基层监测机构联系点”。

三、全面推进,保障质量强区建设多点开花

一是聚焦实体经济,推动工业质量打造新标杆。集中力量保障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起势成势,持续做大做强7条重点产业链,高水平规划建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专业园区。以459家“专精特新”企业为主力军,积极开展装备升级、技术攻关、顾客满意度提升等专项行动,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9家、居全市首位,省级瞪羚企业47家。制定年度质量提升计划,培育全市唯一的中国质量奖—海尔,以及省长质量奖2个、市长质量奖9个、崂山质量奖38个。

二是聚焦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展现新图景。 以质量提升工作全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69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资店均建立溯源系统,16家企业成为全国农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系统试点单位,打造“崂农心礼”优绿特新品牌矩阵,“崂茶一号”成功申报国家品种登记,崂山龙须、 崂山蜜杏等7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高标准抓好示范景区、片区、村庄等建设,创建省级景区化村庄4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5个、区级美丽乡村覆盖率达100%,启动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流清湾片区入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大崂樱桃谷生态旅游区获评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是聚焦城区发展,推动人才集聚形成新高地。做优做实“汇智崂山”人才系列工程、现代金融和虚拟现实2个省级“产业链人才联盟”、常态化“揭榜挂帅”机制的质量工作支撑,2024年新培育泰山系列工程人才11个,崂山区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扎实做好崂山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质量工作保障,助力打造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国际化人才高地。

来源:崂山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