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金秋十月,北京天坛公园内,两个身影并肩而行。一位是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另一位则是刚被任命为水利部长的傅作义。两人边走边聊,忽然毛泽东话锋一转,问出了一个令傅作义措手不及的问题。这个问题,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从军阀到水利专家

傅作义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如雷贯耳。但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个打仗的料,却不知他还是个治水的高手。

傅作义出生在山西一个靠近黄河的小村庄。从小,他就亲眼目睹了黄河泛滥给家乡带来的灾难。那些逃难的乡亲们痛苦绝望的表情,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里。长大后的傅作义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要治理这条大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会来了。1939年,傅作义被蒋介石任命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他负责的区域正好是黄河流经的河套地区。这下可好,傅作义终于有机会大展身手了。

当时的河套地区虽然土地广袤,但能种庄稼的地方却不多。傅作义带着10万大军来到这里,吃饭问题立马成了头等大事。他琢磨着:光靠种地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啊,得想办法把荒地变成良田才行。

说干就干。傅作义请来了水利专家王文景,开始大刀阔斧地搞水利建设。他一声令下,军队立马变身施工队,挖渠道、修水坝、建堤防。短短几年时间,河套地区就多出了40多条大型水渠,总长度超过4500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手操作可了不得。原本贫瘠的河套地区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当地老百姓都夸傅作义有两下子,不光会打仗,还会治水!

从此,傅作义在军界和水利界都有了响当当的名声。谁能想到,这段经历竟成了他日后担任水利部长的重要砝码。

水利部长的烦恼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该给傅作义安排个什么职务?有人提议让他当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毛泽东听了直摇头:"不行不行,对傅作义来说,这待遇还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可没忘记傅作义在和平解放北平时立下的大功。他琢磨着:这人不光会打仗,还懂水利,何不让他当个水利部长?

就这样,10月19日,54岁的傅作义正式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这位老将军激动得差点掉下眼泪,他在就职演讲中感慨道:"在国民党那会儿,我拿着美金想买个部长当都买不到。如今共产党毛主席让我这个起义将军当部长,这是毛主席的英明啊!"

可没等傅作义高兴多久,麻烦事就来了。

有一天,傅作义开完会出来,发现自己的专车不见了。找了半天,才在一个偏僻角落里找到。司机支支吾吾地说不知道是谁把车开到那儿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事儿看似小,却让傅作义心里直打鼓。他隐隐感觉到,水利部里有人在排挤自己啊!

原来,水利部里除了傅作义带来的几个亲信,其他人都是根正苗红的老革命。在他们眼里,傅作义这个"国民党余孽"就是个外人。大伙儿私底下都不愿意听他的。

反倒是副部长李葆华,深得部里同志们的信任。啥事都爱往李葆华那儿报,以至于部里的文件上总是只有李葆华的签字。

傅作义心里憋屈啊,可又不好跟中央领导告状。他只好装作没看见,继续干自己的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时间一长,总有人会发现这事不对劲。作为一把手,文件上连个签名都没有,这不是扯淡吗?

终于有一天,毛泽东趁着看运动会的机会,把傅作义叫到一边,旁敲侧击地问起这事。傅作义虽然嘴上说没事,但毛泽东哪能看不出其中的门道?

事后,毛泽东把这事告诉了周恩来。周恩来一听就火了,立马把水利部上下叫到国务院开会。周恩来当着众人的面下了死命令:"以后水利部的事,没有傅部长批示一律无效!还得让傅部长列席党组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下可把水利部的同志们吓得不轻。从此以后,再没人敢绕过傅作义了。傅作义总算是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一把手。

学无止境的老将军

这事过后,傅作义彻底放开了手脚。他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傅作义知道自己在水利方面是个门外汉,但他不甘心就这么混日子。他跟下属说:"咱不能光坐办公室,得多下去跑跑,向群众学习。这样才能不辜负主席和党的信任啊!"

说干就干。傅作义带着这股劲头,南征北战。长江黄河他去了,黑龙江珠江他也没落下。哪儿有水患,他第一个赶到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么一干,就是23年。从1949年上任,到1972年因病辞职,傅作义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全国各地跑。要说中国哪条江哪条河,就没有他不熟悉的。

傅作义这股干劲,让原本对他有偏见的同志们都服了。大家发现这位老将军不摆架子,做事认真,对谁都客客气气的。慢慢地,部里的工作氛围越来越好,大家都团结一心地搞水利建设。

时间一晃到了1972年。干了23年水利部长的傅作义,身体实在吃不消了。他觉得自己这个"病秧子"再干下去,反倒会耽误工作。于是,他主动提出辞职。

两年后,傅作义因病去世,终年79岁。他去世后没多久,香港《大公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盛赞傅作义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这篇文章在海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