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导 读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终于申遗成功!时至今日,中轴线仍在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使命,申遗成功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中轴线未来会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申遗成功后,北京文旅发展有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彬汕做客北京电视台《数说北京》栏目,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千米,共镶嵌着万宁桥、景山、故宫等15颗璀璨的遗产明珠,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时至今日,北京中轴线仍在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使命,永定门向南,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以开放的姿态连通世界;钟鼓楼向北,贯通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延长至燕山山脉,形成壮丽的城市景观。
中轴线这张文化金名片,未来会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近日,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风景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彬汕走进北京电视台《数说北京》栏目,和现场嘉宾及主持人共同探讨北京中轴线的“新课题”: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如何最大限度释放文化价值?
点击观看节目完整视频
认识中轴线,守护历史脉络
Q
主持人:北京中轴线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作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它的魅力或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彬汕:
北京是中国理想都城的杰出代表,中轴线是理想都城里面非常重要的总体结构,如“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样的一些独特布局;也寄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道,如中轴对称、左右平衡的理念。这些内容在单独的景点里面是体会不到的,只有把它放在一个城市的格局里面,才能有深刻体会。同时,中轴线上除了景点,还有大量的城市空间,更多体现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其实老百姓的生活我觉得也是我们要向全世界去展示的一个方面。可以说,中轴线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老北京传统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全国人民和全球游客体验中华文化和中式生活的绝佳素材。我们可以看到,中轴线上的前门、天安门、故宫、天坛,一直都是北京的热门景区。
图片来源:图虫网
Q
主持人:中轴线在2012年就已经启动申遗工作了。既然有了故宫、天坛等,这些都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为什么一直积极推动中轴线申遗?从建筑的角度看,申遗成功有哪些意义?
王彬汕:
首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进一步了解并认可的一种重要方式。中轴线申遗实现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扩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核心理念,它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而不是一个点。可以说,中轴线把这些文物和历史街区的价值提升到了人类突出普遍价值的高度,这在文化的认知上是一个质的飞跃。
图片来源:图虫网
其次,申遗是北京老城保护的重要抓手。中轴线串起了北京多处历史街区,我们可以针对一些重点地区,先行去保护它、打造它,把它们更好地展现给世界。北京旧城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一部分会成为世界遗产的核心区、缓冲区,形成了不同的层次,理清了总体结构,也使得更有力、更精准、更高效的保护措施可以进一步推进。目前钟鼓楼片区、前门片区都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和尝试,变化很大,也为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再次,以前很多人对北京旅游的认知就是长安街这一条线,随着中轴线申遗成功,北京的旅游格局会形成“十字型”架构,这恰恰跟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格局是完全一致的。而且长安街这条线又延长了很多,往西到了首钢园,往东到了城市副中心、环球影城这些新的旅游点。中轴线申遗之后,北京的旅游就会变成“两条线”,东西向的长安街一条线,南北向的中轴线一条线,以后还可以继续延,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旅游线路和相关服务设施,把这些资源统筹成一个整体,使北京的旅游格局更加完整。
依托中轴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Q
主持人:围绕中轴线的文创产品和内涵,目前的产品开发是怎么样的?怎样才能制造出更多好的、有意义的文创产品?
王彬汕:
我们做过一个关于旅游文创商品的大数据研究,卖得好的产品多数是有趣、好用、不贵,价格在50—100元之间,主要是一些能吃、能看、能用的东西。国内游客比较关注美食,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发挥空间。例如,日本几乎每个著名景点都有自己的特色糕点和糖果等伴手礼,这种独特、甜蜜、好看的旅游产品很受欢迎,而目前北京这样的文创还不够多。我记得吕舟教授曾提到过一个“冰糖葫芦”的故事,说带孩子去逛老城,孩子记住的不是那些建筑形象和历史故事,而是可以吃到冰糖葫芦。
另外,中轴文创还可以孵化一些独特的IP,比如故宫猫就很有名气。未来,城门楼的雨燕,钟鼓楼的鸽子,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类似文章?
图为钟鼓楼常设主题展览《时间的故事》,
它被称为中轴线上的示范工程和眼珠子工程,
也是文物活化利用的典范案例。
图为中轴文创—中轴线护照,
方便集章爱好者收集、展示中轴线沿途打卡点印章,
让轴线之旅更有仪式感。
Q
主持人:面对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来旅游的游客,我们该如何设计旅游线路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比如北京地铁二号线和八号线都有中轴线专列,还有其他的游览方式吗?
王彬汕:
中轴线很长,地铁8号线为中轴旅游提供了强大的交通支撑,但8号线是地下交通,应该鼓励更多的地面游览方式。
中轴线旅游可以区分不同的段落和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比如在中轴线的核心段落,从前门到天安门、故宫、到北海、再到什刹海、钟鼓楼这一片区,更适合步行的这样一种感觉,需要深度地去体验它;从永定门到前门这一段,则可能更适合骑行;而从钟鼓楼延长到奥林匹克公园就更远了,需要乘坐地铁。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路段,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比如有步行的漫游地图,也有骑行地图;还要根据不同的故事和游览方式,配置不同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点,这是需要在城市未来的建设更新里面重点关注的。
Q
主持人:人们对于消费有了更高的需求,像中轴线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占比的提升,包括老城的改造,对北京城市风貌和居民生活有哪些影响?
王彬汕:
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提升是很明显的,这种提升不仅是物质上的提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这种文化的自信感、自豪感,会促进大家进一步去保护好我们的中轴遗产。
我觉得北京中轴线遗产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有大量的居民,同时又有非常多的游客,这个游客量大到可能全国很多景区都比不了。中轴线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仅是景点旅游,也是城市漫游。
中轴线上有大量主客共享的城市空间。中轴线的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些地区的风貌,增加了这些地区的活力,游客可以体验到更多目的地的生活场景和市井消费,包括地方美食、休闲购物、夜间娱乐等等。同时中轴线所在区域的城市环境、文化空间和公共服务的提升,也会让居住在遗产区域内的老百姓切切实实地感到更多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未来,中轴线会形成很好的主客共享、共融的空间。
创新保护模式,在发展中守护中轴之美
图为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
借助数字手段古老的中轴线在保护和传承中得以发展。
Q
主持人:科技助力中轴线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那么在整个的中轴线发展当中,如何让科技助力中轴线文旅产业创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呢?
王彬汕:
首先,如此宏大的中轴线,需要一个空中视角的全景体验,数字孪生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这一技术目前已比较成熟,游客在“云上中轴”APP就可以体验中轴线上的遗产点。
其次,可以用数字技术复原一些历史场景,带我们去到更多现场无法进入的空间,再现当年的辉煌。未来,还可以引入NPC角色在现场做更多讲解,也可以利用AI提供多语种、个性化的解说体验。
第三,数字技术还可以做二次开发和创作,可以实现超现实,可以二次元,可以形成更多的衍生IP。这些二次创作,有很多符号化的内容,可以把各种各样的东西集合在一个大空间里面,产生新的碰撞,产生新的故事,诞生一些新的艺术作品,而这些内容会形成中轴线新的吸引力,新的旅游产品。
Q
主持人:对于未来,您如何看待北京中轴线在文旅产业中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王彬汕:
说到未来,我觉得比较近的变化,那就是北京会从“景点旅游”变成“城市漫游”。我们步行也好、骑车也好、乘坐公交车也好,沿着中轴线,去漫游这个城市,去深度体验它,而不是只在景点做短暂停留,这种感受是更深刻的。整个中轴线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深度体验的空间,会变成北京旅游最精华的游览路线。而申遗成功,进一步明确了它的突出普遍价值,能让全球游客深度了解中华文化,读懂中国。
我们放更长远来看,这7.8公里的中轴线并不是一个局限的空间,现在事实上这个中轴线已经是往北了,已经到了五环,还有极大的成长空间,会逐步形成“适应时代、服务人民”的多元化旅游产品。
中轴线上古都文化的内容特别多,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外延的奥林匹克公园这一片,“文体旅”深度融合的场景正在蓬勃发展,鸟巢的演唱会、奥森的长跑都已成为一种符号;中轴线再往北,有小汤山的温泉康养,有昌平的未来科技城,再到燕山大杨山有银山塔林,现在的自驾游和骑行游已经小有名气。
展望未来,中轴线会延长成以城市休闲和绿色空间为核心,向整个自然开放的轴线。这个轴线是服务于人民的,服务于未来发展的轴线,它的未来我觉得是非常可期的!
外联/统筹|宣传办公室
编辑/排版|李刚
封面图/图片|北京台栏目组、图虫网
供稿|清华同衡 宣传办、风景旅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