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法治体系中,宪法无疑是所有法律中最重要的一种。
其不但对国家的政体做出了解释,更是其他所有法律在制定过程中的“参照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宪法的支持,那么政府的统治合理性,就没有办法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这也让制定宪法成为了每个政权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却是在1954年才正式颁布的。
新中国政府为何要等待五年?在第一部宪法的颁布过程中,苏联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共同纲领的制定
在解放战争中,随着战局的逐渐明朗,党中央领导人也开始着手准备将来的治国工作。
在1947年的中共十二月会议中,就有人提出新中国政府需要有一本自己的宪法。
而且,此前在根据地已经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这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
▲十二月会议旧址
但是毛泽东同志却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想要组建人民政府是相对困难的,既然政府体制都不能完善,那么宪法的制定就更要放到后面讨论了。
不过,他对于宪法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知,在会议中也认可部分同志,可以开始着手研究宪法问题。
到了1948年年中,解放战争的局势继续向好的地方发展,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也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政府的组建中。
毛主席的构想是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举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完成政府组建以及宪法起草等议题。
但依照当时的形势,就算解放军在正面战场上势如破竹,但想要在短时间内解放全国并让全国代表们参加大会,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必须由人民代表大会起草完成,这让宪法的制定也困难重重。
▲新政协第一次会议筹备组
再三权衡之下,党中央决定先通过举办政治协商会议的方法,通过一份各党派各人民团体认同的 “纲领政策”或 “施政纲领”。
并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进行新中国的建设和第一届中央政府的构建,在时机成熟之后,再举办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1949年6 月 15 日至 19 日,新政协筹备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将制定共同纲领草案作为新政协筹备会的中心任务之一。
在经过了近三个月的讨论之后,以周恩来为组长的小组,完成了共同纲领草案的起草,该草案也在后续会议上讨论通过。
▲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会场
这份共同纲领,自此便成为了新中国建立以及国家初期建设的指导方针。
在共同纲领公布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刘少奇更是评价这份文件为“人民革命建国纲领”,这充分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共同纲领的认可。二、斯大林的建议
在共同纲领颁布后不久,新中国便正式成立了。
在建国初期,全国军民展现出了极高的工作热情,共和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欣欣向荣。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更是击败了强大的美军,这让全国人民都拥有了极强的自信心。
如此局面也让党中央领导对于政治协商会议,以及共同纲领的作用颇为认可。
由于当时中国有许多地区才刚刚解放,新中国的政治基础还不稳固。
因此党中央认为可以让政协会议,继续主导国内政治工作一段时间,还不急着开展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
▲刘少奇
针对这个想法,我国政府也咨询了苏联方面的意见。
在1952年9月底,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参加苏共十九大,在抵达苏联后,他便与斯大林进行了会面。
在这次会面中,刘少奇表达了中国想要推迟举办人民代表大会的想法。
他最强调的两条理由为:共同纲领深受好评以及中国的现状还不适宜举办普选。
斯大林听了刘少奇的想法之后对此十分重视,他先后两次找到刘少奇,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意见。
他认为虽然新中国的政治协商会议,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但其依然存在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政协代表不是人民选出来的。
由此引申中国政府的官员,就更不是人民意见的反映了,这会给敌人留下口实,攻击新中国政权的合理性。
再者共同纲领,虽然具有一定的宪法性质,但他毕竟不是人民代表制定的宪法,在国际社会上很难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
这对于新中国国际形象的建立,也是十分不利的。
▲工作中的斯大林
至于国情问题,斯大林拿出了阿尔巴尼亚做例子。
他说阿尔巴尼亚作为小国,也已经成功举办了人民代表大会,并制定了宪法,作为国情更好的中国,不应有这方面的担心。
刘少奇在听了斯大林的回复后,赞同了他的观点,并当即表示在1954年举办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制定宪法,应该没有特别的困难。
在回到北京之后,刘少奇将斯大林的意见,传达给了中共中央。
毛主席和周总理对此高度重视,认为斯大林的建议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并开始着手准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工作。
在后续的政协会议上,党中央向其他党派人士宣布了这项决定,也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
▲阿尔巴尼亚风光
随着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制定宪法的社论,我国的宪法制定工作也正式展开。
后续党中央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制定小组,开始编写宪法草案。
虽然我国开始制定第一部宪法和斯大林的建议,有着直接关系,但其实在建国之前我国领导人就已经开始考虑宪法相关问题了。
因此“五四宪法”的制定,绝非临时起意,参加制定工作的人员,态度也非常积极。三、宪法的修改过程
在制定宪法草案的时候,工作组的成员,难免会受到苏联宪法的影响。
因为当时苏联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国家面积又和我国颇为相似。
▲苏联人民代表大会
而且当时国内的不少法律专家都在苏联学习过,他们对于法律的理解方式,受到了苏联文化的影响。
因此该小组起草的第一份宪法草案中,有非常明显的“苏联特征”。
其中的部分法律条文,甚至就是直接来自于苏联的1936版宪法。
有了苏联宪法做对照,宪法制定小组的工作人员们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初稿的编写,这为次年成功推出宪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在初稿完成之后,中共中央将该文件送到莫斯科,交由苏联中共中央评估。
苏联方面对此高度重视,包括司法部长戈尔舍宁,以及总检察长鲁坚科在内的多名司法界高官以及法律专家都参与到了评审修改工作当中。
之后,他们将所有的意见整合成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修改意见》 和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结论》这两份文件,并将其交到中国政府手里。
这两份文件中,包含了许多方面的意见。
其中既有关于调整宪法章节结构这样的整体性建议,也有对个别字词的修改意见,这些细致的建议,足以说明苏联方面的用心和负责。
我国宪法制定小组的工作人员,对于苏联专家的意见也非常重视,他们采纳吸收了其中的部分意见,这让我国的第一部宪法变得更加的完善。
除此之外,苏联制宪时的部分方法,也被我国政府所采纳。
在1936 年,苏联宪法草案形成后,紧接着苏联政府便将这份文件放到全国人民中间,进行讨论。
热情高涨的苏联民众,共计提出了约 200 万件修正、补充意见和其他建议。
最后,宪法修订委员会采纳了 47 件意见,其中不乏原则性建议。
我国宪法制定小组的工作人员,借鉴了苏方的经验,在制定初稿的时候,他们就邀请了8000多人参与评议。
在1954年6月,他们又把修改后的宪法向全社会公布,并希望大家给出修改意见。
▲宪法草案公布现场
当时宪法文件在全国各地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百姓纷纷针对宪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最终共有1.5亿人(当时总人口6.03亿)参与了讨论,并提出了118万条修改意见。
其中部分意见被宪法小组所吸收采纳,这个过程也让更多的百姓对于宪法的概念,有了明确认知,对普法工作做出了巨大的推动。
在制定五四宪法的时候,宪法小组的人员也并没有完全照搬苏联宪法,而是针对我国的状况对部分条款进行了改编。
比如依据过渡时期的国情制定了具有过渡性质的宪法,我国在设立国家主席、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国家机构的设置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于苏联宪法的规定。
其中的部分规定,至今依然在我国的政治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四宪法书影
因此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虽然是在斯大林的建议后开始制定的,并吸取了苏联经验的成果,但其中依然包含了全国百姓对于宪法的热情,以及我国法治工作者们的深入思考。
而这部宪法也成功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成为了新中国高速发展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