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受邀出访美国。
在按照行程安排参观美方军队时,随着“可算把你抓到”的声音,被一人从身后紧紧抱住,此人正是美方陆军司令沙利。
众人见状都非常疑惑,而张万年也是一脸茫然,但看着眼前这个热情的将领,也随之哈哈大笑。
“我们在越南战争中见过面”,沙利脱口而出。
而张万年显然对这浑然不知,那么,当时到底有怎样的相遇,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沙利说出“终于抓到你”的话语。
声名在外
沙利与张万年的缘分始于越南战争。
在越南战争中,张万年作为中方抗美援越的军官,前去指导越南作战。
在他的帮助下,越南一改之前连打败仗的局面,接连反击。
也正是这样,让美军方对他“恨之入骨”,将其列为头号刺杀对象。
而这,也凑成了沙利与张万年的首次交锋, 二人的结缘地为九号公路。
当时,张万年带领士兵在侦查敌情时路过此地,出于一名军人天生的戒备感,他隐约觉得周围有敌方埋伏。
伴随着一声枪响,张万年迅速躲进掩体使自己不充分暴露,好在有惊无险。
而开枪者正是沙利,当时的他还是一名侦察兵。
当看到越军经过时,因为之前看到过张万年的照片,于是便能一眼将其认出从而展开射杀活动。
沙利将这次的行动视为一次重要的立功机会,因为如果张万年死了,那么越方就会失去他们的“诸葛亮”。
但事与愿违,这次刺杀失败,让沙利对自己的冒失感到非常懊恼和遗憾。
但同时,张万年对潜在危险的判断和面对冷枪时的反应速度,让他心中也生出一丝敬意和佩服之情。
至此,他对这个中国将领也始终“特殊”关注着。而后一场战事的发生,彻底让他大开眼界。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拉开序幕。
在参加作战的二十多万解放军战士中,其中就包括张万年带领的被称为“铁军团”的127师。
而张万年此次对越作战也不辱使命,彻底在全世界打响了名声。
在中越边境有一条要塞之区,是两国都非常重视的作战地——支马。
这个地方是深入越区的必经之路,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一眼望去道路都是平坦的,但两边有连绵不断的山体环绕,正是隐蔽埋伏的好地方。
而越方也深知此地是中方的必经之路,所以提前进行周密的计划,设好埋伏,想要在这里就将解放军一网打尽。
因此,张万年在进军之前就将支马列为“难啃的骨头”。
鉴于之前抗美援越的经验,他对敌方的作战方式和套路有一定的了解,深知在支马这里会遭遇埋伏的风险。
如果这一战打不好,那么就会让全军士气有所动摇,不利于后续作战,所以张万年认为,必须要开门红。
但按照目前的形式,敌方显然占据先天的地理环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张万年深知,硬碰硬正面硬刚是行不通的。
在他的安排下,127师主要的作战对象为守护支马地区的敌军,而作战方式则是正面迎敌。
在这同时,派部队对敌军后方和侧面进行攻击围剿,使整个作战成一个包围圈的状态。
与此同时,调及相应的炮兵对准敌方阵地,等待命令。
并且要求在炮兵的攻势下,必须解决此地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敌军,其他的由步兵处理。
随着开炮的命令发出,无数炮弹如下雨般进入敌军阵地,越军在支马地区对我军的包围被打散。
解放军首战告捷,这对于后续作战的作用不言而喻。
而张万年此次的作战方式,也被称为“杀鸡用牛刀”。
在整个对越作战中,这种作战方式也不止一次的被使用。
1979年3月3日晚,按照中央领导的作战安排,张万年所带领的部队需要渡河去攻打敌军。
部队已部署完毕准备行动时,晚上七点,张万年接到最新命令。
攻打此市的主要部队由于沿途作战牵制而导致不能按照此前计划进攻,时间变为四日早上,因此,停止渡河计划。
但这让张万年犯了难,因为在接电话之前,已经有渡河的部队。
如今主攻计划有变,已过河的部队如果被敌军发现,那将会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这样的代价太大了。
而敌方也会知道我军的渡河计划,从而势必对防守更加看重,这将不利于后续军事计划的展开。
面对这样的困境,张万年脸色沉重。
经过各种利害关系的考量,他认为,目前这种情况只能主动发起进攻,并且应该火力集中去攻打。
目的就是制造声东击西的效果,让敌方火力点转移,从而放松对渡口的把守。
只要这一晚守住,那后续渡河进攻将会容易许多。
首长听后也同意了该方案,并且告诉他要用尽全力去“演戏”,不能让对方看出破绽。
而敌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击,如张万年所料手忙脚乱,从各方抽调兵力应对。
看着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张万年紧绷的神经终于有了片刻放松。
而他以攻为守的作战策略赢得了中央各级领导的赞赏,被各大军事报纸争相报道,在世界军事领域享有盛名。
随着战争的结束,张万年回到国内,由于他极高的政治素养和过硬的作战指挥能力,于1995年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身处重要位置,张万年对保家卫国的初衷也从未有所动摇,他坚信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出访美国
1998年,张万年受邀出访美国。
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张万年深知此次访美的重要性。
他要向美方传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以及中方无意进行世界争端,更不希望与美为敌的本心。
同时也要通过美方向全世界表明,在有关于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根本原则上,中国是不会退缩和容忍的。
而美方也对张万年的到来表示欢迎和重视,无论是安保、陪同访问人员,还是接待礼仪、欢迎仪式等各方面都给予了高标准了安排。
接见张万年的是科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
一见面,科恩就告诉张万年,当年在对越战争中的精彩表现,让自己十分佩服。
这次终于有机会见到真人了,二人也就两国军事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交流。
在此期间,有记者问到关于我国抢险抗洪的相关问题时,张万年再次传达了中国故事。
他表明,洪灾是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
在这场灾难中,有不可预知的风险和困难,是对我国人民的严峻考验。
而在这场考验中,中国政府和领导人从未放弃过斗争,我们不屈不挠,绝不放弃。
事实证明,我们是经得住任何考验的,不会被所谓的困难打倒,团结起来的力量不可估量。
在这次的美国之行中,克林顿打破以往会见外国宾客的常规,在张万年与美国其他高层会见时,克林顿主动前去与之相见。
他的这一举动,让中国乃至世界看到了美方对中国此次访问的重视。
张万年向克林顿此次前来会见表达了感激之情,他说道,中方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的,自己此次前来就是最好的证明。
同时也愿意为了维护和平安全贡献一份力量,二人对于军事领域的一些专业性的问题也相互交流互换意见。
而在这次访美中,让张万年意想不到的是,居然碰到了他的“仇人”沙利。
在参观本宁堡陆军基地时,沙利把张万年从后背抱住,并说着“可算是把你抓到”,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沙利将二人“相识”的来龙去脉说明后,张万年开玩笑的说自己差点就没命来了,众人听后一阵哄笑。
再次见到张万年的沙利,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
他告诉张万年,自己非常佩服他处事不惊的态度和极其灵活的应变能力,也极其大方的表示那次行动失败使自己非常遗憾。
并称自从那次射杀失败后,就一直关注他的一举一动。
尤其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表现,让自己敬佩不已,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对手,二人也至此结下了深刻的友谊。
而张万年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顺利结束访问回国。
功绩加身
访美之旅,促使两国在军事领域有了更深层的合作,对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很多人将张万年访美称为他的“高光时刻”,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作为一个爱国将领,张万年为我国的统一大业做到了鞠躬尽瘁。
1992年,张万年按照中央指令,出任香港驻军准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驻军对香港正式回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解放军部队驻扎香港,才能更有力的保护国家安全。
张万年对于驻港部队的组建非常重视,在会议上,他指出:
驻港部队的组建,是香港回归所有环节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的一部分,必须要严格挑选部队和士兵。
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将士的政治素养,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除此之外,能打胜仗的看家本领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须要挑选具有荣誉的英雄部队。
在他的指示下,大多挑选的是跟随毛主席在战争时期接受考验的部队。
在这期间,中英两国在驻军香港问题上的分歧不断涌现,英方几次以不同的理由对我国的方案进行反驳。
针对这种情况,1994年,张万年根据中央指示召开领导小组第七次会会议。
他再次强调必须加强对士兵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也不能放松对部队的建设,必须让其能够起着发扬国威的作用。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仪式上,张万年受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出席。
他曾说过,这是他见证历史最重要的一刻,在仪式上的军礼,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军队的威望,要让世界记住中国军人。
而当时穿的军装,他一直保留着。
随之一起珍藏的还有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军装,这对于张万年来说是最光荣的事情。
2003年,张万年退休。
退休后他一直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深知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一直坚持锻炼,同时也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和国际发展形势。
对于张万年而言,作为一个军人最重要的就是党和人民的认可。
邓小平曾说,张万年是一个真正带兵的人。这是对他作为将领的肯定,对他为祖国和人民所做贡献的肯定。
由于张万年常年带兵在外参与战事,对作战地形地势的了解掌握以及分析非常快。
彭德怀曾说,他的脑袋就是活地图。言语中,无不显露出对这位将领能力的认可。
结语
回顾张万年的任职生涯,他所做的都是为了祖国安稳和人民幸福。
在战争年代,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接受组织安排四处征战,凭借其超出常人的胆识和作为将领的智慧,完成一次又一次任务。
在和平年代,他也没有坐享其成,而是在其位谋其职,继续为了我国的外交事业和统一大业奔波。
他的作为,将一个共产党人不计回报、为国为民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他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老一辈革命者那种不屈不挠、永不服输、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自己的精神。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或许无法真正体会当时先人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艰难。
但生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党史,了解那段岁月,珍惜当下生活。
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树立爱国思想,延续先辈的优良作风,忆苦思甜,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