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公众会以吃瓜的形式消遣节目,会通过争论给节目带来热度,甚至会通过群嘲明星获取自我存在感和集体认同感;另一方面,明星也需要讨论和关注来保持热度,因为曝光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知名度和商业价值,至于“是黑是红”,他们或许没那么在乎。
作者|夏尔、编辑|孤鸽
随着综艺《花儿与少年》第六季(以下简称《花少6》)热播,“花学”再次上桌,成了网友们吃瓜冲浪的重要谈资。
就节目看,《花少6》无疑是一档“花学”集大成之作,名场面不胜枚举:“4个人吃9人餐”“周雨彤私拆金晨礼物”“全员沙发夜谈”……节目中的“花学”课件病毒式在全网传播,从嘉宾到节目组都被网友们拿着显微镜轮番审判。
只最近一周,就诞生了“周雨彤发文”“花少骨瓷”“陈好恶意剪辑”等多个高位热搜。
与热度背道而驰的是《花少6》持续下降的口碑:豆瓣开分4.8分,如今已降到了3.9分,创下《花少》系列的豆瓣最低分,而上一季《花少5》还高达9.2分。在此之前,即便是作为“花学起源”、争议最多的《花少2》都拿到了7.1分。
新一代“花学”为何在收获巨大流量的同时不得人心?这成了《花少6》最大的疑问。
从2014年的《花少1》到如今的《花少6》,《花少》系列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决定《花少6》口碑的,不仅仅是节目组的设置问题、嘉宾的选择问题,还有国内真人秀的节目生态、明星与公众对真人秀的态度,以及舆论对明星的态度变化。
这些“变量”均影响着节目,让“花学”具备了不同的形态,陷入了不同的舆论场。
“花学”是时下流行的互联网学科之一,起初是一门研究综艺《花少2》的学问,概因《花少2》中的明星嘉宾们搞小团体、互相挤兑、勾心斗角、人设崩塌,引发了网友的冷嘲热讽。
网友们逐帧分析,挖掘出了诸多史诗级的尴尬名场面,比如“杨洋走丢事件”“房车帐篷事件”等。而许晴的那句“因为上一季的人都正常”,更是成为了最意味深长的“花学”语录。“花学”这门独特的学科由此形成。而专门研究“花学”的人,则自诩为“花学家”。
《花少2》中许晴的“花学”语录
“花学”的产生,主要源于观众对“综艺越来越无聊”所产生的不满。相较一团和气、主打“peace&love”的众多真人秀来说,《花少》系列意外满足了人们的窥私欲,满足了人们“希望从中看到冲突”“看到内娱真人”的节目预期。
《花少》系列本质上是一档明星公费出游的旅行真人秀,它将性格迥异的明星们凑在一起,在拉近社交距离的同时,激发出了他们真实的社交属性。由于旅游期间节目组给出了诸多限制,临时组成旅游搭子的嘉宾们,很容易因此滋生矛盾——考验明星的情绪忍耐力,更考验他们的人情处事。
和上一季一样,《花少6》继续开启“一带一路”国家的游学体验,陈好、宋茜、刘烨、金晨、周雨彤、邓恩熙、侯明昊、田嘉瑞、荣梓杉九位嘉宾组成“花少姐弟团”,在经费有限、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前往智利、法国和坦桑尼亚三个国家,完成旅行兼研学活动。
明星们语言上的交锋、面和心不和,构成了《花少》系列的主要看点:谁存在“人设落差”、谁对谁不满、谁跟谁抱团、谁在耍脾气、谁在和稀泥……都被摄像机精准捕捉,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看点在《花少6》中被网友审判的最严厉的周雨彤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她之所以陷入舆论危机,就在于打破了预期的“人设落差”:开播前,她被冠以“天选旅游搭子”称号,拥有超绝松弛感;开播后,她被质疑“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皇族”“搞小团体”,影响到整个旅行团的和谐。
观众乐此不疲地吐槽周雨彤的一举一动,甚至给她起名“天删彤姥”,从“花学”延伸出了一门专门研究她的“周学”。
她在节目中涌现出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常用命令式语气跟身为长辈的陈好说话,如“你就非得坐上菜口是吧”“那以后你做饭”等;和侯明昊炒CP,超市采买时对侯明昊撒娇“你人真好”;与人相处没有边界感,对金晨吃药一事打破砂锅问到底,私拆田嘉瑞送给金晨的礼物,让金晨给侯明昊妈妈送护肤品(金晨代言),慷他人之慨……
周雨彤“慷他人之慨”
“花学”不仅止步于节目,还会在节目外蔓延。录制结束后,嘉宾们仍会在不同场合公开地吐槽或埋怨。比如《花少6》录制结束后,陈好就曾在采访中表示,《花少6》之后没有意愿再接洽真人秀,似在暗讽“《花少6》劝退”。
节目内外的“战火”延伸,也给处于话题中心的周雨彤带来了困扰。近期,在受访时,她表示“心情有点小复杂,听到了很多声音和反馈,有在反思中,找机会与大家好好聊一聊”。
11月4日,她又发长文回应争议,而“周雨彤发文”的话题也随之冲上了热搜首位。她在文中道歉,“无论如何,只要这个不好的感受是我带来的,我都想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这绝不是我的初衷,但我愿意承担。”
短期来看,周雨彤在《花少6》中的言行确实会给她的形象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互联网是健忘的,艺人的公众形象绝非一档综艺就能否决或左右。对大家来说,周雨彤更像是一个承载着“花学”的符号——她所谓的“完美人设”,被真实社交击碎,激起了网友嘲讽、宣泄的逆反心理。
当一档综艺走入第十个年头,不管愿意与否,它都会陷入一定的流量焦虑。尤其《花少5》还以9.2分的豆瓣高分成为“史上最成功的一季《花少》”。于是,如何超越上一季,就成了《花少6》最棘手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花少6》选择了上猛药:人数方面,它史无前例地从7人扩容到了9人;嘉宾关系方面,它企图延续上一季的“CP乱炖”,打捞温情叙事;冲突方面,它一上来就制造矛盾,安排两位年纪最小的嘉宾担任导游,并在后续节目中将嘉宾们强行分为“花路”和“土路”,一再压缩经费、制造矛盾……
只可惜,这些猛药并未起到太多利好。因为《花少5》的成功本身无法复制,它的幸运之处就在于它刚好集结了一批很不错的人:冷静理智的秦海璐、情绪稳定的秦岚、直率爽朗的辛芷蕾、善良可爱的迪丽热巴、活力满满的赵昭仪、稳妥热情的胡先煦、细腻敏感的王安宇。他们碰撞出的火花,令他们在人设真实与情感真挚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种嘉宾设置不可多得,正因如此,他们才成为了网友心目中无法取代的“北斗七行”。
反观《花少6》,人数的增多让社交场面的不可控性增强。早在选人阶段,它就存在一定偏差。比如,在节目中后期备受指摘的荣梓杉,刚满18岁的他年纪小、阅历少,生活能力和责任感都相对缺失,参与《花少6》很容易放大自身的缺点。
《花少6》出现的第一个矛盾点,就源于荣梓杉当导游暴露出的准备不足。此后,他在节目中的言行,也受到了网友们的激烈审判。比如,玩“猫鼠游戏”时,大家事先约定好输者要接受惩罚当众跳舞,结果荣梓杉输掉后,却因极度抗拒躲了起来,反要其他嘉宾哄着他、给他台阶下。
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不仅缺乏担当,还加剧了团队的内部分歧。当其他人表示愿与荣梓杉一起跳舞、陪他接受惩罚时,陈好就很飒地说了句:我是赢家,我不要!
陈好拒绝陪荣梓杉跳舞
另一次表演节目也是如此。荣梓杉、周雨彤原本和陈好一起诗朗诵,但荣、周二人却在没有知会陈好的情况下,擅自把诗朗诵换成唱歌,理由是“不爱表达”“没有自信(读诗)”。后来两人在沙发夜谈时提及此事,还倒打一耙,认为陈好让他们不舒服,感受到了压力和内疚。
在最新一期里,陈好上演了一出“半夜独行5小时”。面对陈好的“突然离队”,荣梓杉直言“好姐有点受不了咱们这个行程,因为我感觉她跟咱有点脱节了现在”。与荣梓杉一样,在座的嘉宾没人去问陈好有何困扰或者忧虑,但背后揣测的言下之意,却都把她打成了那个“既不能吃苦还不合群”的异类。
荣梓杉说陈好跟众人脱节
如此种种,既让《花少6》中的“团队意识”彻底崩塌,也让所谓的“CP乱炖”荡然无存。
一起旅行,不仅见人品,也见矛盾处理能力与沟通能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喜好,但一起旅行又在强调一种“集体性”,没有冲突几乎不可能。冲突本身并不可怕,就像许知远说的,“冲突会意味着一种更深入的交流”。但问题是,冲突出现后该如何化解?
复盘《花少1》与《花少5》,这两季节目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过冲突,但嘉宾们都秉承着“大事化了,小事化无”的态度去消弭冲突,确保旅行能继续进行。
《花少1》中,年纪最大、最受大家敬重的郑佩佩,总能在冲突初现端倪时,通过其威信和影响力平息事态。《花少5》中,嘉宾们都有着很强的沟通意愿,不会搞内耗,更不会摆脸色。
正因有了这样的默契,所以在这两季中,“花学”才得以隐身。而随着《花少6》的热播,《花少5》的含金量却还在上升,网友们纷纷调侃“《花少6》是对《花少5》的反攻倒算”“‘花学’卷土重来”“《花少》传统艺能虽迟但到”……
与“花学”相伴的不止有流量,还有网友们的盛怒。盛怒之下,没有人能够全身而退。
行程来到坦桑尼亚后,网友们将自己对嘉宾们的不满转移到了节目组身上,“存在剧本”“恶意剪辑”等问题相继被网友挖出审判。
比如,有网友翻看节目,发现周雨彤似乎很早就知道自己将在坦桑尼亚行程身负重任,早在出发前就准备好了当地的书籍,并与另一位团长侯明昊沟通过当地事宜,她“花路”团长的身份似是“被剧本内定”。又或者,陈好“半夜独行5小时”的内容,似是恶意剪辑,引导舆论调转枪头,而“陈好恶意剪辑”的话题也因此火上了热搜。
不仅如此,节目组还有失职之嫌。节目中,嘉宾们还承载着文化交流的重任,化身“文化传播大使”,对外国友人做文化输出。但在探访坦桑尼亚养老院、送出中坦友好礼物时,《花少6》剧组送出的“青花瓷”却似乎并非青花瓷,而是英国人发明的骨瓷。
消息一出,“花少骨瓷”立马登上热搜,令网友愤慨不已,大呼“丢人丢到国外去了”。而节目组做的唯一补救,只是“眼疾手快”地删除了节目中的“青花瓷”特写。
诚然,“花学”在给《花少6》带来关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真人秀在观众心目中的普遍疑惑:剧本安排?恶意剪辑?话题炒作?明星做派是否真实?
如果说,早年间的“花学”让观众看到了互扯头花的“内娱活人”,那当下随着人们的审视愈发严苛,大家带入的真情实感也随之加深。观看过程中,观众会对号入座,打捞到自己满意或反感的东西。《花少5》之所以讨喜,就因为它让观众看到了理想中与朋友们出游的样子。反之亦然,《花少6》之所以被骂,就因为它反映出了那些“令人膈应的朋友”。
《花少》系列借旅行中的种种,巧妙勾勒出了同事之间的合作与排挤,朋友之间的亲密与疏离,以及少数难得的明星自我释放时刻。
某种程度上,这档节目其实营造了一个场景,让人际关系带来的冲突与融洽在这里高密度地发生,但又不产生真实的严重后果,只让观众做出精准的精神投射与舆论站队。
无论艺人是否适合这档真人秀,自他们决定加入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已清晰地认识到了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公众会以吃瓜的形式消遣节目,会通过争论给节目带来热度,甚至会通过群嘲明星获取自我存在感和集体认同感;另一方面,明星也需要讨论和关注来保持热度,因为曝光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知名度和商业价值,至于“是黑是红”,他们或许没那么在乎。
只要这种真人秀的“两面性”一直存在,“花学”就永远不会消失。公众视线之内,对明星的赞美和谩骂亦永远不会停息。
人们对明星形象的解读往往是流动着的——赛博审判来得快,去得也快。明星昨天在综艺里挨骂,今天或许就会在影视作品里翻身;明星今天在互联网上被热捧,明天或许就会在综艺中翻车。于观众而言,除了跟随意见领袖点燃怒火、宣泄情绪,更多时候还要学会保持冷静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