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一日夫妻,百世姻缘。”
夫妻的缘分本是上天注定,因缘而起。然而,在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有太多被迫别离的夫妻,无法团聚,无法相认。
1987年,大陆与台湾关系日益紧密,开始逐步开展回大陆探亲。有位名叫邵玉华的妇女在儿子的搀扶下也赶来登记,她也在寻找一个人:她曾经的丈夫,董万华。
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5年的时间,无数次苦苦找寻和反复联络,1993年,红十字会终于在台湾联系到了董万华。
得到消息的台湾老兵董万华,跋山涉水而来,只为了和战乱时失散的妻子团聚。
在机场,邵玉华拉着老子董水生焦急地等待着她失散多年的丈夫。
重逢后的两人,望着对方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些年,岁月流逝,容颜老去,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心中对对方的感情。儿子董水生,也用力地抱住父亲,这也是他从小到大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三个人紧紧依偎又泣不成声。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随后,董万华跟随邵玉华和儿子董水生来到她的家中,一进门就看到了张燕生以及他和张燕生的两个女儿。这时董万华才得知,原来,曾经的妻子已经改嫁他人。
饭桌上,是一个看似完整的家庭,也许是因为董万华的来临,气氛显得颇为尴尬。
邵玉华给董万华介绍了他们的家庭成员,老张,两个女儿,外孙女和董万华的儿子和孙子。
寒暄了一会儿,董万华借着酒劲,说出了那句,他早已想问出口的话:“我能带走他吗?”
这句话,立马打破了饭桌上的和谐。同样,也打破了邵玉华尘封已久的心
少年夫妻老来伴,董万华和邵玉华是一对少年夫妻,不仅仅如此,他们还是一对失散45年的夫妻。
邵玉华本是名门闺秀,从小熟读诗书,才华横溢,文采绰然。而董万华自幼父母双亡,流浪在街头,被一家福利院收养,自小生活的艰辛,福利院的生活让他可以不再忍饥挨饿,至于上学那简直是奢望,长大后的大当了兵,可在外人眼里,他只是一个外地来的穷兵蛋子。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当年,董文华20岁,邵玉华19岁,两人在一次偶遇中相识了,就这样他们在一起了。二人沉浸在风花雪月,浪漫爱情中,但是他们的婚事却得不到父母的同意
父母劝说邵玉华,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她,“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军人要不就是战死沙场,要不就是跟随军官指示,驻守在外,更何况,这个董文华还是个外地人。
可陷入爱河的男女是盲目的,邵玉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嫁给了董万华,却未曾想到,这段感情究竟会遭受多少的坎坷。
两人在外面租了一个一居室,就这样,一个温馨的小家庭建立起来了。当时的战争导致物价急速飞涨,小家庭仅靠董万华的薪饷勉强维持,董万华主外,邵玉华主内,虽然日子过得艰苦,也被两人打理得井井有条。
1948年秋,邵玉华诞下了他们爱情的结晶,可是,儿子董水生的降生并没有让这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欢喜。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战场上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东北全境解放,解放军正虎视眈眈,准备发动下一场战役。
国军在战场上接连败退,半壁江山早已丢弃,同时也将意味着董万华所处的部队必将全数进入战争,一旦战乱分别在所难免,而此时的董万华没有财力和物力,又怎能像那些有身份的军官一样带着家属随军行动,战乱后若是无法取得联系,这相当于精神,再也无法见面。这种痛苦心情环绕着董万华良久,却又无能无力。
两个月后,“淮海战役”以解放军取得胜利告终,国民党已是岌岌可危。此时的蒋介石还想奋力一搏,以长江天险抵抗解放路的步伐,将驻守在苏北地区的第四军和第52军连夜调往丹阳、镇江等多地。
一声军令之下,董万华也只能与妻儿依依惜别,临走前告诉邵玉华,等安顿好了就来接她,并嘱咐她,“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儿子读书。”董万华明白,战争年代下的机会可能要靠打仗,而和平年代下的机会,一定是靠文化。
邵玉华听着董万华的话,不停地点着头,眼眶里打转的泪珠早已落在脸庞上,她抱着襁褓中的儿子目送着丈夫远去,董万华就这样跟随着第四军调往镇江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1949年4月,领导李宗仁拒绝了签订和平协议。次日,解放军连夜渡江,尚未给国军喘息时间,一举歼灭国民党长江防线。国民党引以为傲的长江天险,精心打造的长江防线瞬间土崩瓦解。
第四军主力被消灭,只有少数士兵侥幸逃脱,董万华也在其中,他们这些人辗转上海,后又跟随部队首领去了台湾。
台湾的生活更加艰苦,比起一起生活的苦难,更折磨人心的是对亲人的思念。随着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加恶劣,返回大陆的心愿早已变得遥遥无期。
董万华的心中的思念只能被现实一点点浇灭,最后,在1960年,他抱着搭伙过日子的想法和一名台湾女人成立了新家庭,与这个女人生下了二女一男。
而邵玉华这边,自和董万华分离后,日子过得更为清贫,为了能挣些钱,她便带着儿子来到了上海,在一户人家中做起了保姆工作。
然而,儿子一天天长大,转眼就到了上学的年纪,这让身为母亲的邵玉华有些无能为力,保姆的工资实在无力提供儿子的学费,可丈夫的话,还在她的耳边不停打转。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好在命运是眷顾这对母子的,在她最困难的时候,一位姓张名“燕生”的男人伸出了援手。
这位老张虽然年龄大了她一轮,为人却踏实可靠,带她的孩子十分亲厚,身边的人都纷纷劝说邵玉华珍惜这个男人
在多年始终苦等不来董万华的情况下,生活所迫,为了孩子,邵玉华最终选择嫁给了张燕生,组建了一个新家庭。
在此之后,邵玉华先后为张燕生诞下了两个女儿,一家子的生活也慢慢地和和美美起来。尽管如此,邵玉华对张燕生也只有亲情,以及感激,却丝毫没有爱情。
因此,才有了饭桌上这一幕,看到两位老人多年来饱受分离之苦,儿女们都早已为人父母,自然不会再反对。邵玉华心底更是愿意的,可这样看来,她就必须要和张燕生离婚。
因为一个人的到来,张燕生要失去自己的妻子,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即使心里不同意,也阻挡不了什么,他知道邵玉华,这些年来一直在不停的寻找,不停的等待着董万华,身为现任丈夫,他不想让邵玉华因此憎恨自己,毕竟在这个已过古稀之年的岁数,只能看开。放手,才是对他们这对失散45年的夫妻最好的成全。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1993年八月,邵玉华和张燕生在民政局准备领离婚证,在当时那个年代,离婚本就是少数,更何况是两个老年人离婚,此举更是让民政局工作人员大跌眼球,可更让人意外的事情是他们两人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办理结婚证。所以,如果需要拿到离婚证,那么,二人必须先办理结婚证。
没办法,两位老人只好先去办理结婚证,好不容易拍了证件照,办理了结婚证,没想到的是,离婚手续可比结婚复杂得多,他们仅有一套房子,是一房一厅的公房,房产证都还未到手,财产也无法公证。
两个好脾气的人,却因离婚证的事陷入了争吵之中,毕竟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比不得年轻人,张燕生就这样火急火燎地病倒了,在病床旁,邵玉华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离婚的事情,就这样变得遥遥无期。
两个月探亲期限已到,董万华不得已必须回去。只能等待把离婚手续办好,而后再与董文华复婚,只能等到下一次的探亲,两人才可以去台湾定居。分别总是格外的伤感,临走前的邵玉华和董万华都已泣不成声。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当董万华再次回到大陆,已经是1994年了,邵玉华已经和张燕生办理好了离婚手续,谁知又来了一道拦路虎,原来按照当时台湾移居的要求,邵玉华必须个董万华结婚满两年以上才可以申请定居。
与上次不同,此次分开,却充满了期待,因为明年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1996年,大陆与台湾的关系骤变,她远赴台湾的希望幻化为泡影,
基于如此,邵玉华和董万华两人又要再次分开,蹉跎着这些岁月,进行无休止的等待。
不得不说,在他们这个年纪,再见面是多么的难,两位老人因为战争分开,历史遗留的问题造就了二人的悲惨命运,却在和平的年代不能相守,忍受次次无奈分离。
一晃多年过去,张燕生早已逝世,大陆和台湾早已和好如初,两人之间所有的障碍都已清除。在2003年,历经种种磨难,尽管两人已满头华发,步履蹒跚,却终于能走到了一起,回到了台湾定居。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未能陪你从青丝走向华发,是遗憾。可从今往后的每一天,我将陪伴着你,慢慢走向死亡尽头,让你余生不再孤独。
我想在邵玉华和董万华心中,永远存在爱情,无关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