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1年,粟裕因常年战斗受伤引发的并发症,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为了让粟裕安心养病,中央强制减少了他的工作,医生护士也尽心尽力为他千疮百孔的身体做恢复。

没了繁忙的工作,粟裕再一次产生了想要回乡的念头。

于是,他向中央递交了一封申请书,请求组织批准他回会同县看看。

中央接到申请书后非常重视,开会讨论了几个小时才做出决定,他们拒绝了粟裕的申请,毕竟他的身体再也无法经受长途跋涉了。

不过考虑到粟裕的思乡情愫,

中央派出了王震,由他代替粟裕回家

,把家乡的景色拍下来带给粟裕,以解他的思乡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童年时光

枫木树脚村,这是粟裕出生的地方。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湖南省会同县这个满是枫树的小村庄里。

小时候的粟裕最喜欢听长工阿陀讲武侠故事了,他对故事中“专管人间不平事”的剑侠极为崇拜,还暗自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做个为民除害的剑侠。

想成为剑侠,武功不能差。于是,粟裕认认真真跟着阿陀学起了武功。那时候,阿陀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们每天玩玩闹闹,上窜下跳,却也是最幸福的时光。

可能是看粟裕成天舞枪弄棒太野了,1913年,6岁的粟裕被父母送进了私塾。私塾的先生是一位年纪很大的堂伯伯,每天带着学生们背诵《三字经》《诗经》《百家姓》等读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8年,附近村子闹起了土匪。一天,几个土匪在距离枫木树脚村三四里的地方,把堂叔家只有几岁的孩子抢走了。

然后,他们给堂叔寄去了信,让掏钱赎人。

这件事把枫木树脚村的村民吓坏了,粟裕家更是马上搬到了会同县城。

粟裕离开了私塾,转到了县里的“高等小学”读书。

高等小学的课程要比私塾有趣丰富得多,不仅有国文、算数、绘画、唱歌,甚至还有体操。

粟裕成绩一直也挺不错,只是到了后来,父亲不想让他上学了,认为读了几年书,可以回来管家了,便频繁让他请假。

这件事令粟裕非常烦恼。粟裕的上面还有个大哥,可父亲不让大哥管家,偏偏让对此事没兴趣的粟裕管。

大哥管不上家,大嫂不高兴了,她被一切都推到粟裕头上,经常埋怨他,甚至破口大骂。

这些本就让粟裕非常压抑了,结果,父亲还私自帮他说了一门亲事,粟裕坚决不同意,他第一次产生了离家去外面读书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有了想法,但这还不能令粟裕不管不顾地离开家,促成他离家的反而是因为发生的两件事。

当时,

会同县城驻扎着北洋军阀的一个连,连长姓卢,平时吆五喝六,连县太爷都得听他的。

他手下的兵跟他一个样,嚣张跋扈、蛮横无理。

他们出门的时候,会排成四列纵队,横冲直撞,把街边摆摊小贩的筐子挑子随意踢翻。

时间长了,百姓对这支部队怨声载道,粟裕这群学生们也忍无可忍了。于是,他们学着列队的样子,手挽手朝前走,故意去撞卢连长的四路纵队。

就这样,卢连长的兵和学生们结了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天,城隍庙广场唱戏,这里看戏是没有座位的,大家都自觉站在合适的位置,以免影响到别人。

结果,卢连长的兵直接站到凳子上面,挡住了后面一大群人的视线。刚好,粟裕等学生就站在这人身后,他们气愤不已,大声喊着,“把他拉下来!”

那个兵充耳不闻,脚都没挪地方。学生们忍不了了,冲上去把他拽了下来。那个兵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他举起凳子就要砸人,学生们也不怕他,直接打了起来。

整个广场乱成一团,就在这时,一个戴白帽的保安队员朝天空放了两枪,人群吓得四处逃跑,学生们也趁乱跑回了学校。

事后,那个兵的排长觉得丢了面子,下令去学校抓人,还是卢连长阻止了他。

排长气不过,放话说只要看见高等小学的学生,就要打,就要抓,就要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粟裕的一个同学在巷子里被士兵扣下了,对方问他是不是高等小学的,同学见势不妙,撒谎说不是。

士兵见同学穿得破烂,不像学生,便把他放了。之后,同学跑回学校,把这件事情说了,全校的走读生都不敢回家了。

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全体学生决定罢课抗议。当时,学校有个教算术的老师很支持他们,还说自己在省城有朋友,就算闯了祸,也能收拾。

这样一来,学生们闹得更凶了,成天拿着木棍木枪操练。

事情闹这么大,县太爷不得不出面了,他两头说好话,最后,卢连长保证说士兵不会再抓高等小学的学生了。

说是这么说,可很多学生家长依旧不放心,让自家孩子转学去外地了。粟裕倒是不怕,他就是通过这件事,产生了想要“搞队伍”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想出去看看,学些本事,组建一支为老百姓出头的队伍,狠狠惩罚卢连长这种作威作福欺负百姓的队伍。

那时,会同县每年会招考几名学生,送到常德第二师范学校,若是考上,就能成为二师的正式学生,吃饭读书都不用花钱。

粟裕去考了,并被顺利录取。

儿行千里母担忧,粟裕的母亲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要去那么远读书,她说,“现在外面不太平,等外面太平了你再出去读书也不晚啊。”

粟裕听了这话,默认母亲同意自己出去读书了,于是,在1924年1月8日,粟裕离家上路了。

可他没计划好路上的开销,到达湘西水路码头的时候,粟裕没钱买船票了,他只能写信给家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中,粟裕说家里若是不给他寄路费,就讨饭去。见了这话,父母亲着急了,父亲答应给他筹集路费和学费,让他回家“从长计议”。

可粟裕担心再被父亲扣下,于是,他在离家十来里的地方找了个住处,让父母把钱送过来。

父亲收到信后,派哥哥把粟裕带了回去,并答应,一定凑够路费学费,让粟裕出去读书,这样,粟裕才放心回了家。

回家后,

父亲没有违背诺言,真的给他凑了几十块的路费和学费。

后来,他还请了亲朋好友,专门给儿子饯行。

粟裕离开家的那一天,父亲流泪了,粟裕也有点伤感,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再没能回过家,而他的父亲在他离开后不久,便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浴血奋战

在更广阔的天地里,

粟裕确定了共产党军队就是他当年想要组织的“队伍”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

战争纷飞的年代里,想要实现理想,可能需要用命完成,有太多次,粟裕九死一生。

南昌起义时,他遭受了人生第一次大伤。当时,队伍转移至武平一带,与敌人发生激烈的战斗。

枪林弹雨中,粟裕右侧头部颧骨被子弹击穿,粟裕当场晕死过去。

那时候,没有人顾得上去看看粟裕的情况,混乱中,战友们捡起他的枪,飞快地跟着队伍撤离。

好在吉人自有天相,粟裕没有牺牲,醒了以后,他费力地站起身,踉踉跄跄地准备赶上部队。

翻越山坡时,粟裕没了力气,他一个踉跄从山坡上滑了下去。幸好路过几名起义军战士把粟裕救了下来。

简单包扎过伤口后,粟裕便继续赶路,追赶部队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显然,这次受伤并没有让粟裕怕了,他反而更坚定了。4个月后,粟裕参加了湘南起义,后跟随大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9年4月,红军攻打宁都县城。战斗数天,终于从西门打开了缺口,时任38团3连连长的粟裕带着人就冲向了敌人的指挥部。

敌人架着机枪猛扫,突然,粟裕臀部中弹。他没有声张,忍着巨疼继续战斗。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战士才发现粟裕脸色苍白,急忙将他送进医院。

之后,屡立战功的他升任为红四军特务支队政委。期间,粟裕受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大伤。

当时,部队进军赣南,突然,国民党唐云山部来袭。一颗炮弹直接在粟裕身边炸开,粟裕当即昏死过去。

被送到医院治疗了三个多月,粟裕才勉强恢复。

这次受伤给粟裕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他头部有3块弹片未能取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3年,粟裕再一次受伤。这时,他是红十一军的参谋长,在江西硝石村与湖南军阀许克祥师部展开交火。

粟裕带着队伍奋力进攻,势不可挡,没过多久,便打得许克祥溃不成军,四处逃窜。

没想到,粟裕中了许克祥的奸计,许克祥并没有把全部兵力投入正面战场,他的第二梯队仗着对地形熟悉,抄后路夹击了红军指挥部。

在粟裕和警卫排回击的过程中,粟裕被打中左臂动脉,一瞬间鲜血直流。

这次受伤非常严重,医生甚至建议截肢保全性命,可粟裕不愿意,他硬生生捱过了手术,虽然最终留下了残疾,但能保住左臂已是万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后,粟裕调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奉命向北挺进。

在此过程中,敌人围追堵截,向皖赣地区转移的时候,粟裕被打中右臂。

因为形势紧张,这颗子弹一直未能取出,直到1951年旧伤复发,粟裕才不得不手术取出它。

同年1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的红十军团及地方武装队伍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粟裕出任参谋长。

1935年1月,粟裕遭遇了他最难忘的一次败仗——谭家桥战役。战役失利后,粟裕又在怀玉山遭到敌人围歼,几乎全军覆没。

粟裕带着先头部队,好不容易才突破封锁区,到达闽浙赣苏区。之后,他在浙西南开辟了根据地,并指挥粉碎了第一次“围剿”。

次年,根据地遭受不同程度的袭击,期间,粟裕脚踝中弹,好在没有留下残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继续忙着军事工作。六七十年代的反侵略防御作战计划更是让粟裕忙得脚不沾地。

期间,他的旧疾时不时发作,导致他徘徊在工作和休养之间。

1981年,粟裕6次受伤的并发症,令他不得不住进医院。

为了让他好好休养,中央还强制减少了他的工作,医生护士更是尽心尽力,为粟裕千疮百孔的身体做恢复。

这回,粟裕终于闲下来了,他再次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憾离世

其实,这不是粟裕第一次想回家了,自1924年离开家后,粟裕再没能回去看看自己的亲人,看看熟悉的家乡景色。

1949年渡江战役前,陈毅曾问过粟裕,“离家20年了,想家吗?”

实话实说,粟裕是想的,虽然他父亲很早便去世了,但家里还有母亲和哥姐。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只有全国解放,粟裕才能安心回乡探亲。

没想到,5月27日,

上海解放那一天,粟裕却意外见到了自己的侄子。

已经长大成人的侄子告诉他,“奶奶生病了,希望粟裕能回家看看奶奶。”

一听母亲生病了,粟裕心急如焚,他问了很多家里的情况。可当时的上海还有非常多的敌特余孽在活动,粟裕根本走不开,他只能狠心拒绝侄子的请求,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陈毅知道了此事,他劝说粟裕回家一趟,好好探望一下家人。粟裕动摇了,他问陈毅自己若是回家,中央会派多少人保护自己。

陈毅说大概要一个排,这个数字让粟裕放弃了回家的念头,百废待兴之际,他不想因为自己耽误这么多人。

后来,粟裕的身体越来越差,不得已,中央将他送到苏联养病。1951年9月,粟裕回国。

因为身体的急速恶化,令粟裕开始担忧起自己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回到家乡。他害怕自己哪天突然就走了,因此回家的心情越发迫切了。

他认认真真考虑了回家的事情,甚至还和警卫员讨论了此事。

可警卫员说,粟裕若是回家,必须得派一个加强连护送才行。

粟裕不想麻烦组织,可当时的湘西匪患成群,没有人放心粟裕一个人上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必须得有加强连护送。

就这样,粟裕又因为类似的理由放弃了回家,

他不想兴师动众,所以打算等湘西的匪患彻底消灭,再回家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一晃来到1955年,这一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实际上,毛泽东是想授他元帅军衔的,只是粟裕谦虚低调,几次请求辞帅。

之后,他被选为解放军总参谋长,一直在忙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新中国国防体系的事情,自然没时间回家。

1958年,粟裕到长沙参加会议,碰见了会同县的县长粟州光。

粟州光细数会同县大大小小的变化,并邀请他回家看看。

粟裕考虑到家乡正在发展,自己若是回去,可能会影响乡亲们的正常生活劳动,便婉言拒绝了。

这一拒绝,时间直接来到1981年,粟裕感觉到自己已时日不多,想要回家乡看最后一眼。

可中央考虑了他的身体情况后,还是拒绝了他的申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考虑到粟裕的思乡情愫,

中央派了王震,代替他回会同老家看看。

王震把会同县城和枫木树脚村的风景都拍了下来。

村子里的人听说王震是代替粟裕回来的,热情地拿出土特产和礼物,让他帮忙带给粟裕。

王震回来后,将照片交给粟裕,还给他讲了这几天的所见所闻,粟裕听得津津有味。

1982年2月5日,粟裕病逝。按照他临终前的遗嘱,粟裕的骨灰被撒到江苏、安徽、河南等多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后来,这些地方的群众为了纪念粟裕,纷纷为他建立了墓地,

粟裕的家乡会同县,也安放了他的部分骨灰

,也算是用另一种方式,让他重回故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