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8世纪,唐与阿拉伯分别是鼎立东亚与西亚的世界级帝国,这两大帝国大部分时间相安无事。但是彼此之间也有不少摩擦,虽然双方都有一定容忍,但是最终还是必不可然的导致怛罗斯之战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双方的交锋,不仅停留在兵戎相见之上,更是在笔锋之上就早已开始。甚至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

国人对西方的向往,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了。据魏官修史书《竹书纪年》载“穆王东征天下二亿五千里,西征亿有九万里,南征亿有七百三里,北征二亿七里”①。一些学者认为这里的“亿”是10万的意思,即周穆王西征距离达到9·8万千米。远超现代中国距英国的直线距离7779千米。

然而周穆王西征,缺乏西亚方面的记载。并且“如《纪年》所述为实,则穆王一生除躬行奔走别无他业。而且,若果有如此规模浩大的征行事件,西周以来的史料记述中为何均未有言及,竟然仅得见于战国时期三晋地区的文献之中?这不得不令人生疑”。

所以穆王西征不过是战国时期三晋地区的美好幻想而已,而后世也可能觉得穆王西征距离过于虚假,所以对其距离大为缩水。

据《穆天子传》载“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之数,曰: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乌氏舂山三百里。

无独有偶,阿拉伯人也开始记载有关对中国征服的故事,主角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

据笔者所见,最早记载亚历山大征服中国的文献是AD10世纪的《历代民族帝王史》:“他(亚历山大大帝)一往直前,来到印度,杀死他的国王,征服他的城市。然后他进入中国,在那里的做法与在印度如出一徹,自此两地百姓皆臣服于他,他统治了吐蕃与中国。”

然而,阿拉伯人的记载是基于伊朗人传说改写而来。波斯裔作者伊本·穆加法的《卡里来和笛木乃》说“然后他率兵向中国进发,中途他想先去印度,以期让印度国王归顺他,改变他的信仰,听从他的调遣”。这表明伊朗人最初只是提到亚历山大打算征服中国,但是并未实现。阿拉伯人则将此传说发展为亚历山大已经征服中国。

实际上,直到10世纪,伊朗人仍未提及征服中国。据《列王纪》载:亚历山大,曾企图以使者之姿,潜入华夏,其书信与言辞初触天子之怒。然而,天子未急以应,反而以盛宴款待。翌日,天子以机智之言,回赠亚历山大,承诺回以厚礼。亚历山大闻之,愧感心生,暗誓以后不再伪装。

归途中,天子慷慨赠礼,选派一智者同行。智者途中识破亚历山大之真身,却未揭其秘。至终点,使者求宽恕,亚历山大宽恕之,并恳请其勿告天子。随后,以礼物馈赠,托其传话,愿天子安享治世,而亚历山大亦将休整后归去。

怛罗斯,如今它安静的躺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边境地区,1200多年前,如果没有那场著名的战役,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会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怛罗斯遗址)

很多人愿意梦回大唐,因为那是一段无上荣光的岁月,就连战争都充满了国际范儿,“怛罗斯之战“就是发生在唐王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场遭遇战,在公元7世纪,这绝对算的上是一场顶尖对决,那么这场史诗般的大战,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阿拉伯帝国染指东方

当唐王朝刚刚初建的时候,中东地区,一个叫做穆罕默德的人来到了麦地那,它标志着伊斯兰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穆罕默德)

公元661年,一个逊尼派政教合一的王朝诞生了,即倭马亚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白衣大食”,大约1个世纪后,什叶派穆斯林联合阿布.阿拔斯,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建立了阿拉伯第二帝国,即阿拔斯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黑衣大食”。

公元750年,也就是阿拔斯王朝建国的这一年,中国正是唐玄宗当政时期,这一年,唐四镇都知兵马史高仙芝,刚刚剿灭了位于中亚地区的一个小国石国,并对石国进行了屠城和劫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仙芝)

这件事情,对于唐在西域诸国中的影响极为恶劣,更要命的是,一位石国的王子劫后余生,居然侥幸逃脱了,紧跟着他便游走于各个国家,控诉高仙芝的倒行逆施,并把矛头直指唐王朝。

摄于大唐的影响力,很多西域国家虽然义愤填膺,但多数都是敢怒不敢言,没有办法,石国王子只能寄希望于另一个强大的国家,那就是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阿拔斯王朝。

对于大唐盛世的富庶,早在倭马亚时代,阿拉伯人就已经垂涎欲滴了,当时帝国的伊拉克-东方总督优素福,急切的渴望将势力范围扩展至遥远的东方,他许诺手下的两位将领,谁先攻入长安,谁就做中国的总督,这像不像当年的项羽与刘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取代倭马亚后,阿拉伯帝国东进的脚步并没有减慢,恰好此时,石国的灭亡为阿拉伯人提供了染指东方的机会,他们决定进兵大唐。

亚历山大征服印度后,志在远征中国。夜深人静,中国使者至其营地,请求密谈。亚历山大应允,使者揭露身份,自称中国国王,愿以和平之名,避免战火。亚历山大问其何以为信,国王答曰:知你为英明之主,我等无需仇恨。纵你杀我,国亦不属你,反令你背负不义之名。

亚历山大见其机智,遂提条件:交出国库三年之租,以换和平。国王言可,然问其处境,亚历山大逐一减租,至每年三分之一。国王分租于民、己、军与亚历山大,各得其所。

次晨,中国国王突然率军包围亚历山大,亚历山大质问其背信弃义。国王立刻否认,解释道:顺从你,非因惧你,而是吉星高照于你,我是来顺从接近他的。亚历山大答曰:像你这样仁慈的君主,不应强行收取地租。国王感激,赠以厚礼,吐蕃与中国皆臣服于亚历山大之威”⑥。

通过两段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双方故事内容情节基本相似,只不过从亚历山大假扮使者面见中国国王,变成中国国王假扮使者见亚历山大,同时依然依从阿拉伯古籍记载的亚历山大征服中国。明显这一段是受到《列王纪》影响,而后世阿拉伯古籍无疑也是受到《历史大全》影响。

在探讨了周穆王西征和亚历山大征服中国的传说之后,我们转向一个更为确凿的历史事件一一拔汗拿王位争夺,据中国史料记载:

“拔汗那者,古乌孙也,内附岁久。吐蕃与大食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之,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孝嵩谓都护吕休璟曰:“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遂帅旁侧戎落兵万馀人,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

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馀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等八国皆遣使请降。勒石纪功而还。会有言其赃污者,坐系凉州狱,贬灵州兵曹参军”⑦。

根据这条记载,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①吐蕃和阿拉伯共立阿了达为王;②唐朝击败了吐蕃与阿拉伯共立的傀儡;③战后各国遣使请降。

然而,阿拉伯方面记载则截然不同。715年2月哈里发韦立德去世,继位者苏来曼是入侵拔汗那将领屈底波死敌。屈底波因不满苏莱曼而召集军队,企图自立,但最终被手下所杀。

得知这一消息后,苏莱曼命令阿拉伯军队撤回木鹿并解散。而阿拉伯军队撤回木鹿的时间折算成公历是715年9月4日⑧。

而《资治通鉴卷》提供时间,据上文载“甲子,上幸凤泉汤;十一月,己卯(换算成公历为12月1日),还京师。”后文称“十二月(换算成公立为12月31日),侍御史杨瑒廷奏曰:“若纠弹之司,使奸人得而恐愒,则御史台可废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显然这里的是月指的就是715年12月1~30日的事,此时阿拉伯军队早已撤退,且阿拉伯史料中并无与吐蕃联合的记载。如果阿拉伯真的与吐蕃联合,屈底波完全可以利用吐蕃军力压制叛乱者。

因此,实际情况可能是吐蕃在阿拉伯退出拔汗那时,趁机成为拔汗拿的实际掌控者。《资治通鉴》可能误认为阿拉伯与吐蕃联合进攻拔汗拿。至于所谓遣使请降,据《册府元龟》记载了“元四年(716),“七月,戊子,大食国黑密牟尼苏於(同书卷九七一作‘利’)漫遣使献金线织就宝装、玉洒地瓶各一,授其使员外中郎将,放还蕃”并未言及请降一事。

实际上历来中国朝贡讲究厚此薄彼,这从伊朗人和阿拉伯人关于亚历山大的传说中也可以看出,都说会赠亚历山大更多的礼物。显然,《资治通鉴》作者可能误认为,阿拉伯这次朝贡是来请降的。

在双方手首次较量(虽然未实际交战)之后,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第二次兵戎相见的事件是围绕安西四镇的保卫战,据中国史料记载“安西副大都护汤嘉惠奏突骑施引大食、吐蕃,谋取四镇,围钵换及大石城(即石国),已发三姓葛逻禄兵与阿史那献击之”。

这场战事中,唐安西都护府调动三姓葛逻禄兵,成功击溃了突骑施、大食和吐蕃兵联军。保卫了安西四镇的安全,然而,与此同时,阿拉伯正规军正在其呼罗珊统帅带领下,向朱尔占进军。

一些学者认为,此次参战的可能并非阿拉伯正规军,而雇佣军⑩考虑到715年屈底波死后大食国内政治及对外政策的变化,突骑施引大食军队入侵四镇的可能性不大。综合所述,双方在怛罗斯之前并无任何大规模较量。

二、高仙芝千里突袭,怛罗斯之战一触即发

高仙芝首先获得了“黑衣大食”即将参战的消息,说实话,对于这个远在西方的阿拉伯帝国,除了知道他们崇尚黑色以外,高仙芝也是知之甚少,更不知道他们具有同样强悍的战斗力,所以他也迅速做出了决定。

高仙芝认为要抢在阿拉伯人的前面发起攻击,所谓兵贵神速,他决定先发制人,采用自己惯常的长途奔袭的策略,以期一举歼灭图谋不轨的阿拉伯人,这样也可以将他们赶出大唐在西域地区固有的势力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怛罗斯之战行军图)

就这样,公元751年4月,高仙芝率精兵2万,又征调了4万拔汗那国和葛逻禄部落的士兵,合计共6万余人,以李嗣业、段秀实等人为别将,从安息出发,浩浩荡荡杀奔怛罗斯而来。

现代战争打的是信息战,古代也是一样,正当高仙芝的人马尚在集结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