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佛家典籍浩如烟海,其中《妙法莲华经》道理深刻又不失直白,为诸经之最,又称"诸经之王”。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则故事——化城喻品,世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提示修行者在追求至理的道路上会遇到的劫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来由】

要说这个化城的故事,那可得从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说起。

按照佛经所记,早在不可计数的无量阿僧劫之前,有位大通智胜佛曾诞生于世,这位佛具足十号之德:

从“应供”到“明行足”,从“世间解”到“世尊”,这十种称号象征了佛陀圆满的智慧和德行。

古时的修行人,常年奔波在追寻真理的路上,忍受着各种困苦,为的就是抵达彼岸、成就智慧。

佛法传到的国家叫“好城”,年代名为“大相”,久远到就算把所有已知世界磨成墨粉,也比不上这些岁月积累的厚度。

这一切到底有多久?按世尊说法,最精通数学的智者都计算不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尊就用这种夸张的比喻,让听众了解这段故事的厚重与神秘,为化城的故事营造了“万古长青”的氛围。

大通智胜佛的修行经历是如何艰难呢?据说他在菩提道场端坐,静坐中用智慧抵御一切外界的干扰,整整坐了十小劫,期间始终不为外界所动。

十小劫有多久呢,一小劫长至8万年,短则10年,十小劫百年到八十万年左右,但这是故事,听懂其中道理便可,其他一概不理。

在这十劫的时间里,周围的草木枯萎、生长,河流改道,山石崩裂,又再长出,而佛陀就这么安静地坐着。

可是呢,这么久的修行也并没有让他获得成佛的果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不免让许多修行人气馁,成佛路如此漫长艰苦,不见终点,我能坚持下去吗?

大通智胜佛在菩提道场中等待,化城的故事也悄然展开,为避免修行者在路上过早放弃,大通智胜佛通过种种因缘,让修行者知晓:哪怕再难,也要坚持信念,继续走下去。

在修行者的前方,显现出了一座宏伟的城市,十分的繁华美丽,是休息的地方还是修行终点?

这座“化城”其实是个幻象,大通智胜佛用它来考验修行者,顺便帮其找回本心。

这个化城,有人会觉得是休憩的福地,但世尊提醒道,有许多修行者会在这种幻象中迷失,认为自己已经成佛。

化城在这里象征着一种假象,它确实能给修行者带来的慰藉,但它并非真正的解脱。

要想找到真理,修行者还要继续前行,将化城背后的真相认清,这个化城,既是“诱惑”,也可能成为“支撑”——关键在于修行者是否看破了这座幻象,能否最终放下执念。

以化城为终点的,将永远陷在幻觉里,而愿意继续前行的,则有望接近最终的觉悟。

诸弟子知佛陀苦心,但有仍疑惑,化城,这座看似美好的休憩之地,究竟是让人停驻休息,还是诱惑修行者迷失?

读到此处,可能还有许多书友疑虑,何为化城,诶,别着急,看完佛陀等下讲的话,便是拨开云雾见日月,定能化解你的疑虑。

关于化城,佛陀是这么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化城】

佛陀说:化城,它就是一个试炼,考验修行者的智慧和决心。在修行路上,辛苦奔波的行者们大多被世俗生活中的种种引诱和欲望所困扰。

而化城的出现便是一种象征,它美丽而安稳,让人觉得目标已近,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虚无的幻象,最终无法让人真正安稳。

说到这里,让我们来看看,世尊对弟子的“化城”问答。

世尊说:

“凡诸众生,有人向一目标,前进至身死道消,有人对此达至小成,便暂行歇脚,另日启程,你们说两者相同否”

有弟子答,两者无差,目向彼岸,终达彼岸,结果一致,何况彼岸非一日之功,便能到达。

也有人说,不同,前者已有彼岸资格,后者易停泄不前或走向歧路。

世尊很欣慰,答案各不相同,说明弟子都有自己的思考,对“化城”也有不同理解。但距离根本原因,还是相差甚远!为了启发众弟子,世尊也抛出了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