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随枣会战初期,中国军队作战不利,李宗仁对汤恩伯的指责是消极避战:“纵在这种劣势下作战,敌我在随县大洪山一带激战经旬,大小二十余战,我方正面始终未被突破。此时汤恩伯军团如接受我的命令,自桐柏山侧面出击,必可将敌人包围,获致与台儿庄相埒的战果。无奈汤恩伯一意保存实力,不愿配合友军作歼灭战。故当敌军向襄花公路正面突击时,其掩护右侧面的少数部队曾与汤部接触,而汤部竟全军迅速北撤,退往豫西舞阳一带。”
公正地说,就这个方向的作战而言,汤恩伯并没有明显的避战意图。
日本方面战史的叙述是:“最初敌人的抵抗是微弱的,但随着战况的进展,汤恩伯集团的全部逐次向东南方向推进,抵抗变得顽强起来。”
退一步讲,即使汤恩伯按照李宗仁策划的“大歼灭战”去打,能否取得“与台儿庄相埒的战果”也很难说,因为此时打“大歼灭战”的条件并不具备。
日军是三个师团的多路进攻且为向心突击,如此态势下,在一个方向上要吃掉其精锐的第三师团,不要说正面至少要集中十万以上的中国军队,且四面还要有二十万以上的兵力顶住日军第十三、第十六师团的猛攻。
李宗仁哪里有这么多能战而不退的部队?
其实,如同蒋介石一样,李宗仁的剑锋所指也不言而喻:作为战区最高指挥官,他指挥不了汤恩伯的部队;可蒋介石偏偏总把汤恩伯的部队放进他的战区,这不是居心叵测又是什么?
况且,从台儿庄战役到徐州会战,再到武汉会战以至随枣会战,日军始终在战场上寻找着汤恩伯部以求将其歼灭。
日本人认为,蒋介石之所以还是不肯屈服,就是因为仍掌握着庞大的中央军部队,如能给一个个中央军部队以重创乃至将其歼灭,就等于掏光了蒋介石不屈服的底气。
可是,由于汤恩伯每一次都能避锋而退,日军终是没能达到歼灭汤恩伯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