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1期 总第810期
汉韵仙姿绽岭南
——李仙花表演艺术浅论
文/崔 伟
汉剧电影《白门柳》
历史上,随着客家人的南行落脚,诞生于湖北的汉剧艺术(旧称“外江戏”)也流播到了岭南梅州,并形成一个重要的汉剧支脉——广东汉剧。自1956年,这门艺术得以被命名,并成立广东省汉剧院至今,广东汉剧的发展极为兴旺,名家名剧不断涌现,在全国的影响始终不减。
但说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汉剧的代表性艺术家,李仙花则当之无愧首屈一指。40年来,李仙花在汉剧前辈的悉心指教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很好地传承了广东汉剧前辈的艺术精神、经典剧目、表演精华,而且自觉发挥时代精神与个性品貌,守正不懈,创造不止。一系列剧目在全国获得巨大影响,如《蝴蝶梦》《白门柳》《金莲》等剧目,极大彰显了广东汉剧质朴清新的艺术风格,鲜明浓郁地展现了梅州地域文化和客家民俗风情的特点和生气,扩大了广东汉剧在新时期的影响力。李仙花也成为当代广东汉剧的一代领军人物,在当代中国戏曲艺术的整体阵容中成绩显赫,声名远播。
应该看到,作为一代戏曲名家,特别是一个剧种的代表,李仙花50年的艺术之路和舞台品格,都不仅仅属于一己的成就,更代表着当代广东汉剧的传承发展,体现着剧种审美文化的前行与创新。因此,盘点并总结她的汉剧艺术风格特点,无疑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学术课题。
一、建立在坚实传统基础上的有力起步
李仙花的艺术之所以有后来那么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首先应该得益于其在坚实继承基础上的不懈追求。李仙花具备一个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的优异条件,甚至条件好到有些超群。她的嗓音特别清亮,音质很纯净,更重要的是歌唱起来效果自然而不做作,能够做到就像心声的展放。听她的唱会油然而生这样的感叹——这个演员的确做到了自觉通过歌唱来真切表达人物情感,且能够把所蕴含的情感以歌唱包装出既真实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效果。这种条件、技艺、情感的自然结合,无疑是好演员的最佳体现,也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境界与效果。
汉剧《白门柳》
李仙花的身形、容貌也得天独厚。她面容姣好,不但适合古典戏曲的扮相要求,而且有一种属于广东汉剧这个客家艺术应有的气质和朝气。在塑造人物上,端庄大气与亲和纯美两种美,都很好地体现在她塑造的人物身上,展现了她的舞台魅力。广东汉剧本身在“手眼身法步”上既继承了汉剧的“四功五法”,又体现出民间戏曲浓郁的灵动、活泼。在苦练的基础上,李仙花似乎很早便深悟出这种艺术的辩证关系。看她的戏,不同剧目,她既能够允文允武地适应广东汉剧传统表演的要求,又能善于取精用宏地张扬出新题材新角色新审美的新创造新追求。这殊为不易。
于是,通过对李仙花艺术经历的梳理、思考,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她对广东汉剧的贡献,归功于许多真正名师的悉心传授,也归功于自己扎扎实实的体悟、学习。一言以蔽之,是在当初广东汉剧传统基础尚好环境中,构筑了剧种和广东汉剧表演的精神记忆、肉体记忆,并且随着戏曲后来的时代性变化,特别是明晰自身艺术理想的新追求,确立艺术实力的新高度,扎扎实实地一步步前行攀登。这恐怕也是李仙花为什么能够在艺术上较早走出广东,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戏曲中青年优秀名家第一阵营里岭南代表人物最坚实的支撑。特别应看到,李仙花个人艺术发展的成功,在新时期对于广东汉剧这个古老剧种具有巨大推动性,唤起了当代许多不熟悉广东汉剧的外省观众的关注。这个贡献是很大的。
总之,李仙花的个人艺术之路和人生追求的华彩,恰恰得益于她很好地处理了向传统学习和勇于发展前行的辩证关系。她做到了在继承与发展两个阶段都充分把握了剧种的根基,依靠了前辈的传授,发挥了个人的悟性,激活了创造的智慧。因此,李仙花的艺术之路或说成功之路,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戏曲这种传统文化必须先守正再出新的发展真理和本质规律。
二、艺术品格质朴与鲜活相得益彰
在当代中国戏曲的发展中,李仙花和她所代表的广东汉剧之所以有着如此亮眼的辉煌和魅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她具有艺术气质与艺术追求,始终充满着属于梅州和广东汉剧的鲜明个性。这种个人与剧种的契合因为和时代艺术发展共律而新意盎然。这种契合使得剧种能够不流于一时之新的短命,更非炫奇弄巧的唬人,做到了审美追求的当代感、审美效果的个性化,以及演员艺术实力和魅力的切实显现。于是,李仙花和广东汉剧才能在新时期戏曲发展的大画卷上留下绚丽的风采。
中国戏曲的每一个剧种最珍贵的特点就在于其在地域文化基础上奠定的精神气质、艺术品质。失却了这个最本质的立足点,剧种还有什么意义呢?而新时期以来,剧种被主观或者客观地削弱以致同化始终是一种损害戏曲健康发展的流行病。但李仙花和她所追求的广东汉剧发展创新,则恰恰没有重蹈流行病的覆辙。今天看,这不但大不易,而且是某种程度地保存了广东汉剧的文脉与气质。这在李仙花成功创新排演的剧目中,就可感受深切。《蝴蝶梦》是李仙花较早创排的代表作,也是她影响最大、艺术最为完整精彩的一出广东汉剧新经典。
这出戏因为有盛和煜先生的文本、谢平安导演的加持,田氏和庄周、楚王孙的关系的讲述中,具有很思辨与人性化的纵深开掘,以及新编戏中不易遇到的鲜活表现。李仙花塑造的田氏,作为深处情感旋涡中心的女主角儿,她情感的真、内心的善,以及被命运捉弄的尴尬,都比传统《大劈棺》等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公允地讲,在盛和煜的笔下,特别是谢平安导演方略中,这出广东汉剧《蝴蝶梦》也应该说比同时期的一些剧种的同一题材,不但更具批判性,也更有人性解读的鲜活力。但恐怕这也就更具有表演的难度!
李仙花的出色在于,不但很好地立足在文本、人物的深切解读上,更能够很自觉地发挥剧种与地域文化赋予表演的那种淳朴自然,在人物塑造基调和重点桥段的演绎中,焕发出真切的田氏性格和情感,实现了剧种气质、个人体味和剧中人物的水乳交融,完成了艺术表现的升华。李仙花尤其具有一种独特的舞台气质,在处理被捉弄过程时,她能够很真切地赋予田氏那种清凌凌的质朴,以及青春内心纯净自然的涌动,因此演出的效果真切、质朴,又让观众陶醉于一种复合美的舞台欣赏感受中。我看过其他剧种的同类剧目,田氏的形象都没有广东汉剧这种大山里的艺术塑造出来的更适合,人物的表现也没有李仙花在剧种和淳朴真切梅州风土人情下那样可信、自然。李仙花凭借一出《蝴蝶梦》一炮而红,不但让新时期广东汉剧靓丽地重出中国戏曲江湖,更奠定了她中青年戏曲名家的一席之地。
现在看,剧本好、导演好无疑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则是李仙花能够自信地在剧种发挥与地域特色上守正出新。她不但有条件,更有思想,能够把人物性格气质和剧种淳朴特色极好地契合,依托固有艺术气质支撑起人物形象的准确鲜活。我们不能不感叹,这得益于剧种,也归功于演员创造与审美自觉和灵慧。
三、以新剧目、新形象、新情感丰富并确定自身审美特色
考察李仙花的广东汉剧发展之路,我们还会感到,她不仅宝贵地坚守住梅州、客家,以及广东汉剧的固有风范和传统,而且能在传统基础上切实做到有效的前行、可贵的突破。无疑,李仙花是新时期以来少有的艺术发展的明白人,是剧种自信做得极好的艺术家之一。她有守有破,守是能够守住精华精髓,破不是破在艺术形式的跟风、空洞,而是破在剧种新剧目新人物的传神焕彩。这样剧种风格的与时俱进,就既能扬长避短,避免不伦不类,又能够发挥艺术表现和气质的优势,通过新创作延展丰富传统,激发剧种和表演活力。代表作《白门柳》《金莲》就是李仙花自觉艺术前行的成功体现。
《白门柳》和李仙花在这出戏中的创造,放在全国当代戏曲成果上看都是可圈可点的。《白门柳》取材于刘斯奋先生的同名小说,“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白门柳》改编的广东汉剧,聚焦主人公柳如是在历史与家国命运变化时的精神坚守和情感波折,具有激烈的命运感。也因为柳如是的身世,以及她和钱谦益的情感传奇性,故事和人物性格特别有戏剧表述的丰富性、可看性、激烈性。
同样,这部《白门柳》恐怕也是非常适合广东汉剧和李仙花的一个题材优选。李仙花在容形和表演气质上,与剧中人物有着极大相似度。她和广东汉剧风格也很靠近柳如是敢恨敢爱的爽直、干脆。加上这部戏特别具有情节递进的戏剧性,大历史下的情史变化,身份尊卑中的精神高下,强势面前软弱和抗争的反差感,都是李仙花展示她人物塑造实力的用武之地,也是其深刻表达人物精神、性格张力的挥洒空间。李仙花特别擅长抓住这些出戏点来做文章、出华彩,于是这出《白门柳》因为李仙花的精彩演绎迸射出特别感人的精神和艺术的力量。同时,观者会感到剧中柳如是的形象,也在自然而然地丰富着李仙花与广东汉剧的剧种色彩。《白门柳》的柳如是所具有的文化气质、一代名妓的身份感,与之前广东汉剧淳朴为主的人物和剧种特色相互交融,又反过来使得《白门柳》的柳如是更具文化感,气质更高贵,品貌气息更生动丰富。这出戏使李仙花完成了在广东汉剧传统面貌、更重内心开掘的《蝴蝶梦》田氏这已有的两个基础上的第三次飞跃,即强化了剧种文化气质,以及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对广东汉剧传统表演的可喜提升。
汉剧《金莲》
《金莲》一直是我特别喜欢,也觉得是没有获得真正重视与客观评价的一出李仙花的代表作。我们说李仙花的艺术追求始终在不断进步,她在广东汉剧传统基础上随着眼界的扩大,特别是工作平台的提升,她并没有丧失一个好演员的不懈追求。到了《金莲》创排中,我们会感到她这种追求更加具有全国视野与题材的深厚感知力。
汉剧《金莲》
《金莲》的题材会让有些人不自觉敏感,但只要看过《金莲》,任何人都会感到这已经是地地道道一个女性的命运悲剧,是扭曲的人生和情感的演绎过程。经过编剧隆学义这位大家的编创,金莲的命运和异化都那么鲜活。特别是经过极为敬业的王向明导演的舞台处理,这出《金莲》更是放射出由里及外的艺术张力:人物的内心层次丝丝入扣,舞台呈现张弛恰当,广东汉剧本体表达和艺术表现的出新贴合紧密。在此基础上,李仙花的表演真正走到了对人物体味与对人物表现这种由里及外的艺术创造层面。这也是《金莲》最吸引和震撼我的。我的赞叹还在于这不是哪个演员都能遇到的艺术课题,也不是轻易就能解答出色的艺术难题,但李仙花完成得很精彩!
四、结语
随着岁月的流逝,李仙花这代演员已经逐渐退出舞台。不能否认,新时期中国戏曲发展中的许多辉煌是他们创造的。应该看到,他们有着特殊的学习与成长条件——承前,尚有老一代名家传授;环境,艺术思维活跃开放;创新,可以相互借力合力。和当代青年戏曲人比,这些艺术环境与氛围都得天独厚。我始终感到,研究李仙花这代60后、70后的戏曲名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
还应看到,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的总体发展是强劲而向好的。特别是近10年,国家对传统戏曲的呵护与支持是前所未有的。但戏曲的前行不都是那么称心如意。近40年来,有些剧种的发展特别有活力,在传统基础上实现了很大进步。这些剧种之所以进步,离不开有作为、有实力的优秀艺术家的智慧和努力,广东汉剧与李仙花就是其中的代表!当下,对于这些艺术家的研究与评价很不够,对他们的艺术贡献和艺术建树也缺乏应有的历史思考与理论总结。这是一种遗憾,也不利于后人学习前贤传承发展。
但愿此次广东开展的对广东汉剧和李仙花艺术贡献的研讨会,能够引发大家对当代做出贡献的戏曲艺术家的重视,使相关研究评价尽快开展起来。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秘书长,中国京剧艺术基金委副理事长、秘书长)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郑少华
设计制作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