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到2024,75年岁月峥嵘;
从1984到2024,40载风雷激荡。
今天,《渭南日报》迎来创刊75周年暨复刊40周年。作为渭报人,我们满怀自豪,倍感振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东秦大地硝烟散尽,百废待兴,《渭南日报》以《渭南通讯》之名创刊,从此,渭南的新闻史翻开崭新一页。
1984年,改革开放方兴未艾,《渭南日报》的前身——《渭南报》乘着时代大潮复刊,20名满怀理想的奋斗者共襄一处,开启了渭报人以笔为犁、与光同行的奋斗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记录伟大时代 凝聚奋进力量——写在《渭南日报》创刊75周年暨复刊40周年之际

75年许党报国,作为中共渭南市委机关报,《渭南日报》走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途,始终牢记党报定位,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声相应、同心共荣、同频共振。
40载初心如磐,10568期报纸,经过“铅与火”的淬炼、“光与电”的磨砺,再到“数与网”的融合,从四开四版的周二刊到如今的“报网端微一体化”发展的全媒体方阵,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党报的初心始终不改。
75年风雨兼程,《渭南日报》深耕主业、守正创新,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紧跟潮流大势,以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为己任,为服务全市发展大局思与谋、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奔与走、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鼓与呼。
40载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渭报人坚守岗位、甘于奉献,有人冲锋在前、因公殉职,有人走遍山河、双鬓染霜,有人日夜颠倒、不见暖阳。烈士、标兵、榜样……一代又一代渭报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把红色基因深深融入血脉,将理想信念化为前行力量,坚定地走在为党的新闻事业矢志奋斗的大道上。

75年星燧贸迁,40载云卷云舒。《渭南日报》坚持“政治家办报”“开门办报”,牢记社会责任,时刻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努力做到心中有方向,脚下有泥土,眼中有大局,脑中有政治,笔下有担当。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是《渭南日报》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全体渭报人的行动指南。“高举旗帜、引领导向”,我们牢记党媒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我们不忘主要任务;“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我们发声加油鼓劲;“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我们激发奋进力量;“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我们报道客观真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我们讲好中国故事。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从撤地设市到西渭融合,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二十连丰到工业倍增……围绕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渭报人冲锋在前,发挥党报权威性、准确性和公信力的独特优势,当好标注思想的“坐标系”、凝聚价值的“公约数”、稳定舆论的“定盘星”,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十二分之力发挥着指引方向、汇聚力量、鼓舞斗志的关键作用。

75年栉风沐雨,《渭南日报》以理想为帆,不惧远航。40载同舟共济,渭报人以奋斗为桨,不畏风浪。
《渭南日报》很小,1949年创刊时,一个版面只能放下5篇稿件,时至今日,对开的版面,需要331亿份报纸,才能铺满渭南13030.56平方公里的土地。
《渭南日报》很大,复刊以来,东秦大地的四秩春秋,都精心记录其中,字里行间,装着黄河的流水、华山的奇峰、四圣的传说、三贤的故事、农业的丰收、工业的崛起、群众的笑脸……随便拾起几份翻阅,能看到渭南筚路蓝缕的过去、拼搏奋进的现在,以及美好憧憬的未来。
75年来,渭南市城市化水平随时间提高,《渭南日报》的版面也扩充优化。
40年来,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速,《渭南日报》的厚度亦相应增加。
75年来,渭南人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渭南日报》告别黑白迎来彩印。
40年来,渭南市国内生产总值屡破新高,《渭南日报》所获荣誉愈加丰富。
75年奋楫笃行,见证社会巨变,40载踔厉奋发,记录凡人足音。《渭南日报》立足本土,着眼实际,把社会历史镶嵌进城市发展的脉络里,将生活悲欢投影到万众瞩目的幕布上,用铁笔书写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碰撞和融通,用镜头记录新与旧之间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有意思、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为生活朗诵温暖而治愈的赞美诗。

75年斗转星移,40载岁序流转。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范围都在发生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对媒体,尤其是作为纸媒的党报来说,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彻底改变了舆论生态和传播格局,受众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单向度的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势不可挡。前进路上充满不确定和未知数,只有主动回应新闻行业的迭代升级,才能掌握媒体融合发展的主动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渭报人有“凤凰涅槃”的勇气、迎难而上的魄力和开拓进取的闯劲。
2024年是渭南日报社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设全媒体这一时代课题,渭报人坚持走符合报社实际的融合转型之路,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采编体制改革入手,创新部门设置,重塑生产流程,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建立新闻“中央厨房”,改变过去仅以报纸为中心的运行模式,形成文、图、音、视协同联动的全媒体生产传播架构,推进新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穿透纸媒、“指媒”“智媒”的介质壁垒,将媒体功能从单纯的信息传播者转变为信息服务者,把业务链条向政务、教育、文化、电商等领域延伸拓展,打造新能力、提供新服务、增创新价值,实现“传统媒体”向现代“新媒体”的转型升级。
2024年是渭南日报社提升能力的关键之年。欲事立,先立心。在全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引导党员把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深刻领悟,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和实际行动,在一次次为思想立心的过程中,建立起思想既是理论,更是方法的政治自觉。同时,为提高采编队伍更好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能力,着力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开展“走出去”轮训,统一安排记者编辑分期分批参加业务能力提升培训,设立“请进来”机制,邀请专家学者来社进行专题讲座,为采编团队充电赋能,通过一系列以争先创优为导向的政策措施,确保锻造出一支敢打硬仗的新闻铁军。
2024年是渭南日报社成长蜕变的突破之年。经过75年聚沙成塔的积累,40年荡尽铅华的沉淀,《渭南日报》迎来了崭新的自己:在2023年度陕西新闻奖评选中,9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3件,获奖人数41人次,参评陕西新闻奖获奖数质量创多年来最好成绩,在全省地市级报社名列第一。报送的新闻专题新媒体作品《种星星的人》成功入围中国新闻奖,实现了新突破。新媒体创新栏目《节气里的诗意渭南》通过天地一体拍摄,智能与人工结合剪辑,让传统文化节气古诗词与渭南特色文旅资源相融合,受到广泛赞誉。混合实景与手绘风格设计制作的视频,引起读者共鸣,形成刷屏效应。使用AIGC技术创作多部AI短视频,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
回望创刊75周年的来时路,站在复刊40周年的新起点。渭报人将以奋斗姿态重整行装再出发,全力推动报业转型,主动把握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机遇,坚持全媒体策划、全媒体发力,强化报、网、端、微等平台矩阵建设,大幅提升优质内容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加速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展示和宣传渭南新风貌,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续写《渭南日报》的新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丨渭南日报

编辑丨任瑞

初审丨徐磊

终审丨宋振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