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行业)是一个朝阳而且很可爱的行业,叔叔阿姨们都是我的老师。”出生于2002年的林曼青今年大学毕业后,加入了山东青岛一家养老机构。短短几个月,“跟着叔叔阿姨们,我学会了弹钢琴、打台球、打掼蛋……”
一边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愿为养老事业学习专业技能;一边是迟暮之年退休老人,渴望被倾听与陪伴,当“朝朝”与“暮暮”不期而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林曼青们”义无反顾投身“夕阳红”事业,以“青春养老人”的身份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朝阳”力量。
2023年9月8日,在武汉民政职业学院老年护理实训室内,该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操中学习养老护理知识。图/IC photo
一脚踏入“朝阳行业”
“我越来越觉得我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回忆起四年前高考志愿填报的情景时,林曼青十分庆幸自己的选择。
为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发展,2019年10月,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设置家政学、老年医学等养老相关专业。2020年9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山东女子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设立此专业并于当年招生的本科院校。
“我家里人都很看好大健康产业。”2020年9月,林曼青如愿成为了山东女子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一名本科生。在林曼青看来,虽然有国家政策支持,但当时社会对养老相关专业的认知仍然较少,“我选择的是一条全新赛道,就业发展空间也会更大。”
出生于1995年的邢雪比林曼青更早进入养老行业。2018年大学毕业后,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她一头扎进了养老行业,从一线护理员做起,一直做到管理岗位,“养老行业很需要年轻人,希望我的努力能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目前,邢雪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馨阳康养院担任管理岗位,这是一家主打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养老行业,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年轻人视野,养老院的“刻板印象”也在逐步随着年轻人的加入而改变。
上大学前,林曼青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相关内容,还在家人的陪伴下一起走进养老机构实地参观。“很多养老机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房间里放几张床、住几位老人,养老院的老人们一样很有活力,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期待。”
养老业也等来了日渐完善的政策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41万个,其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9万个,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倍、1.2倍。
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建设普惠养老服务网络,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首个国家级“银发经济”的政策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聚焦老年人群体,提出要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消费健康产品。8月,发布了包括《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内的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大力发展银发经济。9月,全国养老服务工作推进会议指出,要加快完善养老服务网络,以县域为重点,着力构建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上下贯通、有机衔接、功能完善、分工科学的养老服务网络。
已经在养老行业工作六年的邢雪亲身体会着行业发展的变化。“我2018年进入北京的养老机构,这算是国内养老行业发展很完善的地方,但能够遵照的行业标准少之又少。直到民政部一口气发布了5项养老行业的最新标准,可参考学习的内容就多了。”
成就感与小波折并存
毕业后,林曼青进入青岛一家养老机构做市场营销,“日常接触的都是跟自己年龄差有五六十岁的叔叔阿姨,起初我也很迷茫,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跟他们沟通。”林曼青回忆。
邢雪在管理岗位上也遇到了很多实际困难。“我是东北人,在呼和浩特语言环境不行,很多一线的护理员都是当地人,导致我们沟通不通畅。我的管理理念也很难被他们接受。”同时,邢雪也发现,养老行业是有风险的,如果老人意外去世,养老机构的同事很可能要面对老人家属的各种质疑,“有的同事就直接想放弃这个行业了。”
面对困难,林曼青和邢雪都选择深入工作,在老人中间跑来跑去,“一线护理员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样才能知道她们的工作内容和状态,知道她们的工作难点在哪里,该如何做心理疏导、缓解她们的焦虑。”邢雪说。
工作就这样慢慢有了起色。林曼青还记得自己组织的第一次活动,“当时布置了一些很复古的场景,有留声机、各种灯,希望大家去拍照打卡。”刚开始,林曼青还担心愿意来拍照的人不多,没想到活动很受欢迎,不少老人排队等待拍照,还会问照片是否会冲洗出来,“有几个特别漂亮的阿姨还问我能不能回家换套衣服再来拍照。”老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传递给了林曼青,“无论什么年纪的人都会追求美。通过这个活动,很多老人也了解了我所在的部门,这让我由内而外地开心。”
“我要是哪天没来,老人们就会到处找我。甚至我休假的时候也找我,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邢雪笑着说。
林曼青曾在大三实习时进入北京一家专门照护认知症(即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养老机构,做了四个多月的护理员。在和认知症老人的接触中,林曼青发现,大学书本上学到的各种知识突然变得具象了。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奶奶,“我知道他们可能会有记忆障碍,比如刚吃完饭就忘了自己吃了什么,可能会突然情绪比较激动或暴躁。但有了护理知识才会知道,这时不能直接去否认老人的认知,因为直接否认也是一种伤害,会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
“奶奶你是饿了吗?”“要不要我们先喝点水?”“我们现在要不要去参加一个活动?”林曼青会通过一系列引导,在保留老人尊严的同时,帮助老人回忆起已经吃过饭的事实,或转移老人注意力,“很可能在喝水的过程中,老人会忘了刚刚想要再次吃饭。”
在长达半年的实习中,林曼青对认知症老人的照顾有了更多的了解,“具备医学知识当然是更好的,但我觉得他们不仅仅需要身体层面的照顾,同样需要精神上、心理上的共情。”
为养老贡献“一己之力”
“现在呼和浩特愿意从事养老行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但能坚持下来的还是少之又少。”看到前来应聘的年轻人,邢雪总会想方设法把人留下来,“我会帮他们考虑生存问题、职业规划问题、心理问题,我们有两个同事来的时候对养老一无所知,但一年过后很坚定地说要一直做下去。我很开心。”
“养老行业的未来不可限量,这是一个可以接受身心洗礼的行业。”邢雪笑着说,“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我们这一代大概率也是会去养老机构养老,咱们现在努力把养老行业做好,就是在为未来的自己打基础。”
将在北京养老机构积攒的经验迁移到呼和浩特,邢雪正在努力做好自己的“养老实验”,“呼和浩特特别美,这里民族风情独特,我觉得除了医养结合,未来还可以发展旅居养老。”
偶尔,“青春养老人”也会被老年人卷到,开始学习新技能。
“我们这里有一个90多岁的奶奶,以前是大学英语老师。我每次见她,她不是在读英文报纸,就是在听收音机里的英文歌、英语新闻。看报纸的时候,她会把一些陌生英文单词记在小卡片上。”自愧不如的林曼青主动跟老人聊起来,“她说只有通过学习,她才会感觉生活跟往常一样,生活才有了追求跟目标,而不是停留在以往的视角或层次上。”
这让林曼青对“活到老学到老”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养老机构,林曼青还跟着老人们“解锁”了很多新技能:学会了弹钢琴、打台球,还认识了很多乒乓球球友。
林曼青十分喜欢“青春养老人”这个词语,“青春这个词不仅意味着正值青春的我们投身养老行业,我觉得这个词也代表着叔叔阿姨们,他们虽然在年龄上不再青春,但他们在用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待人生坦然的心态和方式影响着身边的人。”
“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林曼青说,不管选择哪一个行业,都要学会坚持,“当你选择了新赛道新职业,就要做好冒险、探索的准备,要学会越挫越勇。只要坚定地走下去,未来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当你选择了新赛道新职业,就要做好冒险、探索的准备,要学会越挫越勇。只要坚定地走下去,未来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巫慧 校对 贾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杨菲菲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